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赓续,大道永存 ——《孔子之道》读后感
罗金 山西正学堂 10月9日
编者按:
2018年9月22日《孔子之道》学习研讨交流会结束后,会上交流的读书心得陆续登载于「周易见龙」公众号。现转发其中两篇(删减版)供学友们参阅,以期更多的人参与到《孔子之道》的学习讨论中来,正确弘扬孔子之道。
在这个新旧更替的时代里,当永恒的大道与新生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时,人类的希望就显现了。王炎平先生的新作——《孔子之道》,便是在这文明赓续中的一部鼎力之作,为这个时代的人们该何去何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先生在该书中所立的孔子之道,就是以“仁”为核心,按修齐治平的逻辑框架展开的安人安天下之大道。纵观全书,先生通过整整五讲的内容来讲“孔子的治平之道”,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想必,一是由于古代体制的原因,治平之道自秦尤其是宋朝以后的儒者鲜以谈及;二是因为治平之道反映了孔子毕生的努力方向,最能反映孔子的思想,也最接近真实的孔子。孔子治平之道的五个维度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和天道的反思中得出的。
具体来说,《大同、小康说》讲的是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我们既不能丢掉理想,也不能不管现实,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正确的道路。《君道论》讲述了处理君、臣以及国家政权的原则,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到安民安天下的方向上来。《治道论》主要讲了德、礼、刑、政四者之间的关系。仅靠“德”或“法”来治理国家都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刚柔并济,以德为向,抑恶扬善,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夷夏论》表明应以文化而非血缘来划分种族,而且这种文化并非狭隘的文化观念,而是以文明拒绝野蛮,以进步拒绝落后,这是符合时代精神的。《民富论》讲的是国家的经济建设最终应以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为归宿,并非一味地追求经济指标。
恩格斯讲,推动历史进步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物的生产,二是人的生产。要实现孔子的治平之道,则需要有相应的人(古称“士人”)来支撑,否则便很容易落空。因此,先生在“齐家之道”与“修身之道”中,讲述了孔子之道的另一重要部分——完成人的生产。关于齐家,家庭里应父慈子孝,核心在于以孝教仁,而非以孝教忠;夫妻间应夫敬妇爱,而非单方面变成约束妇女的“三从”道德。关于修身,应以形成君子人格为最终的教育目标,做到君子“不器”与“成器”的统一。当具备君子人格的人,养成并形成特定的士人阶级之时,便构成了实现孔子治平之道的现实基础。而孔子本人对这样的君子教育也进行了毕生的探索,形成了兼具“仁以为己任之天下情怀”和“乐以忘忧之超越情怀”的孔门道风。此外,孔子的“诗教”以及“《春秋》之教”,都是以“仁”为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体来讲,孔子之道虽然在历史上遭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但以其在历代政权中所发挥的有限作用来看,它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仍然是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的,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很多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之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气象恢弘的孔子,一个洁净精微洞见深邃的孔子,一个具有博大天地情怀和天下情怀的孔子。孔子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后世子孙永远珍惜,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