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革命初心地,诗词《虞美人·枕上》创作地一一萍乡鳌洲书院
原创: 安源作协 安源作家 今天
红土地上最具特色、活力与潜质的文学微刊

毛泽东《虞美人·枕上》 创作于鳌州书院
胡冬初 张岚岚 王娥 廖菲菲
肖辉萍 王凤玲 戴爱萍
摘 要
1920年11月25日,毛泽东前来萍乡考察教育,借宿鳌洲书院,兼顾休养、读书、思考,12月2日凌晨,写下《虞美人·枕上》。同年冬(阳历1921年初)赠与杨开慧,不久,二人结婚。
1994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诞辰101 周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赠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
《虞美人·枕上》 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手迹是未经修改的原稿,有几处与发表的文字不同。)
一、发表经过
1957年初,毛泽东的18首诗词在《诗刊》上公开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天,毛泽东收到李淑一的信,信中除了谈对毛泽东新发表的18首诗词的看法外,还向毛泽东索要他当年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李淑一说,我只记得前两句“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了,为了对亡友的永恒怀念,请您把那首抄给她。
据李淑一回忆说:“1920年……开慧和毛泽东共同的革命志向、共同的斗争生活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正的爱情。……有一天,我们(指李淑一和杨开慧)在流芳岭下(福湘女中附近)散步,开慧告诉我她收到毛泽东给她的一首词。我问什么内容,他毫无保留地念给我听,并让我看了词稿。”(曾珺:《毛泽东诗传》第75页)。这首词便是《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看了李淑一的信后,觉得再把那首词抄录给李淑一,似乎有些不妥。于是,毛泽东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同时,毛泽东还给李淑一回了一封信,作了解释。
不久,毛泽东把《虞美人·枕上》全词抄录下来。交给一位名叫张仙鹏的卫士保存。以后,他又作了几处修改,于1973年冬交保健护士长吴旭君用毛笔抄清保存。这首《虞美人·枕上》又为《虞美人·赠杨开慧》,词中“灰尽”原为“灰烬”,“剩有离人影”原为“倦极身无凭”。1983年5月22日,《解放军报》第一次披露了这首词,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开发表了这首词。
二、创作时间、地点考证
《虞美人·枕上》1957年以前只有毛泽东、杨开慧、李淑一3人看过,公开发表时均已逝世。创作时间地点成了一个谜。
1、创作早间考证:阴历一九二零年十一月下旬。
毛泽东手迹上写的是1921年。
李淑一回忆是1920年。
我们考证,得出结论是阴历一九二零年十一月下旬。
(1)从词意上看,此词是毛泽东写给热恋中的杨开慧的。毛泽东和杨开慧是1920年冬结婚。李淑一的回忆没有错。
(2)从“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说明此时夜长日短,天气已寒,但只是“薄寒中”。
(3)中国人习惯上把下半月称为"残月"。从“一钩残月向西流”来看,时间应该在阴历十五以后。
综合上述三个条件,毛泽东创作此词的时间为1920年11月25日(阴历十月十五日)后。
2、创作地点考证:萍乡鳌洲书院
(1)11月25日,毛泽东到了萍乡。
据《毛泽东年谱》载:毛泽东致致罗学瓒信为“(民团)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萍乡旅中。”同日致欧阳泽信写道:“近因积倦,游览到萍,旅中作书,言不尽意。”
(2)毛泽东计划在萍乡待1个星期。
11月26日致罗学瓒信曰:“我的生活实在是太劳了。现在我决定在城市住两个月,必要到乡村住一个星期,这次便是因休息到萍乡,以后拟每两个月要出游一次。”“倦极身无恁。”就是他到萍乡时的身体状态。
(3)毛泽东在萍乡期间,借宿于萍乡鳌洲书院
据廖德安老人回忆:他的父亲廖春生,1904年正月生,16岁时,老板叫他在萍乡西门老火车站卖面食。毛泽东在下霜的时候坐火车到萍乡,在他的面摊上多次吃了面条,是他亲自送毛泽东到鳌洲书院,住了六、七天后走的,走的。
三、《虞美人·枕上》一词是毛泽东夜宿鳌洲书院的的真情流露
毛泽东来萍乡,他自己写的是“近因积倦,游览到萍。”但从现在发现的史料来看,“思考”、“写信”、“做文章”、是主要目的。
毛泽东曾说过,他参加共产党是被赵恒惕逼上梁山,当时他正顶着湖南当局的巨大压力。
1920年8、9月间,毛泽东等热血青年组织的“湖南自治”失败。
11月7日,新民学会组织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活动,受到当局冷酷无情的镇压。
毛泽东在萍乡期间,对社会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几个月来,已看透了,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1920年11月25日给向警予信)。”
这就是毛泽东“江海翻波浪”一样的“愁”。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或者是“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恁。”此时此刻,诗人更加思念远方的恋人。于是有了“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毛泽东何时返回长沙?
12月2日,毛泽东回到了长沙。张文亮1920年12月2日写道,“泽东来此(在通俗馆)。”(堂种兰 从张文亮日记所见到的 湖南党史通讯 1986年12月)
毛泽东按计划在萍乡待了一个星期,时局的变化让不得不尽快赶回长沙。
毛泽东在萍乡期间,湖南当局暴发了激烈的权利争夺战。
11月27日,军阀赵恒惕逼迫省长谭延闿去职;一师校长易培基系谭派人物,是谭省长公署的秘书长兼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赵得势后,彼即宣告易培基“不尽职”欲罢其职务。
易培基是毛泽东的老师,1920年,他聘任年轻的毛泽东任一师附小主事(校长)。
如果易培基被撤,后台老板一倒,很多进步教师(包括毛泽东)将可能失去工作岗位和饭碗。
消息很快就传给了在萍乡的毛泽东。
12月1日晚,“倦极身无恁”的毛泽东彻夜难眠,联想到一个多月来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人民受到的残酷镇压,恩师易培基校长受到的迫害,忧虑进步教师、学生的前途,愁肠百结。12月2日凌晨,百念成灰的时刻,只有心头恋人的身影,才是他心灵的慰藉。此时,抬头西望,一弯残月,映照着西去湘江的萍水河,怎叫诗人不对月抛泪!此时此情此景,毛泽东不能自已,无法抑制的诗情喷湧而出,于是随手写下了这首《虞美人·枕上》。
四、毛泽东为何落款为1921年
查《毛泽东年谱》,1921年是毛泽东比较顺心的日子。
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在整个1921年,毛泽东和杨开都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之中,各方面都比较顺利。9月28日,毛泽东致信在北京的萧子升,谈从上海回湖南后的生活情况。“我回湘即寓船山,专以疗病为主。病即大有喜色,又没有事务责任上重大负担;口腹既然饱,身体更快;还可以随意看所要看的书,故大有“此间乐”的气概。”他和她这一年的生活,是恩爱、甜蜜、舒心、浪漫、充实、幸福之类世俗的形容词所无法涵盖的。
毛泽东为何落款为1921年呢?
可能是这样:他送给杨开慧这首词的时间是阴历1920年除夕以前,此时阳历已进入1921年。
据《毛泽东年谱》,1920年冬,毛泽东同杨开慧结婚。此处的1920年冬是指1920年除夕(1921年2月2日)前,阳历已进入到1921年。
新婚未办仪式,但燕尔新婚刻骨铭心的记忆,毛泽东是不会忘记的,他抄写《虞美人·枕上》给杨开慧的时间是不会忘记的。婚前的阳历1921年初,长沙已是严寒时节,不是“薄寒中”,婚后的诗人沉浸在蜜月的幸福中,不会“无奈披衣起坐数寒冷星”;在长沙,毛泽东和战友们在一起,更不会“倦极身无恁”,也不会“剩有离人影”。
毛泽东回忆起这首诗,默写《虞美人·枕上》,写的是送给杨开慧《虞美人·枕上》的时间,即阳历1921年初(阴历1920年冬),与李淑一的回忆相吻合。
五、结论
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的主题词是“愁”、“寒”、“独”、“泪”,写的是1920年12月2日凌晨萍乡鳌洲书院的景色和诗人真情的流露,诗人忧愁的是社会的前景、湖南的时局、恩师的去留;思恋的是热恋中的女友杨开慧。在萍乡期间,经过几天深入的思考,毛泽东在思想上、信仰上有了质变的飞跃,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给朋友们写信,编辑了《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明确了人生战斗的方向,同时,写下了情真意切的《虞美人·枕上》。鳌洲书院是见证毛泽东革命初心之地,也是毛泽东创作《虞美人·枕上》向杨开慧表达爱情之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11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
3、唐春元 毛泽东第一次写情诗《虞美人》送给杨开慧 《新湘评论》2013年第07期
4、吴正裕 偏于豪放,不失婉约——读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二首 人民日报1994年12月26日
5、堂种兰 从张文亮日记所见到的 湖南党史通讯 1986年12月
6、龙剑宇 毛泽东的人生旅行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2年2月
7、郦千明 易培基:毛泽东老师的曲折人生 生活日报 2012年08月08日
8、曾 珺 毛泽东诗传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4年6月
转引自《安源作家》微刊编辑部
刊名题字:朱向前
顾 问: 张学龙 漆宇勤 刘合军
总 编:贺焕明
首席主编:周兰萍
主 编: 刘 鑫 赖咸院
本期图文编辑:周信
编 审:老木 王剑奇 陈建宏 李武
校 对:钟怀周
美 术:秋 天
图片歌曲来源:网络
网络推广:王文波
投稿邮箱:3246521917@qq.com
微信号:ZhouxiaoyuDasy
QQ号:3246521917
地址:安源世纪广场10号安源区文广新局二楼
电话:0799--6661598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处理)
支持媒体:城市头条 萍乡日报网刊
安源区融媒体中心《创业萍乡》编辑部
支持单位:萍乡市作家协会 安源区网信办
安源区文明办 安源区文广新局
安源区教育局 安源区旅游发展委员会
安源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安源区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