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外一首)
作者:李治
早已过了温柔的年龄
一张脸被风割成了千沟万壑
在都市冷漠的人流中飘来荡去
成为撑不起自己重量的一片枯叶
霜降 除了加重身体的寒
并没有光临的霜
攀爬在山顶的几根白发
露出霜走过的痕迹
世人把所有的果实晒在页面上
连同醉眼迷离的蛊惑
中年的我 无能为力
仰起对抗风霜的老脸
穿越雷区 去捡一些生活的碎片
更多的时候 我同影子一道
打扫台桌的污垢
喘着粗气
松散一天的灰尘
《静止的风》
蝉声黏在树叶上
池塘映照着天空
村子已经有炊烟被逼了出来
天 就要黑了
母亲走在田垄 去摘青菜
弯下腰的一瞬
她的头发和身后的黄昏
低垂下来 贴近地面
◆编者◆
内向的、自言自语式的写作,一直是一个诗人向往的境界。如何在保持诗意的前提下,减去语言,这种高强度的“口语扩大化”,需要诗人具备超强的控制力,稍不留意,容易滑向“散文化”。诗人李治在表达自己诗歌意志的体验中,清晰着文字进入诗歌内部的脉络,扎住语境的“口袋”,洞察我们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物象,沿着文本的指向,“成为撑不起自己重量的一片枯叶”,象征的隐身必然带来诗意的扩展,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一些日子,顷刻间立体起来,“我同影子一道/打扫台桌的污垢”,片段就是发现,反诗意自然成为了诗意。《静止的风》尽管只有短短的八行,却极尽诗歌这一文体的奢华,第一节诗人只是交代时间与场景,平静、平淡、平白,没有一点一首诗所要为诗的迹象,凸显诗意的是最后三句:母亲“弯下腰的一瞬/她的头发和身后的黄昏/低垂下来 贴近地面”;此时,已经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形容诗人的“口袋”放出如此尊严的诗句了。原来,荒芜与繁华是可以统一的!(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