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道》学习体会
陶永贤 山西正学堂 10月9日
编者按:
2018年9月22日《孔子之道》学习研讨交流会结束后,会上交流的读书心得陆续登载于「周易见龙」公众号。现转发其中两篇(删减版)供学友们参阅,以期更多的人参与到《孔子之道》的学习讨论中来,正确弘扬孔子之道。
尊敬的谢老、王老、各位前辈以及学友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参加本次《孔子之道》的学习研讨交流会,并现场聆听王老及大家的指导。
以色列的尤瓦尔•赫拉利在其《未来简史》中提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宗教与科学的界限逐渐模糊的时代”。其实,二十一世纪还是一个“人类对其整体文明进行集中反思”的时代。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复兴,也应放在这样的格局之下进行审视!王老《孔子之道》的问世,可谓正逢其时,意义深远。读完该书,我认为有几点内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学习。
第一,这是一本对孔子学术思想正本清源之作。王老系统地梳理和还原了孔子及孔子之道的本来面目,明确地指出了哪些是后世对孔子之道的改造和扭曲。如后人将孔子的“仁孝”之道曲解为了“忠孝”之道;将其“仁民”之道改造为了“忠君”之道等。
第二,王老简明地指出了孔子之道为何,并对孔子之道的理论思想作了全面的总结和阐释。他在序言里开宗明义地指出:“孔子所欲‘自见于天下后世’的,就是孔子修齐治平安人安天下之道”,以此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研究孔子之道的整体方向和格局;紧接着便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首先,王老从《人性论》解读了孔子及儒家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道德理想主义”,展现了孔子之道的基本色彩和格调;继而以《大同、小康说》、《君道论》、《治道论》、《夷夏论》、《民富论》具体阐述了孔子的治平之道;并专门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使孔子之道的理论背景更加立体清晰;又通过《慈孝论》、《夫妇论》讲了孔子的齐家理论;以《君子论》讲了孔子的修身理论;再以《孔子办学与中国古代教育》、《孔子论诗与中国古代文学》、《孔子修<春秋>与中国古代史学》分析了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最后以《孔子的历史命运》及《孔子之道的历史命运》讲述了孔子及孔子之道在不同历史时空下的不同际遇,以及其在现在、未来的重大意义。
第三,王老在解读孔子之道的过程中,为我们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指出了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如其在《大同、小康说》中指出,大同说对后世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在经营小康生活的同时,依然不忘大同的崇高理想和追求,使人们的文化思想和生产生活达到统一。
读《孔子之道》一书,每到一处都会无比欣喜,书中的很多论点都独到而又深刻,体察焉而不能忘怀。王老系统、全面、细致地为我们梳理和总结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为我们重新塑造了孔子的形象,可谓用力至深,用心良苦。因而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引起了很多的反思。
以上是我学习后的一点体会和心得,希望王老、谢老、诸位老先生和学友们多多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