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如歌
文/周思维
由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许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淡出视线。我想用诗把它们记录下来。

十、盖匠
一架长竹梯
两柄长短撬
铁钩挂在屋脊上
棕绳腰间绕
长撬往上挑
短撬支末梢
齐齐整整垫一排
金黄新稻草
一年翻一度
旧草间新草
铺就彩虹一道道
盖匠手真巧
且用长篾扎檐口
谨防秋风卷重茅

十一、土匠
两块墙板两米长
一端固定一端张
一对墙杵高高举
细土用力夯
绕着基石巡迴转
英雄敢为此行当
力大胆大技艺活
撤板双面光
石灰草节添稳固
转角竹块拉力强
十米摇晃莫慌张
最难收尖墙
今居高楼转身望
穴居土墙几沧桑
十二、篾匠
旋节破竹起黄划篾片
筲箕锅盖刷把甑子垫
箩篼背篼提篼篾巴扇
多少用品都靠竹子编
织成牵藤可拉船
纺成纤索可耕田
打成筛子选有冇
穿就凉席度夏天
篾匠巧手可织精致品
一丝一丝用心裁成线
瓶套杯套笔套烟壶套
件件珍存艺术的宫殿
秋风过处只听竹轻叹
有材无用何时是春天

十三、石匠
一排楔子栽在巨石之上
石破天惊绝不会是狂想
大锤凝聚多少力的神奇
号子锤声久久山谷迴荡
手锤錾子草书一般豪放
碾子碓窝笔笔用力粗狂
墓碑铭文记录家谱灵魂
修堤造桥更是功德高尚
精雕细刻才是功笔绘画
秦陵兵马自然非同凡响
千手观音赋于美好希冀
敦煌石窟那是艺术殿堂
陡然之间产生狂热梦想
雕词刻句作名诗界石匠

十四、补锅匠
一根扁担两只小筐
一头炉堂一头风箱
不畏寒暑走村串户
补锅补锅叫得响亮
生火砸铁角钱一补
吆喝生意抬头四望
老妪拧锅去留彷徨
补需三毛不补漏汤
小孔点烧大缝冷铆
手艺再好难补饥荒
无法忘记那个年代
灶前无柴仓内无粮

十五、耙田
用竹篾编成两根绳纤
套浪耙枷担挂上牛肩
放浅水才能犁细耙软
催懒牛必须得用响鞭
用技巧提放掌握平衡
推轻波浊浪滚动田间
还幸许逮得泥鳅黄蟮
只可惜回家没有油煎
有人说弯耙能耙弯田
我认为偷懒浪费时间
那年辰经常犁田耙田
挣工分不能半日偷闲
学耕牛拉耙勤奋踏实
会辛勤耕耘自有丰年
十六、蓑衣随想
亭亭苍劲屹立崇山竣岭
千刀万剐落下满身疤痕
根须如针扎入深厚土壤
千丝万缕奉献片片赤诚
抓棕耙子顺纹拉扯梳理
手摇纺车拧成牢固细绳
层层棕片铺成鹰的形状
飞针走线织入多少深情
斗笠相伴仅为遮风避雨
农耕雨天自然相约随行
如今成为墙上一帧装饰
怎能承载诗人浅唱低吟
寒江独钓子厚孤独可在
西塞山前怡然已成幻景

十七、连枷(西南地区称粮盖)
三根短轴排成两尺长
青杠木棍绕成麻花状
火烤竹柄旋转系长轴
制成粮盖脱粒打晒场
常记集体大坝打高粱
十架连枷翻动噼啪响
挥杈抖动犹如在舞蹈
笑声起处一排俏姑娘
大豆芝麻也要打连枷
心中惦记握杈那女郎
连枷杈子我还珍藏着
独自暗恋幸福的守望

十八丶 木制农用风车
远看风车确实像头牛
仔细瞧来全身光骨头
四脚微张站在晒坝中
肩上扛着一口大漏斗
摇柄鼓风风叶溜溜转
漏斗打开一帘瀑布流
左右尾部共有三出口
有冇糠壳顺风竞自由
你吞吐了恁么多稻麦
为何还是这般的削瘦
不知你想没想过伸手
廉洁自律得清风两袖
你的声音常入我梦中
交流一生淡泊的追求
周思维:男,生于1952年,72年参军,回乡后考入师范校。曾任江津市府办副主任,曾有论文<消除空壳村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刊载国务院《学习研究与参考》,刊登在《四川日报》理论专栏。《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获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有许多文章在中、省、市报刊发表。
近年来,有数百诗歌在今日头条《诗者》《大众文学》《醉美情诗》《中华好诗词》《东方诗风》《渝水》等诗刊和平台发表。
现为中华周氏副会长,重庆诗词学会会员,东方诗风论坛副站长,东方诗风微刊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