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渡口?竹筏?木船
洛河冲出崇山峻岭后,过龙头山一路向东,流经古村时冲刷出一段河槽,这里河岸变窄,河水既深且缓,是理想的天然渡口,自古以来,村人多在此设渡运送行人及物资过河。
建国前后,洛河水量很大,古村所产淡竹,也大多由此编成竹筏下水,沿河运至洛阳等地出售。放筏时最关键的是要挑选精通水性、身强体壮、胆大心细的青壮男子为筏手。其次要打好竹筏,把成捆的竹子用木杆和竹蔑绑在一起编成竹排,要保证结实平整,一般每十捆竹子打成一个竹筏,每个竹筏重约千斤,每个筏手一次能放三四个竹筏。下水时要把自已的竹筏用绳子连起来,撑筏人站在中间的竹筏上,用一根竹篙来控制竹筏前进的方向和筏距。放筏人要携带被子和锅碗口食合伙做饭吃,晚上还得把竹筏拴在河边,睡在筏上过夜,遇到急流险滩和漩涡,一篙不慎就可导致绳断筏散,一路非常危险。回程时,得徒步走一百多里才能到家,放一次竹筏往往得四五天,虽然能挣些钱,却让家人提心吊胆好几天。

杨三法、高京周、王光林都是当年村里放筏的高手,他们经常在古村渡口下水向东“放竹筏”。高京周和王光林又都是村里的能人,走南闯北,为人豪爽,威望很高,一个住村东,一个住村西,他们都因“放竹筏”分别在村里率先盖起了新瓦房。杨三法放筏的经历最长,经验最多,带出了很多徒弟,就是腿有点瘸。有一次他率领十几个人往洛阳放竹筏,竹子卖完后,年轻人缠住他逛洛阳城。他特意交待:“进洛阳后都跟着我,我干什么你们干什么,千万不要乱说乱动,小心说咱是山里人。”结果他在前面一瘸一拐地走,后边人都故意一瘸一拐地学,逗得路人哈哈大笑说:“这从哪里开来个机枪班?”他们三个人都能说善道,一趟洛阳放筏,带回很多轶闻趣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任洛阳地委书记的纪登奎(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到洛河南底张峪调研社员群众生活情况,回程时突遇天雨,山洪暴发,洛河河水大涨,被困在洛河南岸。当时洛宁境内的没有一座洛河桥,而纪又急于返回洛阳,陪同的县领导找到古村支书,要求派人护送纪书记过河。高京周闻讯后,自告奋勇,挑选高作周、李根党等六人,他们后背都绑上个浮葫芦,几个人前后左右把纪登奎围了一圈,用一只手把纪托出水面,另一只手凫水,凭过硬的水性安全地把纪登奎送到洛河北岸西寨村,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通过纪登奎过河一事,大队干部认识到古村渡口的重要性,决定由第四生产队打制一只木船,解决洛河南北交通问题。随后第四生产队买来优质杉木和造船材料,请来造船师傅,打制了一条长6米、宽3米的木船,该船舱、舵、桨、锚等设施一应俱全,最大运载量20人。队里选定杨三法为船工,负责撑船和木船管理,他会竹编通木作,木船的小修小补自已就能干。大队规定本村乡亲坐船不收费,外村群众乘船一次收费0.5元,大牲畜架子车乘船也只收0.5元,收入归队里,船工挣工分,服务为主,效益为辅。
风平浪静时,只要有人过河,渡船照发不误,船工老杨双手紧握竹篙,稍带拨拉船舵,独自操作就能到达对岸。如遇暴风骤雨,洛河波浪汹涌,险象环生,这时一般是不敢开船的。但因洛河北岸有洛宁长水第三中学和洛阳地区地方病医院,常有病人及学生急需乘船过河,此时光船工就需要六人:掌舵两人,划桨两人,撑篙两人,大家喊着号子破浪行船,待船行至对岸,人人大汗淋漓,船也被冲到几里之外的下游。
这只木船联通了洛宁西部的南北交通,极大地方便了两岸人民群众生活,对工农商业流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后来张苟七、张怀治、杨丰舟、白明信等都相继做过船工,保证了洛河渡口的畅通无阻。故县水库建成后,洛河水流量得有效控制,长水也建起了洛河大桥,渡船彻底退出了洛河河道。(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杨青显,网名朝花夕拾,退休干部,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喜爱花卉盆景、篮球运动、文学和石艺,曾在《洛阳日报》、《河南粮食报》等报刊发文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