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陵台下(系列小说)文/张松(二)
第一章
民 国 沧 桑
诗曰:
少陵台下葳蕤茂,风雨古城沐仲翁。
百岁登高望前代,回头惊破身后钟。
(甲子)
第 一 家
古城横贯东西连接东门西门的中心大街,抗战胜利后改名为中山路。中山路毗邻贯城东西而过的府河。府河南岸是中山路,府河北岸是书院街,又叫僻街。从城东到城西,这府河上共有九座桥。其中书院桥正对河北岸的滋阳书院大门。大门西首就是闻名古今的少陵台。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登古城南门赋诗。后代扩建古城,南城墙拆除,为纪念杜甫只留下一段,改建成大土台,后人称之为少陵台。少陵台现在实际上就是一高约五、六丈的大土堆,上有砖砌的古楼阁一座,古城人也习惯称它为土山。
出了南向的书院大门沿书院街东转,第一户人家的院墙砖坯斑驳,家门敦厚简朴,虽然青漆木门已漆色褪落,但风范尚存,处处干净利落。这户人家的主人名叫荣华,四十多岁,长得白净微胖,黑发黑眼,正忙着准备晚饭。荣华传承祖业,在古城开了一个饭馆。儿子文章前段从学校放假回家过年,他在省立初等中学读书,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志向也远大。更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长得一表人才,可就是身子骨差了点。
“爹,对联写好了,我去贴门上吧!”荣华嗯了一声,停停又说:“小奎,现在贴早不?”“不早,都腊月二十九啦!”奎----文章的学名。说话间,文章已拿着自己亲手写的对联,仔仔细细地贴在门框上。贴完后,退后几步端详。“小奎,贴对联啦?”文章一回头,原来是住在路斜对过的老胡----胡子羲。老胡是古城西乡人,八年前进城开了个烧饼铺,三十六岁上才成家。大家都戏称他“烧饼胡”,常常帮邻居写对联。“胡大叔,看看俺写得行不?”“嗯,不赖!颜体的功底,临摹了几年?”“从小学开始算也七八年了。”“好!好!”老胡边说边走近看对联,嘴里又低声自言自语嘀咕一下:“还欠点火候。”又一边仔细读着:“上联:文章第一家,下联:荣华不二户。横批:贵不可言。”老胡读到这,一顿。回头看着文章,一脸惊诧:“小奎,你这口气忒大喽?欺天呦?!”文章一脸得意:“胡叔,不大,不大!俺这都是实在话,没有剌(la二声)云扯谎!”“怎么说?”“俺姓‘第一’----这《百家姓》都有。俺叫第一奎,字文章,这里是俺家,所以说是:文章第一家。怎样?”老胡晃着头拈着须应着:“还勉强说得过去,----可这下联就不通了!”“通!”“不通!”二人争得声音大些,引得路人注目,一些邻居也走过来看热闹。
“我说贤侄,你这:荣华不二户,是说除了你家这里荣华,别户人家都不荣华了?这荣华富贵只兴恁,不兴别人?也忒独了啵!”“胡叔,胡叔!不是这个意思。俺爹叫荣华,他老只有这一处房产,没有第二处房产了。所以说,荣华不二户。”“牵强!牵强!谁知道你家姓第一?你叫文章?你爹叫荣华?”
二人正在辩论,旁边有一人插话:“这位青年人,且问横批如何解释?”二人转身一看:这不正是书院学校的校长乔老爷么?只见他穿一身袖口和胳脯肘都打了补丁的灰布长衫,戴付黑边眼镜。于是忙恭恭敬敬打招呼。乔老爷回过礼,问:“这贵不可言怎解?”文章忙回话:“乔校长,俺爷爷名字叫第一贵----”乔老爷笑着应:“识得,早年识得!只是这几年日寇入侵,我随政府南迁,未曾谋面。不知近来如何?”“蒙校长挂念,爷爷身体还好。只是前几年出城,忘了给小鬼子鞠躬,被一枪托打在喉哽子上,差点没命,打那起就说不清话了!”“噢!我明白了:你爷爷老贵说不出话了----贵不可言!”“正是,正是此意。”“借事表意,一语双关。聪明,聪明!只是这日寇作恶多端,令人气愤!”“乔校长,”老胡插言:“日本人投降了,天下终于太平了!老百姓也可以过个舒心年啦,可西关城楼上的日本标语尚未清除干净,得找人抓紧铲干净喽!”“多谢老胡提醒,听说政府已雇人去做此事了。”
大家正在聊天,荣华走出大门,笑着跟了一句:“大伙好!我听了一阵子了。就这对联我家祖上还有一故事哩!”“祖上还有故事?啥故事呦?”卖糖球的唐嫂好奇地围过来问。“讲来听听?”爱讲故事的孙娘娘也插了话。“这故事有些年头了,百把年的光景啦!”荣华兴奋得很,一双乌黑的眼睛直放光。“是,书里有这一段。我看过,是说你们第一家的故事。”乔老爷点点头。“我也知道!”文章一脸自豪。“所以你受启发写了现在这副对联?”乔老爷问。文章点点头。“乔老爷快说说,让俺们都听个稀罕!”孙娘娘着急着催。“孙大嫂,你的故事忒多,大伙都喜见听,不知你还着急听故事?”众邻居一起笑了。“哪个不喜欢新鲜事?快讲吧,乔老爷!”
“说得是上个朝代的事了。那时第一家就住在如今这个地方。他家祖上做烧鸡生意,攒了些钱,盖了新屋新院门。祖上人有出息,又聪明,读了些书,有些学问。有一年过年,自个儿编写了幅对联,贴在大门上。那对联上联是:山东第一家,下联是:河北无二姓。横批:先斩后奏。谁知年二十九贴了对联,恰巧被知府路过看到,他看过后一惊又一怒:这家人如此大口气,敢大胆称先斩后奏!便下令将第一家祖上带回府里询问。眼见过年,事多忙乱,知府把这事忘了。年后想起,忙升堂询问。第一家祖上不慌不忙地叙述:俺姓第一,家住土山(少陵台)东边,所以说‘山东第一家’。俺住在府河河北岸,河北岸整条少陵街,没有第二户姓俺这个姓的,所以说‘河北无二姓’。那知府点头嗯了一声:这些还说得过去,可那先斩后奏呢?第一家祖上又不慌不忙地接着说:俺是卖烧鸡的,从来都是先杀了鸡再奏饭(古城人称做饭为奏饭),奏熟了卖的。这便是先斩----先杀了鸡,后奏----后煮熟了卖。说得那知府一愣一愣地无话可讲。最后此事不了了之,还赔给了第一家祖上一点银子----抓错关错了人,官府是要赔钱的。”
乔老爷讲完,大伙一通议论,都说第一家祖上聪明睿智。老胡还是不依不饶:“故事不孬,祖上聪明。可眼下小奎的对联:‘荣华不二户’不妥,最好换换。”文章欲争辩,乔老爷抬手止住他。“年轻人,你看这样好不好?上下联各加几个字怎么样?”文章问:“怎样加?”乔老爷一字一顿地说道:“上联改为:文章第一家,家家文章家家做。下联改为:荣华不二户,户户荣华户户存。横批不变,如何?”老胡听罢,喝了一声:“改得好,改得妙!”文章也点头称赞。众邻居行人都纷纷夸好。
“当…当…当……”深邃悠远并清晰洪亮的钟声传来,大伙都知道,这是南教堂塔楼的大钟表开始报时了。荣华从大门里端着茶壶走出来,热情地招呼着:“各位乡邻,来喝杯清茶吧!进院坐坐!”大伙都乐呵呵地笑着、应着、喝着。老胡笑着打趣:“不会还是石榴叶?”荣华也笑着应:“过年了,真茶叶!”品着茶。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文章突然有了种从未有过的喜悦涌上心口。他激动地喊:“我这就去改春联!”
年三十一大早,大伙路过第一家门口,见第一家门上的对联,横联改成了“富贵人人”。


个人简介:
张松,笔名江冲,山东兖州人。汉语言文学专业,现退休。在多家省市报刊发表过文学作品,创作小说、散文、诗词、歌词两千余篇\首。兼任《都市头条》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