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井情怀》
文/老顽童
飞的再高再远,我还是那支风筝,线的那头永远系着乡愁。日历一张一张地翻去,又一张一张地撕下来,晃眼岁末年初将至,种种乡愁萦绕心间,难舍故乡亲,更难忘故乡情......
——题记
乡愁是母亲手工做的米面菜芯粑粑;乡愁是父亲泡制的罗家疃小萝卜;乡愁是家乡的泥鳅炖挂面,清蒸干毛刀鱼,水煮白丝鱼等;其实,令我记忆最深,且最有情感的还是邻村的那口古井。
小时候,先是爷爷牵着我的手去邻村挑井水。后来,是父亲带着我去邻村挑井水。我,大约在12岁时,就开始用两个小木桶去邻村挑井水。那时,我也学着爷爷、父亲和大多数前来挑井水的大人的样子,先提半桶水上来,用带去的水瓢舀半瓢水咕噜咕噜地一饮而尽。古井的水清冽甘甜,那味道是我儿时最深刻的记忆。
清晨最先所汲的井水,清澈甘冽、甘甜可口,人喝之可以身心舒畅,精神饱满。古井里的水冬暖夏凉,大夏天喝上一大口,能从喉咙凉到肚脐眼;大冬天喝上一大口,暖暖的,柔柔的,酣畅淋漓。寒暑易节,天天如此。饮井水,能养生已成为家乡人的一种习惯。
邻村叫熊瞿村,与我老家相距大约二公里远。相传200多年前,熊瞿村遭遇大旱,村里人死的死,逃的逃,熊瞿村几乎成了空村。只有一个农妇带着她3岁的儿子还留在此地,农妇的儿子生了病,受不了路上颠簸。为了儿子,农妇决定留在村子里命由天定,坐以待毙。一日响午时分,有位道长路过此地,向农妇讨水喝。该道长年事已高,头发皆白,瘦得不成人形。农妇动了恻隐之心,把家里仅剩的半缸水舀了一瓢给他。
老道长花边喝水,边听农妇诉说村子里的遭遇。喝完水后,老道长紧锁双眉,双目凝视村口大约一公里处,半响一声不吭,且东张西望,双手在眼前比划着,农妇原以为老道长一定是饿了,将放在锅里的半碗粥端了出来,老道长摇摇头,示意让村妇放下碗,领着农妇走向一块空地,对农妇说:“此地有地下泉眼,从这里往下挖”。
老道长接着又说:“此泉眼呈“品”字状。上面一口是说明泉眼里的水是来自四顶山深处;左边一口是说明泉眼来自白马山深处;右边一口是说明泉眼来自巢湖,水源永不枯竭”。农妇赶紧追出去,庆幸的是尚有部分村民还未走远,听此话赶紧追出去,挖了大约5米多深,果然有水。井水不仅为熊瞿村解了此次大旱之困,还挽救了数百口村民的性命。 
而后,熊瞿村数十年中,风调雨顺。从此,熊瞿村人把此作为家训:村外之井是救命恩人,要永远记得它的来历,敬畏它,保护它。或在来年大旱之日,可保子孙平安。
公元2014年,家乡—古镇规划升级,此地拟修一条省级国道,图纸设计中需要填埋百年古井,村民们闻讯后集体组织“上访”,其中哑巴老汉,94岁高龄的瞿大爷拄着拐杖站了出来,并邀约十名8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拼命阻止,且声称,要填埋此古井,那就将我们一起填埋在这古井里吧,后经有关部门专家实地考证,参阅有关史料,最后决定将此条国道左平移99.99米,保留百年古井。时至今日,新一代村民们才知道此井来历惊人,且有不解之谜。传说哑巴老汉,94岁高龄的瞿大爷原来是那农妇的后裔。

井壁用一块块光亮的石头堆砌而成,打水的绳子已在井坛用一块块光亮的石头堆砌而成,打水的绳子已在井坛圈内沿石壁上留下了几十道勒痕,有几道勒痕比大拇指还粗。岁月刻勒出的道道井槽,令人触“井”生情、敬意连连。有谁见过这样一口古井,虽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刷洗,依然像今天这样安静、慈祥,不为名利而默默地守候在村口。
古井古老,每隔3—5年淘井一次,逐年维修。井底的泉水不断涌出。呈“品”字形的三个泉眼,约有小碗口之大,水源充足而丰富,满足了四邻八村数百计人日常生活用水。井壁上的苔绿由于经常清洗,并不肥厚。只是,有时候会在某个地方长出一颗绿草,不自量力地与古井争辉。
古井里的水,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它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时,都不会多看它一眼。可是,有一天你渴了,“掬上来的水,水质好、口感佳,甘甜;色清如水晶,香纯如幽兰,入口甘美醇和。若用来沏茶,有甘甜味;若用来熬粥,香气扑鼻,沁人心脾;若用来做豆腐,细嫩可口。
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熊瞿村农家门前走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似的。 在通往古井的小径上,留下数不清的脚印,也留下数不清的欢声笑语。 
古井的达观与超脱更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口古井,不肯,的达观与超脱更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口古井,不肯,也不会居功,它静静伫立,看你变化,看你成长,你若有成就,它乐在其中而不形诸于外”。其中的古井文化,便是一股涓涓细流,绵绵不绝并造福苍生。又有谁还能站在这井古口边回望历史,回望曾经干旱年代里救过无数来来往往陌生了的熟悉的面孔。在时间和空间的交替里,她只是一口井,一个古老村庄里的痕迹。
遥望古井,依稀从不远处村落里有一位窈窕的仙女提一只小桶徐徐向我走来,装着我怀古的情伤和对未来亦仙亦幻的向往,在井绳沉浮起落的节奏中,摇醒了古井悠长的梦!
我一直骄傲的是,我的黄土地是一个能养活千千万万老百直骄傲的是,我的黄土地是一个能养活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地方,只要你勤劳,有智慧,只要你肯把自己的手动一动,这里的黄土地都不会亏待你的。
我的祖辈们是一个勤劳的,在岁月的迁徙过程中,他们选择了在这里安家,繁衍着后代,他们勤奋的耕作养殖,在数年后,他们已经是一个拥有着雄厚的资本的家族了。然而他们从来没有骄傲过,为了更多来来去去的驼队商贩能够在这里短暂的歇息,他们一直保留古井的原样,同时还专门为这些跋涉的商贩准备了足够的能带着上路的干粮和瓦罐装水,真的,我一直为我的祖辈们骄傲,为他们感到自豪。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家乡邻村的那口古井,她像我的母亲一般。
一口古井,一份传承!“古井无波流岁月,汩汩清泉济苍生”。她,不仅见证着家乡的巨变,还像一位温情无私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及她的深明大义哺育着一方儿女。
作者简介:万承锁 网名:老顽童,安徽合肥人,退休前是名中学英语教师。退休后,随子女居住在上海。现在,作者视看书与写作为自己的最大业余爱好,常以文字为友,以键盘作伴,辅之听音乐,品香茗,颐养天年,践行老有乐。目前,已撰写约3万字的《人生感悟》上中下三册电子书;已有数十篇散文收录于美篇精华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