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县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生彩编辑整理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雷冰审核
(一)在礼姓氏追远千古冤魂花用吉 在礼花氏
(二)文韬武略锁阁老 在礼锁氏
(三)进士门第 在礼马氏
(四)祖传世医、功同良相 在礼刘氏
(五)李门人才辈出 在礼李氏
(六)书香门第 教育世家 在礼张氏
(七)义举感天地 美德传古今 在礼郭氏
(八)在礼五王 在礼王氏
(九)耕读传家 故县陈氏 在礼陈氏
(十)贺家大院兴衰记 在礼贺氏

始祖黄帝像、舜帝像,此图像来自新加坡
进士门第 在礼马氏
(马五三、马老虎/供稿)
在礼村马氏自明初移居在礼村,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马氏家族人丁兴旺现在在礼马姓人口有一千多口,占全村总人口三分之一。在礼村有“马进士”及“进士门楼”的传说,故马姓堪称进士门第。2014年春,在礼马氏家谱在全体族人的共同努力下,重新修续完成,现摘录新家谱部分片段于后。
在礼村马姓的历史渊源及现状
明朝初年,随着全国的大移民潮。陕西扶风一家马姓兄弟七人以雷、雨、风、雪、电、雾、霜为名号,按当时的规定,雷、雨、风、雪、电、兄弟五人迁居河南。雷居住在礼村、雨居住马营村、风居住杨坡村、雪居住中益村、电居住在今宜阳平泉村,雾、霜留居原郡,在礼村马姓就是“雷”的后代。
推究姓氏的起源,《姓纂》上记载马姓“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封为马服君,子孙氏焉,赵奢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意思是说:马姓最早祖先是赢姓伯益的后人赵王的儿子赵奢。赵奢被封为马服君,他的子孙就姓复姓“马服”后改为单姓“马”。赵国灭国之后,马姓后代迁徙到咸阳居住。其后代在扶风郡成为望族。
在礼村马姓是雷的后代子孙,至今已传至第二十三代。在迁到在礼后的五、六百年里,人口又多次迁徙。一百多年以前迁到內乡县的、迁到卢氏县的、迁到商县的、迁到中峪的人到现在已断绝来往,说不清楚了。现在,除居住在在礼村之外,在本县的已分居在谷圭后坡、沪池村、东南村、西寨村、老城、东关窑、小金庄、陈吴、大原、王村、余庄、溪村、祁家沟、园子等村及县城。外迁出县的分居在陕西省的武功、普集、周至、华县、澄城、富平、渭南市、宝鸡市、西安市;青海省的西宁市;新疆的阿克苏;河北省的唐山市;河南省的郑州市、洛阳市、义马市、三门峡市、卢氏县、灵宝县;江苏省的南京市等地。现有男女人口在两千人以上。

马氏祖祠
马氏祖祠始建于何时,并没有明确记载。
据传说,当时的大门楼是用麦秸苫成,据此可以推测始建的祖庙不会太豪华。至清顺治年间,马起龙中进士后,对家庙进行二次重修。正殿规制为三开间,进深三丈,方砖铺地,正中间设有祭祀用的台阁,约6平方米,上边摆放牌位、香炉、烛台等物。紧靠正殿前,还有卷棚三间,进深小于正殿,这些建筑物所用木料讲究,正殿所用柱子一人双臂才可抱。前檐用的平是通的,有十米长。工艺也很讲究。所有柱子、大梁、二梁皆用色彩绘制图案。房椽全是方形的,上盖用小方砖为笆,勾檐滴水。正殿上盖既有仰瓦还有匍瓦,屋脊高大,屋脊所用砖,都雕刻有各种不同的兽形图案。卷棚的前檐采用了重檐形式,且进行了彩色绘图,只可惜当时没有留下照片。庙院大门也改建成砖木结构,大门口放石鼓一对,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两小间耳房,正院内靠北头东西有巨柏两株,西边的较大,胸围由三个成年人双臂才可抱。东边那棵稍小。1958年——1959年被伐。庙院正院以东,还有侧院一空。其院北头有北屋五间,两院之间有院墙相隔,设门可通。两院总面积占地两亩有余。
老祖庙卷棚1971年被毁,正殿1975年被毁,材料用于在礼学校建设。现有的家庙是1999年族人集资所建。

马氏祖坟
马氏祖坟位于牙口村东偏北方向600米左右的寿安山北麓。坟地南是地势陡峭的土坡,且呈罗圈弯状,坟地地势大体平坦,面积约十余亩。后被水冲成的沟分成东西两块地。祖坟中埋葬着迁到在礼后最早的三代人。沟东的一块地中坟头多,沟西地块中坟头少,坟头后来被平掉。今人难以确定西边地中坟头的位置。
从第四代人起,去世后的人,不再埋入祖坟,而迁葬于在礼村西坟地。据说,村西坟地占地十余亩,坟头众多,高大的柏树近百十棵,树木高大茂密、阴森可怖。现在六十岁以上的人都见过,还可回忆当时景象。1958年大跃进时期,树木被伐,坟头被平,改为耕地。
村西坟地约葬有十代人,随着人口增多,坟地已无穴可用。之后,各门人各自重新选了坟地,至今马氏没有集中连片的坟地。
马氏家风族规
马氏家风族规为:
祖风懿德 传统优良 子孙后代 继承发扬
遵纪守法 躬谨谦让 伸张正义 勇于担当
牢记:
人为本,和为贵,团结共处和睦邻;
忠为本,义为先,尽职尽责多奉献;
孝为本,顺相随,敬老爱幼享天伦;
慈为本,善相随,帮困济贫积功德;
诚为本,实相随,恪守信用不欺人;
勤为本,俭相随,家族昌盛福满门。
人和:和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只有家族和睦,乡邻和平共处,和善互爱,团结一心,才能营建和谐社会。
忠义: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信仰,忠于职守。义:讲义气,讲道理,尚勇武,尚信誉。
孝顺: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敬奉祖先是做人根本。
慈善: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多行善举,为社会无私奉献。
诚实:以诚待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勤俭:成由勤俭败由奢。勤能补拙,俭以养德。
历代名人
马起龙:在礼人常说起的马进士,乃是在礼马氏自陕西扶风移民定居在礼后,二门第八世祖,名讳马起龙。清顺治丁酉科(1658年)举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进士。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但命运不济,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其妻励志守贞,哺育幼子功易入邑庠。(民国六年县志)
马腾蛟
马腾蛟(1873—1915)字亦龙,三门十六世人。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年)加入同盟会。
科贡功名
马氏一族移居在礼村后,特别重视文化教育,除了马起龙中进士外,还有许多有成就者:
三门六世祖骥 任原武县教谕。署洛原县(民国六年县志253页)
三门九世祖遴 任修职郎、确山县训导(民国六年县志253页)
二门九世祖尽廉 乾隆四年贡生、扶沟教谕(民国六年县志253页)
三门十一世祖圣清 乾隆十三年贡生(民国六年县志253页)
三门十四世祖端 正八品 侯选京历(民国12年族谱)
二门十五世祖登瀛 道光十七年贡生(民国六年县志256页)
二门十五世祖应午 民国东路总运粮官 署华阴县正堂印(民国12年族谱)
三门十五世祖后坡一支 曾任确山县正堂(名字待查碑石)
三门十七世祖庭彦 清光绪六品军功(民国12年族谱)
五门十八世祖龙光 清光绪举人(民国12年族谱)
乡耆
马成章,三门十四世人,在礼村人,服田力穑,享年八十七岁,光绪三十三年卒。(民国六年县志328页)
马瑞法,二门十四世人,在礼村人,农工并理,享年八十六岁,光绪三十三年卒。(民国六年县志328页)
贞烈节悌
贞烈节悌是封建社会妇女的一种美德,今天已不适宜。这种封建伦理是对妇女的束缚和摧残。民国时已提倡妇女解放,这种观念已被破除。但她们孝老爱亲的精神,也为当今妇女的表率,今人仍须传承发扬。让人间充满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诸生马云锦二门十四世人,妻锁氏,长沙道锁青缙女,慧而贤。明末寇匪攻王范寨,锁氏年二十有四,毅然曰:“吾岂可缓须叟死,耳贼之言,见贼之面乎”!遂投井死。(民国六年县志341页)
进士马起龙二门八世人,妻赵氏,年二十六岁,夫故,励志守贞,上事衰舅,下抚弱孤。邑令顾旌其门。(民国六年县志344页)
马画易二门九世人,妻赵氏,年二十三夫故,守节五十五年。(民国六年县志345页)
马尽节二门九世人,妻卫氏,年二十二岁夫故,子经邦甫三月,扶子成立为邑庠生。守节三十余年,立坊旌表。(民国六年县志345页)
马清祺二门十三世人,妻王氏,在礼村人,年二十二夫故,守节三十余年。(民国六年县志407页)
马长安二门十六世人,妻金氏,在礼村人,年二十四夫故,守节三十九年。(民国六年县志410页)
马荣兴三门十六世人,妻曲氏,在礼村人,年二十二夫故,守节三十三年。(民国六年县志411页)
马长安五门十六世人,妻贾氏,在礼村人,年十九夫故,守节五十二年。(民国六年县志412页)

传说故事进士门楼
在礼人都知道马家进士门楼的传说。马氏在在礼定居后,在东街修建了祖祠。当时祖祠十分简陋,连门楼也是用麦秸笘成的。这个不起眼的麦秸门楼,就是“进士门楼”。
传说有一天,俩位术士在东街过,其中一位端详门楼良久,说道:“这家人家真是了不得,进士多得很,门楼上一根麦秸一个进士。”另一位说: “我看只有一个进士”。人问其故,答曰:“第一个人中进士后,必定翻修祖祠,扒掉麦秸门楼就不可能再有进士了”。以后的事实真让那个术士言中了,马起龙生性争强好胜,中进士后,嫌祖祠简陋,于是大兴土木,重新修整祖祠。祖祠原来的土木结构,换成了砖木结构。原来的麦秸门楼也被改建成了砖瓦门楼,很是气派,但却破坏了原来的风水。只出了他一个进士,直至1911年帝制灭亡,科举制度废除,以后二百多年只出了一位举人,八位贡生,进士再也没有了。
马起龙赶考
马起龙,天资聪慧,《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相传,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科举考试,考场中央放了一个大坛子,肚大口小,坛底点燃一支蜡烛。主考官让考生绕坛子转一圈观看后,回到各自的座位上,让他们开始答卷。有些考生目瞪口呆,还不知道是什么题目,怎能答卷?考场上鸦雀无声。主考官静坐等待,不时看着计时器——沙漏。当沙漏计时三分之一时,马起龙交上了考卷,考卷上作文题目写着:“惟探坛而灭明矣”几个字。这是《四书》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只有把头探到坛口才能吹灭坛底的蜡烛。主考官看后十分高兴,点他为丁酉科头名举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赴京赶考考中进士(民国六年县志251页)。从此祖庙上挂起“进士”的匾额。
马起龙智破迷局
锁阁老告老还乡后,对晚辈关怀备至,着意栽培,以前文人学士聚会,难免诗文酬唱的习俗,阁老对后生的智力启迪则别出心裁。
一年腊月祭灶后,阁老命人在路旁扎一个草人,左手拿二百文铜钱,右手拿一把刀,贴子上写明:“打一俗语”。谁猜着敬备酒席一桌。引来许多文人争相见猜,天天如赶庙会般,猜来猜去都猜不着,大家更感到锁阁老的学识高深莫测。新科进士马起龙经过反复思考,先把草人手中的钱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拿下右手中的刀砍掉草人的头,说:这叫“得财伤主”。
大年初一那天,很多晚辈照例到锁阁老家拜年,锁阁老备酒设宴,请马起龙上座,当众夸赞马起龙智深才高,文思敏捷,前程无量。(洛宁县志785页)。
重续马氏族谱序
洛宁县在礼村马姓家族,自明朝初年由陕西扶风移民到此地,至今已五百余年。目前,全族仅存一本民国初年编写的族谱,从上次族谱编写至今已近百年,其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等重大社会变改,尤其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对家族的繁衍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在生育观念上也发生了微妙变化,由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男女并重。随着家族人口数量增多,辈份次序跨度达七代之多,族内人各辈份之间的称呼已难以厘清,且将发生辈份混乱的现实,加之人口再次迁徙,许多人分散至全国各地,恐将失去联系之现状,众多族人强烈要求在国泰民安的社会条件下,重续马氏族谱,根据社会发展、观念更新、借鉴外族大姓家谱编写之经验,新族谱采纳龙凤家谱之形式,以适应时代要求。
在族人的共同商议后,推举马五三、马老虎为总负责人,推举出长门的马文亮、马长生、二门的马建中、马学良,三门的马中立、马小乐、马锁柱、马学文、马红军、马京彩、马光民,四门的马元章、马来印、马万周,五门的马新平、马寿民、马关波为修订族谱成员。本着依据史实、有利团结,以促进家族兴旺的精神,努力完成族谱编写工作。为上对祖宗负责,下无愧于后代子孙。
谨以此为序。
在礼村马氏第十六代孙马五三 2013年3月18日
大事记
1、明朝初年,陕西扶凤茂陵有马氏七兄弟:雷、雨、风、雪、电、雾、霜,也在移民之列。按规定:“四留一,六留二,八留三”的原则,兄弟七人也只能在原籍留二人。于是雷、雨、风、雪、电五兄弟迁移河南。分别移居于永宁在礼、马营、杨坡、中益和宜阳平泉。定居在礼一支应为老大雷。
2、先祖定居在礼后,曾在中寨及南寨十字街植下两株思乡树——国槐,十字街一棵伐于1958年,中寨一棵现今仍存活。长在中寨马姓居住区内。公元200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挂牌定为一级保护古树,测定树龄为五百六十年。
3、定居在礼马氏先祖在南寨东街选址建祖祠一座(年代不详)。
4、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门八世祖马起龙中进士后,重新扩修祖祠。
5、清光绪十八年,五门十八世祖马龙光考中举人。
6、民国十二年,1913年修续马氏族谱。族谱由永宁书局修订,系黄棉纸手抄本,只有世系传承表,无序。由族人马浩儒珍藏。缺失西街五门资料。辈字失传。手抄本成为修新族谱的唯一依据。
7. 1915年三门十六世祖马腾蛟,同盟会成员,永宁议事会会长,发动交犁耙运动,同年被捕,解洛阳遇难。
8、1975年因扩建在礼小学,祖祠被拆毁,材料用于建校。
9、1999年春,族人集资在原址上重建祖祠三间。
10、2012年9月,平泉族人走访在礼族人,了解在礼本族近况,商议筹备五村马氏联谊事宜。
11、2013年正月十四马氏五村族人在平泉首次相聚联谊沟通,出席代表60余人,实现马氏移居永宁后,相隔近六百年的首次相聚。
12、2013年正月十六,平泉人带六盘大鼓到在礼家庙祭祀先祖,同在礼族人联欢。
13、2013年4月马氏五村代表商议决定,将二十一代至四十代辈字定为:“继、往、开、创、弘、扬、宗、德、永、保、团、结、万、众、一、心、前、程、似、锦”。并勒石五碑,刻同文,分立于五村祖祠。
14、2013年重修族谱,开始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15、2014年正月十四,五村马氏族人汇聚在礼进行第二次联谊,出席代表120余人。
16、2014年春,新族谱编写完成,刊印成册发放。(本节由马五三、马老虎审订)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马老虎,住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农民,70岁。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现住洛宁县委家属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