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思想武器

党的生活网周口讯(黄万里)坚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矛盾,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增进了解、增加信任、增强团结的必备条件,对于增强各级党组织“四自”能力,提高党员素质,锤炼党员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健全党内生活、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保持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剂良药,是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的有效办法。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大都能开诚布公,以“心”相见,达到了“团结——批评——团结”要求,但在个别时候、个别情况下也出现了“批评难”的现象,主要表现:一是批评下级容易、同级之间批评难。上级批评下级较多,也能够有理有据、有板有眼地讲问题;但同级之间批评较少,在批评时绕弯子、兜圈子,不敢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二是一般性问题批评容易、实质性问题批评难。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老好人思想严重,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搞“你好我好大家好”,多是以客气话开头、希望话结尾,摆现象多、分析原因少,讲客观多、讲主观少,就事论事多、就事论理少,使批评与自我批评苍白无力,流于形式。三是出了问题批评容易、不出问题批评难。平时不拉袖子、不提醒,不注意开展批评,等出了问题、捅了漏子、造成损失时,才不得不回过头来找原因、查教训,翻箱倒柜“算总帐”,等等。上述问题虽是极少数,但危害极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严重弱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员干部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破解“批评难”的难题,进一步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和水平。
一要端正态度。有的同志觉得,自身的问题作些自我批评就行了,用不着别人说三道四的。要知道,观人之过易,见已之失难,自我了解总是受到一定局限的。俗话说:“脊梁骨上的灰自己看不见”,如果不让别人帮助拍打拍打,怎么能把身上的“灰尘”弄干净呢?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出现失误,受到批评是常有的事。领导和同志的批评,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克服缺点,修正错误,而不是存心找茬,有意为难。古人所说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便是这个意思。对于批评意见,有的同志则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或者视如耳边风,听不进去;或者自暴自弃,丧失信心,结果既影响了相互团结,又影响了自己的成长进步。常言说“玉不琢,不成器”。因此,不管批评来自何人,言辞和态度如何,我们都应该虚心汲取,辩证思考,从批评中查找不足,举一反三,不断进步。
二要“班长”带头。“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破解批评难题、带出良好风气,必须从“班长”自身做起。作为“班长”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应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勇于正视自己,带头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必须是自觉深入、实事求是、一鞭一条印的。把自己的问题拿到桌面上来,有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什么问题严重就重点剖析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育自己、提高自己。二是敢于直面问题,带头批评他人。党员领导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中,身上难免有缺点,工作难免出现问题。“班长”带头开展批评的时候,要敢于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晾”出来,让这些问题在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下“晒晒太阳”,这样,我们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我们身上的“疾病”才能有效治愈。三是善于整改提高,带头纠正错误。坚持从自己改起、即知即改,不等待观望、不敷衍塞责。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民主生活会上查摆的问题,无论是班子的还是个人的,都要制定整改措施,扎实整改落实,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和公示。
三要较真碰硬。一个单位、一个集体有没有战斗力,能不能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不能较真碰硬。较真碰硬就要破除私心杂念,真正从党的事业和单位全面建设出发,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讲私情,讲法理不讲关系,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见人,就是要当面敢批评,不打背后鼓,直呼其名;见事,就是要揭短敢较真,不放隔山炮,直点其事,弄明问题;见思想,就是要一针见血,不搞蜻蜓点水,切准脉搏,点到痛处。较真碰硬就要坚持是非原则,做到谈问题不回避,找差距不护短,查根源不遮丑。如果只讲一团和气,不讲党性原则,批评就会缺少锋芒,蜻蜓点水,避实就虚,隔靴搔痒,很难发挥其揭露矛盾、纠正错误的功效。
四要掌握方法。对同志提出批评,要本着对党的事业和对同志负责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与人为善,不能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上纲上线。那种就事论事的批评、急躁粗暴的指责、以势压人的训斥、简单生硬的安排,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使被批评者产生逆反心理。一是要“批之有礼”。批评时要做到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不能动不动地就“吹胡子瞪眼”,或者是一味斥责埋怨,甚至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开展批评应该坐在一条板凳上,以诚相待,善意相待,平等相待,而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二是要“批之在理”。不能把批评当成一种自我宣泄,给人以心理上的“威慑”和“震撼”。而是应联系实际地对犯错误的同志进行讲道理剖析,在通融疏导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把着眼点放在启发被批评者自觉地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上,放在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循循诱导,力求把大道理讲明,把“小道理”导正,把歪道理批倒,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三是要“批之善教”。批评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批评这个手段教人“悔过自新”。因此,批评过后,还要结合问题的实际,给受批评者指出改正错误的方法,明确努力的方向。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又要肯定人家的长处;既要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又要提出改正的建议,使被批评者感受到同志间的温暖,增强改正错误、继续前进的信心。同时,批评别人时要注意把自己摆进去,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起来,达到既帮助同志又教育自己的效果。四是要“批之有方”。就是实施批评时要充分考虑到被批评者的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的批评才能被人自觉、自愿地接受,真正成为党员干部成长进步中的“修枝剪”和“加油站”。不明情况、不分场合、不问青红皂白、不讲方式方法的批评容易伤害同志,带来负面效应,甚至将党内的一些意见分歧扩大化,损害班子的团结。因此,要把公开批评与个别交流结合起来,会前主动同被批评者交心通气,使之思想上有所准备;会后要关心和帮助对方,直至问题彻底解决。要把激烈的思想交锋与和风细雨的帮助结合起来,采取谈心交流式的方法,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以减轻被批评者的对抗心理。要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见诸行动、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迅速改正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和水平。(太康县组织部 张世磊 张威)
监制:陈亚军
编辑:赵梓宇
新闻热线:0371一68011627
投稿邮箱:2604189680@pp.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