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石场:0003
开砸人:谁在我们中间

《开砸:李不嫁诗中的散文化分行》*
李不嫁,名家,颇具鲁迅风骨的当代诗人,其作品以讲人话述说方式打开历史而锤击人心。
我在阅读并致意这根骨头时,也觉察到了李不嫁诗呈现中另一部分:散文化分行。
砸石作品之一:李不嫁《在提篮桥监狱开放日》
李不嫁的善意泛滥在这个重刑犯林氏女子的内心,生命走前的一桌子的一锅锅牛肉羊肉鸡鸭肉……显然填充特定场景的空,所抵达诗的内在,这纯粹干净的愿景:
你还饿吗?亲爱的姐姐!我来补交那枪毙你的子弹费
结尾满满读者的疼痛,一只球抽射打中!
我们看到了李不嫁虔诚之外的写作受限,即李不嫁这首的表现出现了很严重的散文化的内构,甚至可认为:一段散文分行:
我只想按你所求的
给你炖一锅牛肉
煨一锅羊肉,煮一只猪头,斋斋你
你写给母亲的信中还提到
再熬一二瓶猪油
烧一副蹄子,烤一只鸡或鸭子
斋一斋眼冒金星的你
我给你蒸了咸带鱼、鲜鲳鱼
这种碎碎念的排阵,严格说:非诗,没有多大的内存。整个诗作者有意参与诗歌的刻痕,成了其不精心设伏的短板。
后来我将此文呈与作者本人,作者回复如下:关于第一首(指<提蓝桥监狱开放日〉),我还提供一点线索,那些碎碎念直接引用林昭狱中写过母亲的信。建宏还可以把这些文字补充整理成文,深表感谢。
如此可见,提蓝桥监狱开放日,作者的一块疼痛了。作者无以复加并无以释放内心的黑雪。真实的人物事件,而作者竟然大胆地采用第一二人称的面对面营造诗剧的场景,在我们看来,这是有风险的正面登陆的彩排,即诗歌的试验写作,这种满满的场景,几乎成了诗的大忌,被李不嫁果断地带入诗歌场景,而来揭示悲情的过往的真相,尽管不是成功的,尽管不成功的风投,却是李不嫁创作风格的突围。这种突围是作者本体生命体验所困惑的。
李不嫁的诗最大特点是其进入语界的独具途经,让人见到谍片潜伏,肃然起敬。
一经缺失精心布局的李不嫁,真的去技,即陷入白开水平淡的唠叨中,并让我们看见作者会在结尾前传定位球,吊射,上演不动声色的一曲音乐球路。
由此看到了李不嫁作品把持的受限及其疲劳写作的迹象,即读李不嫁一百首,很大成分是更多李不嫁的自己的重复,这点在我们后面逐一剖析。
开砸作品之二:李不嫁《林徽因的女士的国徽》
李不嫁最大特点是结尾的令人发思:
我像爱国徽一样爱她
也像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
痛悼:她小小的墓碑,没抵住红卫兵狂热的铁锤
这几乎是历史伤口的重拾,读一次,撕裂一次。但不掩盖李不嫁诗的散文化:
我敬畏她设计的
金黄和正红,像母亲护佑我成长
我爱其上的天安门
稻穗和齿轮
四颗小五角星环绕的大五角星
我敬畏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小学课本里
我曾仰望花岗石底座上
那高耸入云的
因广场开阔而矮小。而她,也是设计者之一
这些口述几乎就是造句或一篇中小学作文,这10行,读不出多少诗意,没有结尾的出彩,这首构不成诗。
砸石作品之三:李不嫁《国歌》
这是李不嫁精品之一,诗人古道也谈到李不嫁的诗存在结理而大于诗意的刻痕:
想起聂耳
想起那流星般划过的
生命,怎样照亮
四万万五千万救亡的同胞
这是我唱起国歌时,悲壮得想哭的原因
我们认为这些句子诗意甚少而用于结理与结情的笔墨较多。且看李不嫁揭示历史真相的差异性来产生诗学意义上的震撼力:
想起田汉
想起被逼着趴在地上
把自己的小便喝掉
想起骨灰盒里只有眼镜、钢笔
和亲笔抄录的《义勇军进行曲》
想起他在禁闭室里死去时
窗外白雪飘飘,广播里
正响着由他俩谱写的《毕业歌》
这是我唱起国歌时,悲壮得想哭的另一个原因
显然,后面比前面出彩,但我们发现作者不少作品在营造一种诗境来重现历史真相的蓄意所为,其实是对诗的直接破坏。
这些的“风吹草动,心惊肉跳”(徐敬亚推荐语)的精品,我们仍提出,《国歌》其实就是一篇作文,只不过李不嫁的思想抵达诗的碰撞产生了诗歌的“点”,而支撑了李不嫁的“以诗为史”的时代精神文本。
诗的散文的分行及诗的散文化,新诗百年见证了艾青诗的散文化和于坚早期《诗六十首》中诗的散文以拉长感的排列来呈现,是思想的火花和情感的奔流成了这些诗的散文的分行及诗的散文化的牵引,朝诗的哲美指向进发。
显然这仍处于“在路上”(罗广才语)的新诗风投,李不嫁的探索是幸运的,他是正穿过大漠的“一个人的长征”,被历史找到一个关键词:发现。
而更多人被尘沙掩埋,比如,江西诗人程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写了李不嫁类似作品,比如《想起方志敏》、《三八步枪》等系列(刊于<诗刊>),更自然进入诗的语界,发人深思,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人有才,可以不遇,叫唐不遇,宋不遇,而敬畏诗歌的李不嫁是注定要脱颖而出的!这是新诗中国的历史选择,在李不嫁的对面,陈兵口水市场的伊沙帝国,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
今砸李不嫁,直问你不嫁,嫁与不嫁,为高贵干净的诗歌回归中国,我们和李不嫁及今后涌现更多的民间李不嫁一起携手远离肮脏的诗歌。
加油!中国诗歌!
2018年11月15日5:00~6:18砸石场群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前,我联系作者本人,得到作者李不嫁先生的认同:灰(非)常好!喜欢这样的批评,直接而中肯。真的好。在此,本砸石场平台全体诗同仁真诚感谢李不嫁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