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节已载入《在礼百年》一书

洛宁县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生彩编辑整理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雷冰审核
(一)在礼姓氏追远 千古冤魂花用吉-在礼花氏
(二)文韬武略锁阁老-在礼锁氏
(三)进士门第-在礼马氏
(四)祖传世医、功同良相-在礼刘氏
(五)李门人才辈出-在礼李氏
(六)书香门第 教育世家-在礼张氏
(七)义举感天地 美德传古今-在礼郭氏
(八)在礼五王-在礼王氏
(九)耕读传家-故县陈氏-在礼陈氏
(十)贺家大院兴衰记-在礼贺氏

始祖黄帝像、舜帝像,此图像来自新加坡
耕读传家 故县陈氏、在礼陈氏
陈富中供稿
陈姓的由来
陈氏宗族,乃黄帝第八嫡孙圣君虞舜之后也,传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因冶陶有功,武王以元女太姬妻之,生子满封陈。(今河南淮阳,为汉陈姓发源地)以奉舜祀,遂以陈为姓。传八十一世孙陈寔(shi), 寔字仲弓,东汉颍川人也。乃桓帝时之名士,为吾陈氏颖川始祖(这一支乃中国人陈姓共同祖先)繁衍绵延 ,遍及全国各地。“梁上君子” 一词,乃寔之创见者。时岁年荒,有窃盗夜入其室,伏于梁上。寔阴见,暗招子孙曰:“人不可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逐止于此,梁上君子是也。”盗大惊,拜认罪。寔譬之曰:视状不似恶人,然此当由贫困所致。遗赠绢二匹,以资慰济,自是一县之内无盗窃,朝野传为佳话。
移民定居故县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反抗外族统制,历经战乱,长江北岸,黄河中游,疮痍满目,居民死伤殆尽。明初皇帝以移民补虚政策,由外地迁民,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设移民集散地。据洪洞县移民册史料记载,当时颖川陈氏分支由洪洞县出发,经临汾(旧汾阳)向西南行,经运城至風陵渡过黄河,经潼关,灵宝至故县。故县陈姓始祖自成定居故县。当时眼前是土地杂草丛生,到处一片废墟。但始祖却看上了这片风水宝地。带领二世祖垦土叩壤,拓荒建庄,艰辛度日,历经磨难。天无绝人之路,陈氏先祖历经艰难,居然大难不死,财源广进,人丁兴旺。
天降机遇
据传陈家家业兴旺与后上庄王大户有关。
下峪后上庄王家在清朝初期到中期是个大户。传说王家二世祖靠做豆腐为生。一天,他点完豆腐坐在大门口吸旱烟。见一个老头赶着毛驴从西边过来,驮子很沉,压得毛驴摇摇晃晃。王老汉一看,是故县沙沟的老费。就问:“干啥哩?”老费说:“去长水卖白铁。”王老汉上前一看,驮子里都是粗银锭子。又问:“咋有这些东西?”老费说:“前些年,李闯王的兵在我那儿开矿,炼了好多白铁,把我家的三间房子都堆满了。后来,他们听说闯王兵败了,就撤走了。我想卖些白铁,换点银子花。”王老汉问价钱,老费说:“给点脚钱就中。”王老汉说:“长水恁远卖给我算了。”老费说:“你有钱?”王老汉说:“我手边没有钱,下一集你再送一驮子,我给你钱。”老费很高兴地答应了。老费一走,王老汉就把粗银炼成了纯银。第二个集日,老费又送来一驮子粗银,王老汉付了第一驮子的钱。就这样,王老汉一共收了老费360驮子粗银锭,提炼了数不清的纯银。
故县逢五、逢十是集日,方圆百里,四邻八乡都到故县赶集,进行物资交流,购买生活、生产用品。陈氏三世祖发现每逢集日,沙沟老费总是早早赶着毛驴过河,他出于好奇就问老费:“你每集都过河,毛驴驮的啥宝贝?”老费为人老实,就把王老汉买白铁的事实话实说了一遍。老陈一看是粗银锭子,知道王老汉拾了个大便宜。于是就不动声色地问:“王老汉给你多少钱一驮子?”老费说:“一驮子二两银子。”老陈说:“你老哥要是信得过我,以后不用跟王老汉送货,直接把你家剩余的东西全给我,我给你一驮子五两银子,你要急着用钱,我先给你一百两银子,中不中?”老费听后高兴地说:“你给的价钱又高,运的又近,咋不中,你也不用先付钱,以后我全卖给你算啦。”
三世祖自从得了老费的粗银锭,经加工成纯银逐渐富裕起来,并在故县街广置田地,大兴土木,建造规模宏大的上院、下院、西院三处房舍。虽然没有后上庄王大户富甲乡里,但陈氏一脉从此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先祖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启蒙教育,智力投资,他们深知文化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因此,在故县着手办私塾,兴学堂。并请社会名流陈大洛先生撰写陈氏百代世系韵文歌,教育子孙后代。现附于后:
尊祖敬宗,善行益彰,勋功盛德,世代辉煌;
孝悌传家,声望威扬,庶续咸熙,鸿图隆昌;
勤耕奋读,智勇坚强,温恭诚正,刚毅纯良;
文明伦理,启迪纲常,庆云瑞彩,仁泽芬芳;
圣哲道统,永昭晖光,景星炳耀,议礼端庄;
睦亲敦序,协和万邦,寰宇清平,诏乐悠长;
富国裕民,协和万邦,寰宇清平,诏乐悠长。

故县莲花寨思亲亭
耕读传家
陈氏历代子孙,遵循祖训,孝悌传家,勤耕奋读,在漫长的岁月中,涌现不少可令人追忆,可使人效仿之楷模,仅选几例,以彰之。
程氏:程氏是三世公从周之妻,年十七夫故,抚孤守节六十七年。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上记载:程氏一生含辛茹苦,历经坎坷,十七岁守寡,事高堂,抚孤子,勤女红,和族党,昼耕田园,夜烧灶厨,三更挑灯补缀,朝夕时圆磨棚。历千辛尝万苦,终使其子甫寿事业有成,家业兴隆,后辈族人为崇其功德,在故县镇立贞节牌坊,竖碑志德。
陈本实:本实系四世公甫尧之子,生卒年月不详。家贫好学,博学多才,曾任“贡生候选儒学训导”之职。一生善书法,能诗文。曾为故县南瑶赵氏家族撰写碑文。故县镇贺家新宅落成请他为大门写匾,他挥毫书“不由人”三字,其书有独特的风格。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随俗转移,其寓意深刻而自然,凡过往之人,由不得驻足而观之。故县镇有两家生意合伙租一门面房。一家是吹鼓乐的,另一家是开木匠铺的。春节两家请他写一副对联。本实不加思索一挥而就;上联是“叮噹铜锣鼓”下联是“墨斗尺子斧。”横批是“各干其事。”凡见此联者,无不拍手叫绝。他用能识之字,能选之句。匠心独运,语言精练质朴,才华横溢而气韵沉深,备受后人崇敬。
陈光都:八世公讳光都,字永槐,生于1882年,卒于1972年,享年90岁。公一生光明磊落,勤劳节俭,一身正气。少贫未入学,成年后自学能识文断字,能记帐,编抄戏文。少贫志高,八岁种园卖菜,十八岁经商。创经货行,當行,钱庄(现信用社),中年任故县镇商会会长多年。八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辛劳不止。一生勤劳有财,乐施济贫,广交友不置产,心胸坦达,看事开明,遇事沉稳,处事公正,誉满乡里,常语:“精穷富憨”开导后人。虽生乱世,无恶习。
陈明玺:十世公明玺,生于1920年11月,早先参加豫西故县地区地下组织《读书会》,传播共产主义理论,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以后在故县完小任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团结同志。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1958年病倒在三尺讲台,终年38岁。
陈明坤:十世公明坤(1937.3—1993.12)洛宁师范毕业,先后担任教师,校长.洛宁师训班总务主任,县委伙食管理员,县财贸委员会委员,故县粮管所付所长。199O年返回教育界。1993年12月2日在马店乡检查工作时因脑溢血病倒在工作岗位,不幸逝世,享年57岁。他一生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无师自通。喜好体育,曾为健将。为使六子女能接受良好教育,克服困难,历尽艰辛,终使六子女都成为大学生,均参加工作。明坤性格开朗直爽,朴实善良,为人真诚,平易近人,乐善好施。短暂一生为乡邻办的好事不计其数。不论地位高低,穷富贫贱,只要有求于他,都谒力去帮助。因此得到社会各界和乡亲们的极高评价。

陈玉山(台胞):十一世公玉山,1924年生于故县南瑶,七岁启蒙,十二岁入卢氏范里读书,毕业后读省立洛中,洛师。曾任塾师,抗战初从军,抗战胜利后考入“鲁苏豫皖边区学院。”后任故县中心小学教师。由于战乱,再次从军,历任豫西师管区司令部上尉书记官,营级指导员,科长,处长,主任,军团级幕僚主管,亦曾兼任“军闻社”特约记者。退伍后约聘雇院属辖市机要人员。后被协迫入台定居。玉山生性豪放,爱好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书画在台湾岛内参加联展多次。曾参加故县乡、洛宁丶郑州联展,荣获奖状多帧。开放以来,五次返乡探亲,对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十分关心。企盼台湾回归,与家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他把自己退休金多次慷慨解囊,在故县莲花寨盖“思亲亭”一座。先后为洛宁县统战部捐献小轿车一部,为仓颉造字台兴建捐款贰仟元人民币。为洛书碑廊捐款贰仟元人民币。为蒼龙村修路捐款壹仟美金。为故县小学、崛山小学捐赠教学设施合人民币壹万元。为乡亲解困捐款不计其数。他对祖国大陆突飞猛进的发展十分欣慰,1993年4月清明返乡扫墓写“故县水库杂感”表达了思乡之情。
其子陈定远,生于台湾高雄市,清华大学博士后,英国德瑞科技大学教授。(本节由陈富中审订)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