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收藏心情
秦福军

时光荏冉,斗转星移,转眼间《中国测绘报》已创刊26年。退休后闲来无事,时常翻阅着该报各年度的合订本,常有“茶香一去三千里,旧饮新啜两分明”的感觉。
作为《中国测绘报》河南记者站的首任站长,我对中国测绘报自然是情深意厚、爱不释手!二十多年间,我们这批“老记”们时刻关注着中国测绘宣传事业的发展和壮大,积极投入到报纸和杂志的投稿、组稿、发行及记者站的建设等工作中去。与报社的历任领导、编辑和各省站的同仁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二十多年来,我们目睹和经历了测绘科技的知识爆炸时代,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由传统的模拟向数字化时代的进发,进而很快地又向信息化时代和智慧化时代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令我们欣喜不己的同时,新闻宣传工作不忘自己的使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膊,采访、撰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讴歌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服务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和先进模范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批“老记”从干测绘业务和管理工作,到兼管新闻工作的转变,实现了一次自我锐变。许多人成了骨干,成了“名记”,不断有新闻和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每年记者站专职记者和兼职记者的考核、排名,给大家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正是:百舸争流竞先锋,各路大侠奋楫先!
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千古。如今,我们这批“老记”都退休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们也曾血气方刚、挥斥方遒。20多年的兼职测绘新闻工作,让一些同仁挥笔写下了许多笔含华彩、馨若幽兰、诗文风流、翰墨飘香的好文章,也造就了许多“名家”、“大家”,许多“老记”们在退休后将自己的心血之作,汇编成册,由各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起到了文化如水、润心无声的作用。几年来,我先后收到湖南局老局长刘厚昌的《大地情》,老站长廖鉴彬的《怡然阁弄墨》,测绘学校原纪委书记朱凤喜的《乡野来凤》、《远山的回声》,湖北老站长卢耀亭的《思路心律》、山东老站长李新兰的《青未了》、《青山如髻》等书,看书中那风行草偃、力透纸背的诗文,使我十分受感动。
退休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手术后一边疗养身体,一边将过去在中国测绘报等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进行清理筛选。为了做一个总结,也为了回报以上给我赠书的朋友,也出版了一本近30万字的《秋月春风》文集。当然这得感谢中国测绘报这个平台,使我们有机会从新闻、文学的门外汉到学习和发表习作,积累了作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遂成文集。感谢我的战友、著名杂文大家陈鲁民教授欣然以饱满的热情为本书作序,中国测绘报总编陈兰芹、陕西老站长周建勋、上海老站长王光耀等欣然挥就读后感和回忆文章。特别是陈兰芹总编的文章,娓娓道来二十载的友谊,读后如饮山涧清泉,令人含英咀华、感怀不已。我与上述几位作者二、三十年杵臼之交,友谊契若金兰、命俦啸侣。几篇大作合为一个篇章,恰如急管繁弦,声情并茂,确是情漾韵出。
退休后,也会应省内一些杂志之约偶尔写一些诗文,但不再往报社投稿,只是自娱自乐。内心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各地记者站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中国测绘新闻宣传事业不断地、更好地往前发展。
年轻时,我们遥望着50、60岁,像眺望遥远的彼岸;60岁了,回望20岁,像望着永不归航的港湾。徒然间,鸟语花香不再,玉步摇摇不能。二十多年间,无论报社,还是记者站,先后有几位站长、记者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他(她)们的遽归道山、驾鹤西去,也是中国测绘报一路走来的写照。
秋叶为琴雨作弦,此时情动共一伞。在“老记”们退休后分散在各省、市、区,大家逐渐失去了联系。人老了就特别怀旧,在浙江杨彬镛的鼓噪下,去年我建起了《测绘老记》微信群,大家互相寻找,尤其在报社通联部李瑾主任的帮助下,各地的老站长先后归队进群。一时间热闹非凡,互致问候,如此邂逅实乃不易。现已有40多人在群里,特别是湖南八旬不老翁廖鉴彬,常有诗文在群里发布。贵州张林进群感悟,发表在中国测绘报上。朱凤喜从英国发来一篇又一篇邂逅之悟想。尤为出彩的是,山东李新兰、贵州张林,在群里发起了沿海岸线自驾行,沿途他(她)们会面了不少老记朋友。近年,我又惟患重疾,我想在我尚能动时,就出去走走,今年,我分别到了陕西西安、宁夏银川以及广西桂林、南宁,受到了各地老记朋友路冠陆、周建勋、刘中苏、魏华、陈朝新及诸位后继站长们的热情款待,令我感动不已。
回想从职中国测绘报的一段岁月,是我们一生中较为出彩的人生经历之一。而人生这本书,经过岁月的酝酿与沉淀,愈发香醇隽永,启迪人心,从而使我们的生命境界得到升华,使我们的人生之旅顺畅通达。于是,我们便走进了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的大千世界,便也是远离了浮躁与虚华。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步一步走来,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岁月无痕,心灵有声。我们与中国测绘报的感情,老记们之间的友谊,流逝不去,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