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与恶的根源》
文/风清扬
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了数亿年的进化后,最终产生了人类。目前,我们作为生物链最顶端的高级动物,凭借着具有发达思维能力的大脑,以及灵活的身体构造,不断的创新科技和改造周围的世界,成为了地球的实际统治者。
普通的动物为了生存,也可能会伤害其它的动植物以及同类,这是它们的本能,我们不太好对其行为做善恶的评价。而人类的思维以及活动的方式,则比较复杂。我们除了获取生存所必须的食物、衣服和住所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我们在满足自己情感的时候,头脑中的思想以及现实中所采取的活动,便会有善与恶的划分。
“善”的本意指:善良、善行、良好、友好。我们可以理解为心地善良、行善积德的行为、良好的内在品质或者与人为善。中国的道德模范从古至今,不胜枚举。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等。当然,还有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他/她们挽救了数亿的中华同胞。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恶”的本意指:恶劣、恶意、恶习、嫉妒。我们可以把一些不好的事情与之关联。诸如:恶劣行为、恶意迫害、不良习惯、嫉贤妒能。自古,乱世出英雄,但也有更多的小人,趁乱作恶。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丧尽天良,亡吾之心不死,对中国人民实行了烧杀掳掠的三光政策,堪称恶的典范。恶行小到个人来说,损人利己、以权谋私、欺凌弱者,世上也所见不鲜。
关于人性善与恶的产生,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先天说:人性本恶或人性本善。两个派别自古争论已久,难分高下,本文不多做评述。我们只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天使般的婴幼儿随着成长,其内心善与恶最初微弱的火苗,是如何慢慢扩大,并彰显出来的。
《三国志》里记载了蜀主刘备的一句名言,目的是为了规劝儿子刘禅向善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还有一句是:“近君子,远小人。”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至理名言揭示了人性善与恶的形成机制,以及提高自己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的方法。
善和恶是两个极端,但它们通常会共存于一个人身上。善和恶在由小变大的过程中,是有一个生物学机制在起作用的。我们称之为“条件反射机制”。另外,在人类在兴奋时,还会产生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
我们在最初做好事的时候,经常会受到长辈或朋友的鼓励。这时,我们体内会产生多巴胺,它能使大脑兴奋、心率加快。我们后来会下意识的,重复做同样的好事,这种愉快的经历逐渐会形成条件反射,并进一步转化成我们个人的良好习惯。我们的善念会慢慢形成并扩大。
同样,我们在做不利于他人以及社会的行为时,有时候会因为能给自己带来利益,而感到窃喜。这时候,体内也会生成多巴胺,我们的心跳也会加快,大脑也会感觉兴奋。单就生物学而言,善行与恶行,最终形成我们的习惯,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感是没有多大不同的。它们都能使我们兴奋并开心。
可是,我们为什会最初行善事或者作恶呢。这就与婴幼儿所处的成长环境有关。抛却遗传因素给孩子性格形成,带来的先天因素外,孩子能从父母、兄弟姐妹、教师以及社会中所接触人员的身上,学到很多的行为方式。孩子们会对它们进行模仿。好的行为,因为亲人朋友的鼓励,慢慢会形成个人的优良习惯。见到坏了方式,孩子也会被模仿。可怕的是,通过模仿一些不良行为,还会使孩子在物质或精神上得到某种满足。如果,这时候没有人制止他,告诉他这样是错误的,等到孩子形成了恶习后,长辈们再喝止甚至惩罚他,便会收效甚微。
知道了这个原理后,我们可以在孩子还没有太多分辨力时,让他们“近君子,远小人”。让其能接触到更多阳光向上的人或事,尽量把孩子和阴暗邪恶的人或事隔离开来。在家里,我们父母应该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好的形象,方便其学习和模仿。在学校里以及社会上,通过灌输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标准。以便在他们面对别人的行为时,能预先做出判断,从而弃恶扬善。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乃至我们成年人,都应该知其恶而不从之,避免形成恶习;知其善而常习之,使其能慢慢形成我们的好习惯。青少年时期,即是我们能形成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也是陋习养成最容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家庭以及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良好示范与教育至关重要。
我们好多成年人总是感慨:为什么已经懂得了那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人生还是这样悲催呢?原因就是,我们已经养成了太多的坏习惯。例如:懒散、懦弱、投机取巧、浮躁、互相猜疑,甚至损人利己。就算我们道理懂得再多,如果不能纠正自己,我们的人生还是会有很多的无奈与失败。
我们所有独立的个体,共同组成了所谓的人世间。这里也就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善与恶。而我们成年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纠正自己的坏习惯,虽然这可能很难,很难。
2018-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