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姓氏文化
九岭十八坡,三关四洛河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
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程卫东编辑整理

“九岭十八坡,三关四洛河,要想走平路,下去双岩坡”。这几句民谣是洛宁县至卢氏县道路的险要和行走艰难程度的描述。要想弄清楚这条道路真实情况,就必须走一走,实地考察一番,才能体会到这几句民谣的真实含意......!
洛河沿着山中的崎岖河道,从洛南进入卢氏县老河口,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形成一个大湖。进入夏季开始发威肆虐,欺负两岸人民。传说,大禹来到老河口,实地考察了地形,带领大军劈山导水,把洛河导通,并用剑刻了像形字“雒”,人们把这里称作“神禹导洛处”。
九岭十八坡的第一岭也是最难走的岭,名叫十八盘,也叫南岭。过了老河口,迎来的是一座大山,它挡在人们的面前,似一匹横冲直闯的野马,在这里失去了它的野性,温顺的变成潺潺的细流,盘山而下。在陡峭的山崖上,先人们开凿的“之”字形盘山道。由山上而一层一层转了十八道湾,才到了山下。俗话说,“过了十八盘,少活十八年。上也难,下也难,脚下石子打转转,稍不小心命就完”。这真实唱出行走十八盘的艰难程度。
过去的千百年,洛卢两县人民就是沿着这样的道路。三步一歇,五步一站,艰难的攀登着十八盘,转弯抹角,一步一点头的行走着。下来十八盘就进入洛宁的高门关。

在北宋赵匡胤时期,叛将郭延德招兵买马,屯兵数万,集于卢氏,伺机东进。赵派大将高望及其子怀亮、怀德分别驻守关阳阁、关帝河、关上。因三关均有高家父子把守,故总称高门关。高门关处在莲花寨西侧,洛水流处,悬崖峭壁。这里险山紧锁,西行陕隘,东去开阔,胜可攻,败可守,是屯兵设防的绝佳之处。
这里有一村,名关上。村西有一沟,叫关沟。关沟面对洛水。上为悬崖,下是峭壁。这是洛宁通往卢氏的第一道关隘。守将高望经常在这条小路来去,查岗问哨,观察形势。掌握情况名曰“高望碥”。村东一山,名莲花寨。上边筑有寨墙,墙高数丈,宽丈余,东西有寨门,南为陡峭石崖,北为无脊岭。战乱年月,这里常有守军驻扎。清末民初,时有土匪盘踞。无脊岭为九岭之一,关沟也为三关之最后一关。老河口是四渡洛河之一渡,关西为洛河四渡第二渡口。从故县盆地过洛河到故县河东,为洛河四渡的第三渡口。

从高门关过莲花寨、无脊岭后,进入故县盆地,盆地面积20平方公里,这里视野开阔,土地肥沃,洛河由东西流向变为南北流向。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一方宝地,官府曾在此设过县,因此取名故县。它向下7里,就是故县水库大坝。

故县水库以防汛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发电、养殖。按千年一遇防洪要求设计。水库总容量11.75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379平方公里。大坝高125米,坝顶长315米,最大泄洪量每秒982立方米/秒。电站装机3台,总容量60兆瓦。

九岭的第三岭就是桑峪岭,也叫七里坡。在山的南侧人们为了便于行走,修了一条坡,南面是悬崖峭壁,北面是料浆山,脚下是坑坑洼洼的料浆石。上到坡顶已是大汗淋漓,冬季也会冒热汗。山顶有座山神庙,座北向南。相传,在明朝前,这里野狼特别多,上下的人因爬坡消耗体力很大,都要休息一下再走,狼就趁机伤害路人。修了山神庙后,庙里有盏金灯,不用添油,一到晚上庙里就会亮着灯,野狼再不敢出没。后来庙里的金灯,被南蛮子拿去了,晚上再也看不到灯光。下坡路更难走,沿着小道,人们总结出了“上走尖,下走边”。下来坡就到下峪街,下峪镇政府就设在这里。



下峪镇,地处洛宁县西部,距县城46公里,总面积20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安虎线横穿东西,崇白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风光秀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有清代修的过街楼、大石桥、小石桥,还有后上庄的王家大院。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原银铅之乡,河洛山水胜地。民间艺术垛子,传承已有300多年历史,是豫西洛阳一绝。这里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有古庙会,吸引洛、卢、栾三县香客数万人来此赶会。

九岭的第四岭是砖峪岭,砖峪岭在下峪东一公里处。从庄头村的下地,开始上坡,过鞍桥山下去是峡石,上下约3.5公里。现在是水泥大道,过去是崎曲羊肠小道。
九岭的第五岭是西岭。西岭南是杨楼,北通洛河。中间一山,人在悬崖峭壁中间行走,下面是河,稍不注意就会丧命,在两山之间有五亩大一块地。传说是一块风水宝地,说是龙地。东西来往官员都要下轿、下马朝拜。谁知这里后被一贾姓人选中作了茔地,破坏了这一宝地,成了假官地,来往大臣官员再不用朝拜了。过了西岭,下去牛家窑,就到了崇阳。

崇阳为历史古镇,唐时在此设松阳关。崇阳沟长四十五里,涧水汇入洛河。过去曾流传崇阳沟,有名沟七十二道,无名沟多如牛毛。崇阳沟盛产:木材、木耳、土漆、核桃、柿饼。核桃皮薄仁香,是豫、陕、晋有名的。柿饼更鲜,还有个传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过崇阳沟,又名稀柿洞,这里林密、山深、人少,柿子堆满崇阳沟,过不去,猪八戒开始用上他的杀手锏拱,拱过去后,把柿子核都吃了。因此这里的柿子又大又甜又没核,晒出的柿饼又甜又软,白璞又好,是豫西一大特产。
沟口是崇阳村,人口1400余人,都是明清时期迁徙而来。姓氏比较杂,有程、牛、任、王、苗、董、张、韦、梁等,但都很团结。村内有一古庙,名居仙庙,有正殿三间,献殿南北各两间,前殿三间,每年三月三庙会,香客如云,十分热闹。这里还流传着:要想看婆娘,三月三到崇阳,要想再看看,三月十五到故县,三月十五是故县古会。现在崇阳沟已成了下峪银铅主产区,道路四通八达,建了变电站。还要建设崇阳电站,以后将会成为深山富裕村的样板。

九岭的第六岭是程家岭,又名舟形川。村里全姓程,是洪武13年由14世祖彦万迁居于此。程家岭在山下到山顶有三百五十余米,山体陡峭,上山如登天。这里在民国时曾出了个英雄人物程振郊,号东峰,字觉亚,耕读为生,生而颖异,读书有心得,善技击术,勇力超人。
民初的1912年夏六月十八日,栾川、下峪、故县土匪千余人到程家岭抢劫,振郊率子毓磻团结里党奋力剿击,相持一昼夜,毙匪十余人。终因寡不敌众,力不能支,身负重伤而死,次子毓璋也殉难。后邑人呈上其事,袁世凯大总统褒题匾额“临难不谕”,至今还存于村中。程岭村还有名人程老十、程秀明、程玉普。程玉普49年到台湾,任国民党党部秘书中将军衔。

九岭的第七岭是董寺岭,又名桑树岭。董寺岭是全宝山的余脉,也叫阳虚山。这里一山接一山,山山相连。过去人都走在半山腰的古栈道上,古栈道沿着沟沟岔岔、山山水水艰难行进。有时得拉索攀藤,有时得扶着木桩一步一趋,向前挪步。修栈道,是过去劳动人民数百年选择的道路。这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它洒满劳动人民的血汗。

九岭第八岭是薛岭,是兴华镇阳峪河流域的山区村庄。这里风光秀丽,钟灵毓秀。与其山川不同的风韵,格调青奇,森林植被履盖率在95%以上,到这里就像进入大森林。在阳峪河下方东侧是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仓颉造字台。有石碑一幢,上书《仓颉造字台》,台高3.4米,周长13.5米。相传仓颉随人祖黄帝南巡,行至今长水西玄扈河入洛处,灵龟负书以授。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脊上的花纹竟是有意可通的。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日思夜想,造出了不同28个符号。并定出了各个符号的意思,这种符号还演变成了字,结束了人们结绳为数的历史。后人尊仓颉为造字圣人,称其仓帝。在汉字的创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最后一岭是袁凹岭,这里有刘秀柏和双岩坡。有一个美丽的历史故事,也算传说吧。
相传:在明代时,皇上选娘娘。卦卜说方向在西方,见到有活兽在房脊时就算到地方了。宫女、宦官和大臣就沿着洛卢官道一直向西部山区行进,中午时分当走到牛家凹、磨子沟时,见两只山羊在房脊上卧着。他们停下轿,进了这户牛姓人家里,说明情况。吃过饭就抬着牛娘娘向回头走。

牛家凹,又名鹅凹村。洛宁县志载:“鹅凹村在长水西四十四里”。牛姓闺女长的十分丑陋,一脸麻子,两只大脚丫片子,中上等个子,纯一个村姑模样。待宫女、伴娘等用宫中凤冠霞帔换了,就沿原路往回走。随行大臣心里纳闷,这样的娘娘回去咋交差?丢官事小,闹不好还要丢命。过了刘秀柏,就要下双颜坡了,大臣们一句话都不说。下了坡,宫女和伴娘让放下轿稍作休息。他们揭轿帘看时,娘娘彻底变了个样,圆圆的脸,又白又大,两眼炯炯,眉清目秀,说话慢声细语,两边两个喝酒窝,花枝招展,从此双岩坡,也叫成了双颜坡。随后娘娘父亲被封为太师,磨子沟还有牛太师墓。太师死后一下子出了13副棺,最远的就埋在洛阳邙山岭上,不知真棺在什么地方。明万历甲子解元赵三极还为牛娘娘家后人写过墓志。



双颜坡背靠熊耳山,北面是滔滔洛河水,西面是禹门河,东面是兴华涧。在悬崖峭壁上,人们修了石碥道,供来往人行走。下了坡还要沿着山中半山腰的石碥道行走五里,才可到洛河的第四渡,长水渡口。过了龙头山,就可以走平路了。



今天,九岭十八坡已成历史。洛卢公路已经建成,还修建了郑洛卢高速公路。卢氏、洛宁两县的经济建设也在一天一个样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沿着历史上的遗址走一走,看一看,会使你更了解自己的家乡,更热爱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的历史故事和先人们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