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忠阳康妮 新疆兵团作家 诗人,文学作品百万字之余 现代诗歌一千余首 海外刊发百余件 名家诵读六十余首 诗观 直面人生 诗吐衷肠,以诗为伴,活到老写到老 诗海冲浪
《忠阳忆昔组诗》
《永不消失的记忆》
文/忠阳康妮
电波发出
永不消失在太空
记忆出现
浮现在大脑中
老军垦人的我
有一种感情
怀念艰苦岁月
晚年自居繁华都市
住着高楼寓所
怎么能忘记哟
昔日垦荒的地窝子
挖地六尺 树木横放 上铺枝条麦草 抹上厚厚的草泥
中间留有一大天窗
这地穴房
冬暖夏凉
风沙再大也不怕
这荒原里的居室
没有任何家具
一把砍土曼
一双筷子 一只碗
活劳累
人拉犁
没有逃兵的
没有叫苦的
我和战友小油灯下读书
铭记着为人民服务
告诉后人不能忘本
地窝子里的日子一去不返
当今不可奢华 不可腐化
这可是老兵我的心里话
《旱田山上石战》
忠阳康呢
打开回忆的门
走进忘却不了的岁月
伊犁河谷北岸
有座早田山
大半个前世纪
我参加了三个月的采石之战
久旱无雨的山地
有条深山谷
乘着马车走半天
火山遣址 满山透红
土层下埋藏着片石
团场修大小渠道
正急需这些好石料
团长下令 水利队指战员担当重任
战友四十余人
在退伍大尉芦大王的率领下
奋战三月 挖出片石千方
牛拉车繁忙 运石下山
望着成堆的片石 长长的车队
兴奋的战友似乎陶醉
手上的钢钎 血泡
为咱军垦农场水利立下汗马功劳
这话不是吹牛
现今还有没拉完的石头作证
《西 线 采 风 行》
文/忠阳康妮
人虽晚年
记忆犹新
心情欣喜
说说那年西线采风行
兵团第四师一大批文人
老 中 青结合的创作实力群体
二十多年前 赴边境多个团体验生活
文联主席老何定下任务指标
韵箫 怀威 西域行者 还有几位优秀才女
文采飞扬
写了诗文篇篇
绿色田野 阿里玛勒 三道河西的沙林
一道道风光
一段段风情
一幅幅宏图
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故事
一篇篇新老人物传奇
都洋溢着作家 诗人的激情
文艺创作的源泉就是离不开火热的生活
这次采风 上了一堂生动的大课
这个回忆
老话重提
告诉身边的才人新秀
作品 接近地气
辐射 正能量
凸现 精 气 神
就要深入生活
第一线
捡拾岁月的金麦穗
芝山石诗评:
欣赏忠阳《忠阳忆昔组诗》三首
忠阳先生语出必惊,言出必思,诗出必感!
一、赏析忠阳先生的《组诗》三首
三首姊妹篇,《西线采风行》、《永不消失的记忆》、《旱田山上石战》。
忠阳先生以无比激动的心情,用亲身经历,回忆起新疆兵团战士们,在过去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战天斗地,英勇奋战的三则故事。反映了兵团人的英雄气概,以及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先生在《西线采风行》诗中,写道“文艺创作的源泉就是离不开火热的生活”,“作品有地气 ,有正能量,凸现精 气 神,就要深入生活 到第一线 ,捡拾岁月的麦穗”。
这是先生几十年创作经验的深深体会,也是对文艺创作后来者的谆谆教诲。
离开了生活的作品,那是无根之萍,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文采斐然,虽繁华一时,终将被历史的烟尘埋没。
而从生活中来的文艺创作,必能被人民群众所记得,被历史所记录,永远发出夺目光彩。
《永不消失的记忆》里,老军垦人曾经“挖地六尺 树木横放 上铺枝条麦草 抹上厚厚的草泥,中间留有一大天窗,这地穴房 ,冬暖夏凉,风沙再大也不怕”。这“地穴房,又叫”“地窝子”房,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活劳累,人拉犁,没有逃兵的,没有叫苦的,我和战友小油灯下读书,铭记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新疆老军垦人崇高的革命人道主义信仰,再苦再累,也感到快乐。
因此,诗人满怀着期盼,“告诉后人不能忘本,
地窝子里的日子一去不返。当今不可奢华, 不可腐化,这可是老兵我的心里话”!
先生的第三首《旱田山上石战》,记叙了大半个世纪前,诗人同新疆老军垦战友一道参加的,经历三个月之久的采石之战。
“战友四十余人,在退伍大尉芦大王的率领下
奋战三月, 挖出片石千方”。
这是多么艰巨而宏大的工程,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常年战争的摧毁,完全是从废墟上建立的国家,一穷二白,条件异常艰苦。这修水利采石的任务,只能靠着战士们的双手抡锤打钎来完成。在那光秃秃的石山,水与食物都非常短缺,阳光暴晒下的火焰山遗址,高温灸烤,可是,诗人和战友们“牛拉车繁忙 运石下山,望着成堆的片石 长长的车队,兴奋的战友似乎陶醉,手上的钢钎 血泡 ,为咱军垦农场水利立下汗马功劳”。
忠阳先生这三首诗,其主题是展示了新疆老军垦“精神”的力量。
每一首读来,都有一首的感动。这尘封的往事是那样的熠熠生辉,闪烁着先生那一代人青春思想的光辉;闪烁着毛泽东时代艰苦朴素,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精神力量的光辉;闪烁着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敢于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灾害斗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闪烁着新疆老军垦人披肝沥胆、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
忠阳先生的三首诗,是历史的记载,是新疆老军垦人生的光辉。也给了我们广大读者的感动,更有着对下代人的教育意义。
二、忠阳先生诗的艺术特色
忠阳先生诗的艺术特色,在这三首诗里得到完美体现。(篇幅太长,仅作提纲式推介)
其一,言之有物,诗之有心,发乎有情。
其二,情景与意境相融合。诗中有情节,有场面,有故事。同时也有情感,有意境,能量,有意义。
其三,主题内容与思想感情相结合。这是忠阳先生诗的一个重要的闪光点。
通常有很多诗,文学水平很好,诗的写作功底很深,但往往缺少了像忠阳先生这种精神穿透力。 我记得深山樵夫先生曾在有关“古体诗”论作里也提到过此类问题。
其四,实践诗歌整体精神化,把诗歌与当前社会主题相结合。
先生是突破诗歌体裁形式的勇敢者,也是新体诗形式的探索者。
经常有人说,忠阳的诗不像诗,因为没有押韵。其实,三、四十年代田间,邵子南(白毛女歌剧创作之一)等为代表的延安诗人,就突破了自由体诗韵律的束缚,着重了诗的整体精神化,把诗歌与时代相融合,反映当前的社会主题。因此,产生了很多灸烩人口的好诗。如《给战斗者》、《致儿童团》、《告诗人》等等。他们的诗,给当时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鼓舞,影响巨大。
忠阳先生继承了延安诗人的特色,强调诗的精神化,同时把社会当前“反腐”和“中国梦”的主题相结合,产生了很有震撼性的力量。
闻一多曾说田间的诗,是“一句句朴质、干脆、真诚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同样的,我借大文豪闻一多先生这段话献给忠阳先生。
芝山石敬赏
2018.12.12.

芝山石,原名金齐鸣。1957年出生,文学爱好者,安徽无为县人。我的家乡,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富饶美丽。
敬爱的芝山石老师,刚刚醒来,看到了您的此篇对我组诗的长篇评论 感动 激动于心。
真没想到 您在百忙之中,竟抽出时间 付出许多精力 写了这个很好的评论著作
您用艺术的眼光 透析了《忆昔组诗》 给预了认可 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娓娓而谈 可以说 大师的理解无疑正确 揭示了诗之创作的的实质 社会效果的内涵
我的作品正如不少读者友人所云 还有不足 应该努力写得更好
我一定不辜召您的鼓励和希望
我将您的大作推荐给有关良师益友 共同研判 求得及时问世 以飨读者对我鞭策
赞芝山石老师“赏析忠阳先生《组诗》三首”,真是句句中的,字字珠玑!读之心潮澎湃,如沐春风!
文友 风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