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文学群里郭宽平老师写的一篇知青文章,我想到了我以前干林业工作时写的一篇关于知青的文章,当时单位领导决定在湾凹——当年知青造林处建一座碑,以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一 同随往的我记下了当时的一幕。
上个世纪60年代,一批来自郑州、洛阳的特殊职工——知识青年浩浩荡荡来到吕村林场安家落户,当时他们大多十六七岁,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甚至初中在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响应党中央号召,满怀激情地加入到轰轰烈烈的支援林场建设的劳动大军。五十年过去了,虽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步返城就业,但他们为吕村林场种下了一片绿,播下了一片情,留下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谁也忘不了那个年代,忘不了吕村林场。之后五十年里,他们陆陆续续回到林场走走看看,看看他们当年住的土坯屋、栽的各种树。2013年5月16日,40多位老知青从洛阳、郑州各地重返吕村林场,分别到吕村、湾凹、阳圪塔、庙山这些他们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和林场领导以及他们当年的老伙伴——如今也已退休的职工代表进行了座谈,并向吕村林场赠送了“盛世之春”匾额。2015年8月28日,又一行代表回到林场,当年青春年少,而今白发苍苍,老人执手而言,相拥而泣,看到林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勾起一宗宗往事,感慨万千。
据知青李艳珍回忆,当时住在吕村(即现在吕村工区),距洛宁县城30公里,没有交通工具,到城里办事全靠两条腿,早上顶着星星出,晚上打着电灯回,后来秦场长(秦万治)从朝鲜战场带回一匹马,可以驮运粮食,这就是最早的交通工具,这匹马不幸在一次运粮途中摔死了,道路之艰险可想而知。
他们在湾凹造林时,晚上人在棚里住,狼在棚外嚎,城里来的青年,谁见过这阵势,吓得睡不着觉,幸好有林场老职工做伴,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如今,他们在湾凹造的万亩栎树林笔直参天,郁郁葱葱,已经列入国家级储备林。
孙敬安老人回忆起了难以启齿的往事:由于劳动紧张,又不具备洗澡条件,头上不断生虱子,休息时就在头上挠;穿的粗布衣生了虱子,就脱下来放在开水里煮,这个办法行之有效,于是在职工中间普及了。
听老人的回忆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他们用稚嫩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用理想的火把点燃了青春;他们生活得如此充实,如此潇洒,如此无怨无悔。如今看到他们蹒跚的步履,我有点难过:他们老了,真的老了,可以预见,能够再回林场的知青越来越少。林场就像军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长江后浪推前浪。然而,我又为他们自豪:他们为林场创造了,付出了,为后代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让我们有理由永远地记住他们,他们的老年应该是诗一般的。罗素说,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蜒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下游是老年时代。上游狭窄而湍急,下游宽阔而平静。他们把有限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林业事业,如今该安度晚年了,就像江河汇入大海,平静而安然。曾经的澎湃,曾经的怒吼,曾经的搏击,都已过去,如今提及只是莞尔一笑,多么豁达。
我欣赏,欣赏老人们如诗的青春,更欣赏老人们如诗的生活态度。
祝老人们身体健康。

作者简介:中国梦,原名王新玲,徘徊与文学边缘的一枚女子,闲暇时喜欢涂鸦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