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间半房子住着我们一家,所谓间半房子就是爷爷奶留下的三间房子,中间一道墙公平隔开,东边一间半住着我们家,西边一间半住着二叔家,即使院子也是一墙之隔,(在这里不想评判某个人),就在这间半房子里度过了我们欢乐的童年。
小时候的冬天总是雪压三尺,我们都愿意跟随爸爸住窑洞,用木头支起的大床,上面铺上厚厚的麦秸豆秸,疏松又暖和,足以温暖整个冬季,再生上一盆柴火,此情此境能与古人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相媲美。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哥哥姐姐都已逐渐长大,妈妈考虑到是该盖新房子了。那时我家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亲戚们都劝阻母亲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姨家孩子也说妈妈:“你要是能盖起房子,蛤蟆老鼠都能盖起房子”。一向刚强不服输的妈妈偏就不信这个邪,于是爸爸妈妈不分白天黑夜上山砍房椽,割荆条。那时往返几十里地全靠架子车搬运,困难可想而知,待攒够了足够盖房子用的材料,接着开始打胡砌,还没到上学年龄的我整日跟着爸爸妈妈穿梭与胡砌场,一次胡砌墙坍塌,我和妈妈被压在废墟里,爸爸第一时间在土堆里救出了我,好在我无大碍,妈妈造成右腿骨折,记得爸爸用架子车拉着我和妈妈去乡镇卫生院,那时大哥上高中,二哥姐姐上初中,每次去看妈妈走时都是含泪离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妈妈痊愈出院,盖房紧密锣鼓进行着,我的舅舅是当时出了名的泥瓦匠,带着他的一帮徒弟加入轰轰烈烈的盖房运动中,那时活泥都是人为赤脚蹚,我们小孩子把蹚泥作为乐趣,帮着大人和泥,哥哥也带着他的一帮同学来帮忙,由于全部是人力盖房,耗时比较长,历经两年有余,我家的第一座红瓦土房拔地而起,红瓦房在当时村里还是首屈一指,后来村里陆续盖上了红瓦房,不得不佩服妈妈的先见之明,与此同年大哥也考上了大学,临近放年假,妈妈写信告诉哥哥已新家落住,生怕哥哥放假回来找不着家门。

到了九十年代,哥哥已到了娶亲的年龄,家里又考虑到该给哥哥们盖婚房了。这一年大哥已大学毕业,二哥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我们家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当时在自己宅基地盖房还得有两级政府(乡级、村级)的审批,不知道那时是不是叫刁难,于是妈妈颇费周折,经过一段时间的游说,地基总算搞定了,此时盖房也现代化了,所有建房材料只要一个电话立马送到,盖房子也是大包做,切实省事多了,不出两个月,一座红砖红瓦,五间两头复式房子崛地而起,也是村里率先盖起的第一座五间砖房。也就在这一年迎娶了我的大嫂二嫂进家门。

到了2000年代哥哥们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打拼,均已在县城买起了房子,考虑到父母年迈需要照顾,三个哥哥共同集资在县城给父母也买了房子。至此我家告别了农村房屋历史。更令我骄傲的是哥哥们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与时俱进,在市里购置了房子,还想着带父母市里安享晚年呢!
改革开放四十年,翻天覆地始巨变,人民的生活可谓一日千里,贫苦大众住有所居。我们都是红旗下的宠儿,沐浴党恩,感恩无限!

作者简介:中国梦,原名王新玲,女子一枚,现就职于洛宁县国土资源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识别二维码可以领红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