
诗意,萦绕天地间
——品读张庆波诗集《生命之蓝》
作者:王小微
诗歌离我们很近。有时,又很远。
生活在古老而文明的国度,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诗歌的绵绵基因。回想起来,咿呀学语之日,一个完整的句子冒出嘴边时,有多少人,呢喃吟哦,吐露而出的第一句,不是古老的五言或七言呢?
“锄禾日当午”“床前明月光”……日升月落,岁月悠长。一天天,小孩子慢慢长大,长大后,终日劳碌。忽一日静下来,发现自己真的好久好久,没有再去读一首诗。
对现代人而言,诗歌的脚步渐行渐远?缪斯的身影缥缈在云端?有人却偏要执著地,不舍地,追随着她。
张庆波就是这缪斯女神的追随者之一。
写诗,并且酷爱读诗。也因此,才有了厚厚的大部头诗作——《生命之蓝》。
对张庆波而言,诗歌,就是他生命里的那一抹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他爱大海那无际的蓝,爱天空那开阔的蓝;他更爱世间悠悠的蓝火焰,那是情人之热,人情之暖。
心底,有多少挚爱呢?笔下,才会涌出如此深情。
习惯了/在每一个独处时/漫步在海边/让海风轻抚我的脸/久久地沉醉在/属于自己的空间/让情感像海水一样漫延
诗人爱大海,因为它浩大、辽阔,因为它汹涌,澎湃,像极了生命的奔腾不息,苍茫悠远。当我们遥望着天之高水之深的时候,总是顿感流年易逝,青春不再,聚散无常。源起于古老的农耕社会,我们的先贤哲人似乎总是一面轻嗅着稻麦的芬芳,感爱着生命的喜悦,一面又对着人生的遭际,伤春悲秋。善感而多愁,这几乎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诗歌传统了。然而,正如诗人余光中先生所言:喜悦与悲哀,同为生命的两大动力。时至今日,似乎尤为需要开拓出诗歌喜悦生动的一面了。
过往的每一段故事/都已成为流年/可依旧在心底浮现/每一次遇见都是前世的缘/是别离/是相牵/都已化为生命中的蓝
人事有代谢,聚散两依依。无论是别离,还是相牵,在诗人的眼中,都充满了诗意的美。他愿以平静感恩的心,注视那海天之际蔚蓝的水与天。彼时,心境澄明而开朗,万千灵动的思绪与情怀,皆以静美之姿,融入那一片蓝。
以这样茫茫的海天为背景,诗人爱着这人世间。美妙的自然、斑斓的社会、幽微的心灵,都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在他的笔端。
春风夏荷、秋叶冬雪……甚至,一杯啤酒与咖啡,在诗人的眼中,都有着别样的风姿与趣味,都笼罩着特别的禅意与温柔。
一朵 /两朵三朵 /用生命 /点燃灵魂的歌/ 伴一池清水 /吻满塘月色 /与风儿轻声诉说 /这个世界 /我爱过(《荷语》)
根 /扎进土壤 /高高地挺起脊梁 /抬头 /仰望 /至东而西相伴/ 从不曾半点彷徨/ 那烙印心底的情思 /与阳光交融/与青绿荡漾 /直至落下生命的帷幕 /也依然缱绻 /留下一地芬芳(《向日葵》)
好像一个初临世界的婴孩,满怀着发现的喜悦,诗人兀自徜徉在自己的婆娑世界。
天地有大美,世间,更有真情。
流连于人世,诗人怀着一颗悲悯的心,体味着有情众生里的一切美与善。他感动,他震撼,他感慨,他呐喊。在多首叙事长诗里,诗人不惜笔墨,把他耳闻目睹的一切,都加以描摹、渲染。
在《祖国,至高无上》这首长诗里,诗人以满腔的热忱,深情地怀念着“东方赤子黄大年”。
我站在地球的东方/ 望着你远去的方向 /落霞 染红了缥缈的天际 /孤鹜 在静美的旷野上飞翔 /你融化在如诗如画的东方/ 你留下了一片思念的海洋/ 你走了 无数名后来者扬起了风帆 /你走了 成千上万人汇入了时代的交响
《大爱 托起明天的太阳》,则深情地赞美了“代理妈妈”。
她们无怨无悔 /用生命之火 /照亮了孩子们的前行方向/ 她们全情投入/ 用纯洁之爱 /抚平了孩子们的心灵创伤/ 她们用坚实的脚步/ 走出了一条多彩的人生之路/ 她们用博大的胸怀 /塑造了一个属于民族的雕像
《致敬 真的猛士》,诗人又以诗句为支持,为热肠,献给了“战士”崔永元。
大风起兮云飞扬 /泱泱中华 /岂容龌龊肮脏猖狂/ 尚方终有宝剑 /人民汇聚汪洋/纵使乌云 /你方唱罢我登场 /又岂能遮住太阳光芒 /管她是阴 /管他是阳/ 朗朗乾坤唯正道沧桑 /挺住 /你是真的猛士 /你的后面 /是无尽的大豆高粱
如花,如剑,如火,如霜。在大千的世界里,诗人从不掩饰自己的情仇爱恨。他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只希望诗意的文字也自有其力量。
天高地远,人群熙攘。更多的时候,诗人更有独对自己的内心。
而诗意,岂止仅仅属于诗人?恐怕,它是我们每个人安顿自己心灵的最好方式了。
在《蝶之乐章》这一组长诗里,诗人以蝶自喻,在梦幻中,在舞蹈中,在呢喃自语中,在深深陶醉中……破茧、羽化、飞翔。心灵如海,苍茫辽阔,然而也横无涯际。幸好,在那层层巨浪怒涛翻滚时,有美丽的彩蝶翩然飞过。那是心灵盛开的,最美丽的花朵。
《生命之蓝》,是张庆波的心血之作。每一行文字,都倾注了诗人古典的情思、现代的浪漫。然而,他又不满足于仅仅停留于文字。他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将自己的文字发诸于声,诉诸于音。也许,上天对他是厚爱的,不光让他写得一手好文字,更让他有着一副独特的“好嗓音”,让他深谙朗读之道。加之很多朗诵名家助阵,于是,美妙的文字,又幻化成了铿锵悦耳的诗行,在无数人的耳边流淌了。
这是本特别适合朗读的诗集。而朗读,的确不失为现代诗广泛传播的一种绝佳途径。因为诚如余光中先生所言,这可以变“消积的读者”为“积极的听众”。如此,何乐而不为之?
当现代人的步履越来越匆忙,并不代表着我们对诗意的生活没有渴望。相反,日常的繁琐、沉闷与黯淡,反而特别需要诗歌的那一份神圣的照耀。读着诗,听着诗,平凡的日子,便如同璞玉经过了打磨,变得神圣而庄严,变得有了几分仪式感,奕奕而有莹彩。
美丽的诗词长河,自远古缓缓而来。其实,它从来都没有过中断。
它并没有走得太远。一代一代,它伴着我们华夏子孙,相伴于我们的一粥一饭,一思一念。
无论平凡的日子还是特殊的时刻,心底有诗意,天地间,便处处是华年。

张庆波,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客座教授。喜欢以诗言志,以声释情。常常行走在台上台下之间,做能够利他和慰己之事。论文、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等数百篇作品见诸报刊。出版诗集【生命之蓝】。演讲、朗诵等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各种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