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依然在路上
——西平县宋集镇崔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见永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目前,脱贫攻坚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国各地作为诸多、N多如我一样的驻村书记和帮扶队员,心立愚公移山之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执行党的决策部署、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但是,党中央的一整套对广大贫困群体的关心、关注和关爱扶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贫困户身上,他们的回馈、反应以及接纳和肯定的程度,都或多或少因个体自我认知的偏差、生活环境适应度、先前接受教育程度、性格扭曲程度、肢体残疾障碍程度等原因,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推进。
在数十次乃至上百次的入户走访、促膝长谈的过程中,我整理出来一部分贫困户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以及存在的外在呈现状态十大怪【当然只是少数】:

1.领钱总比领物快
2.开会总比扫地快
3.忘性总比记性快
4.集体总比个体快
5.写字走路都不快
6.房子再漏不愿盖
7.厨房基本没灶台
8.垃圾成堆放锅盖
9.被窝照样放白菜
10.人畜混居不分开
围绕以上个体怪像,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支撑着他们以这种方式存在呢?无外乎以下几点:
1、惰性使然
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水源和空气,别人可以机动灵活发挥内动力,多打粮、多收获,勤动手、勤劳作,而部分贫困户就是抱着圈养不如散养、劳作不如不作的懒惰心理,而且把这种懒惰的方式在生存的各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进而形成当下的状态。
2、缺乏内动力
有一部分贫困户不是懒惰完成的,而是故步自封造成的。特别是性格内向、不愿交流、思想落伍人群,非常安逸于当下的状态。
3、病痛折磨
特别是长期慢性病人群,病灶的困扰严重影响了生存的品质和生活的质量,能将就着过就将就着过,压根不考虑身边的任何影响。
4、躯体障碍
这类人群相对等靠要思想严重!
5、精神障碍
此类弱势群体部分甚至存在伤及他人现象!
当然,也有其他个别情况的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如何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工作部署针对相应人群实施有效的帮扶和改变措施呢?个人拙见如下:
1、建立信心
无论哪一类贫困户群体都是我们的服务和工作对象,如果自己的内心没有信心去和他们接触,那么自己在内心也如贫困户一样,同时也不可能正常的开展工作。
2、树立恒心
贫困群体的呈现是一个过程,不是我们一蹴而就的帮扶就可以立竿见影的。所以,需要一个阶段性的恒心和毅力。
3、付出细心
贫困的产生有不同的诱因,这就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因人而异、辩证施策。
4、投入耐心
大部分年高体弱群体,记忆力减退或丧失,我们多次的宣传普及对他们来说不能入耳、入心形成记忆,这就需要我们不厌其烦、促膝长谈,让他们促成印象、深刻于心。
5、痛下狠心
极个别贫困户似乎以贫困为荣,等靠要思想严重。那么,针对他们必须恩威并施,打掉思想等靠要、启动身体脚手脑、关闭外表缺动力、开启内心创奇迹的脱贫由被动变主动格局。
6、践行决心
说到不如做到,任何工作的稳步推进都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决心支撑下一步一步实现的,扶贫攻坚也是如此。
万里长征是用革命先烈的毅力与决心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扶贫攻坚工作没有万里长征的悲壮,但是精准扶贫、稳健脱贫依然在路上。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凝心聚智、锐意进取,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用愚公移山和红旗渠精神,如焦裕禄般的付出、脚踏实地、抓铁留痕,为我国的全民小康、全面小康、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