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涉猎多种书?
钱穆说,一是培养情趣,二是提高境界。
读书,能从有情趣,有见识的人,得知如何过得有趣,这些有趣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从他们的文字里,又能得到许多人生借鉴。
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
一、修养类的书:最好的修身养心之道
《论语》能改变人心。
对于《论语》,台湾著名学者哲学家朱高正先生曾这样评论,读《论语》,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你读了《论语》之后还是原来那个人,表示你没有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
这也就是说,如果真正读懂了《论语》,不仅是语句、文法,连同思想、体系、义理、精神内核一并读懂,与作者血肉互通、骨脉相系。
自然会在为人处世,待事待物上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其风貌、谈吐也会不同以往,这即代表气质发生了变化。
《孟子》:人生在世,需要一些教养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其实和动物没啥大的区别,只有一点区别,但这一点区别,很多人丢了,只要少数人保存下来了。
这一点是什么?
是教养。
孟子又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当人吃饱了,穿暖之后,整天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混吃等死,这种人其实和禽兽差别就不大了;猪吃饱了之后,也能每天躺下晒太阳,等着有人来把它卖掉,或者等着有一天自己被杀掉炖肉吃。
如果人做的事和猪做的事没有差别,人和禽兽还有什么差别。
所以,人生在世,需要一些教养。需要一些浸润灵魂的东西,需要一些内在精神力量,需要自我驱动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人不能只简单地追求物质满足,只追求吃好穿好。物质富足当然重要,如果饭都吃不饱,去谈灵魂谈理想,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如果已经达到了孟子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却还是“无教”,没有教养,人活得就和禽兽没有差别了。
《老子》:不争,方能成就一切
《老子》虽说只有五千字,但却蕴含着人生大道理。
老子在几千年前给我们遗留下来了一句万能金句:“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争,并非丧失斗志,而是在同样复杂的环境里,如何放空自己的心灵,看开一切,由此消除一切孽缘烦恼。
自古以来,无数有识之士的不争做法,都印证了这一切:
范蠡不争权势,从王佐之才到平民百姓,泛舟四海,诚信经商,造就了自己功成身退的一生;
陶潜不为五斗米为乡下小儿折腰,毅然下南山,采菊悠游,优哉游哉,复得返自然。
……
嘴里要争个输赢的人,无非是执念太重:放不下那些无谓的尊严、舍不得那些可有可无的蝇头小利……但有一点事实是无法避免的——嘴里赢得了一时,最终定会输得最多,包括你身边的朋友、正要起步的前程……
《庄子》: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件事,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两件事: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不在乎,并非是对人生的放任,而是因为有更值得在乎的东西。
“乘物游心”,典出《庄子·人世间》,所谓乘物,就是脱出凡尘俗世,而游心,就是顺其自然,获得精神的自由。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摒弃“人为”,这“无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极避世,然而所谓“无用之为大用”,在庄子不滞于外物的自然随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处事法则,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态去追求在乎的东西,这种心态有时候甚至比进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不在乎得失,才有好心态;不在乎名利,方有好心境;不受外物所累,便可更专注。乘物以游心,只心无旁骛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