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看唐朝雪峰禅师的开悟过程,就知道理观跟事修的差别。
禅宗不从教理悟入,是以心印心,用开悟的心、祖师的心来引导你。雪峰禅师第一个参访的是洞山良价禅师,也是很有名的。他那个时候因为年轻,就派到了厨房去煮饭。他有一天煮饭的时候,洞山禅师刚好从旁边经过,就点他一下。他说:你煮饭,在洗米的时候,你是淘米去沙,还是淘沙去米?就是说,你是把米留下来,还是把沙留下来?
雪峰禅师也不简单,他说:米沙一起去。就是米沙通通淘掉。其实对了一半。当然洞山禅师知道只对了一半,继续问,米沙一起去,那大众师吃什么呢?哦,他回答不出来了。我们从这个地方来推论他的心态,雪峰禅师知道空,但是不知道不空。就是说,他只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离相;但是他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这个佛法很妙,“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少一个,另外一个就没有用了。它这两个,你要么两个具足,要么两个都没有。开悟也是这样,你要么没悟,要么就是一百分。开悟的东西没有五十分的,五十分就是没有开悟,九十分也没有开悟。它跟我们学教理不一样。这种悟就是你要么全部悟到,这两个同时存在;要么你就是没开悟。
他能够把米沙一起去,但是他不能显,他没办法承当。他应该说:“米沙一起去!”“那你知道这个大众师怎么办呢?”“大众师米沙一起吃!”那就过了。《法华经》内观的人,他一破妄,他一定会显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