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公开课 | 冬季养藏,在太极中求稳静心神
胥孔林 正安成都店 今天
本期导读
昨日立冬,风明显寒冷入骨了,这都在提醒我们,养藏的季节来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慢下来,注意保护阳气,以待来年。那么有什么好的锻炼方式让我们既能修炼身心,又能好好收藏呢?听听太极胥孔林老师讲如何在太极拳的习练中身心合一,观己知己,在冬季稳静心神,好好养藏。
上周三读书会大家探讨了到底如何看一套太极拳打的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历来是见仁见智的,谁也给不出一个大家都信服的标准来,虽然有个国家标准套路,有一套既定的标准,但从来没有被民间的太极拳练家所采信,反而是多有诟病。
李雅轩太老师1956年在回复国家体委武术科毛伯浩的信中说“各家拳历史,有远近之不同,其创造者有造诣深浅之不同,又有功夫大小,领会多少之差别。”这段话讲了不同派别的拳有差异,这也不难理解。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还要离谱,就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弟子,打出的拳仍然是千差万别,就拿杨澄甫祖师定型的杨式来说,首先在叫法上差异就很大,成都李雅轩所传叫115式,上海傅宗文和西安赵斌所传都叫85式,山西杨振铎传的叫103式,北京崔毅士所传叫108式、汪永泉传的叫老六路,认真考察一番,发现其套路结构是一样的,动作名称的不同组合导致了整套拳的动作数量不一样,我想这是当时信息不发达,各地传人根据自己的记忆编撰出书形成的,况且以数字来代称拳架是1956年政府创编24式简化太极拳以后形成的习惯,在民国根本没有这个说法,所以我个人在授拳时一般不称115式,而是直接说传统杨式太极拳。
其次在打法上,更是千差万别,远的不说,就算是我自己的师兄弟,拳的外形也是千姿百态,这是令很多初学者困惑的地方,盖因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其高矮胖瘦,身体松活的程度,对拳的理解等等都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打出的拳也有不同,在我看来,这正是老师教授得法才会出现的现象,如果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人,拳架套路完全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那反而是有问题的。国标套路就是因为其整齐划一的标准,失了太极拳的真味,所以被人讥为太极操。最搞笑的是,有的传人对照李雅轩的拳照,依样葫芦地照出一模一样的架势出来,以标榜自己才是正宗,实在是让人无语。
那么既然如此,练太极拳就没有标准可言了吗?那也不是的,四川著名艺术家陈子庄先生在他的《陈子庄谈艺录》一书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成都有河北人国术师李翁雅轩,今已八十余岁,打太极拳是全国第一,吾与翁交谊甚厚,尝见其打拳,一手未止,二手又起,连绵不断,宛如游龙,人如在云中穿行……完全是神在指挥。李翁对其女道:你不要学我的姿态,要学我的神态,你可常自闭目凝思,揣摩我的神态,久之自得。拳艺犹以神运,学艺术还能只重技法吗?
那么这“神态”二字,又当如何落地呢?李太老师在同一封信中,有非常清晰的阐述:
太极拳所以异于其他拳者,不但是表面着术之不同,其主要在于有稳静心神之功夫。其动是静中之动,虽动仍保持其静,无断续、无凸凹、无缺陷,如抽丝挂线一气完成。若在一趟拳架子中数断其劲道,那就对稳静心神方面大有妨碍了,亦就收不到太极拳的效果,这是值得吾们慎重的。
……令其各人表演一番,看看他的动作是否合于太极拳的规则,与他所说的理论是否相结合,他练出来的样子,是否有开展亦有圆满,是否能将拳意布满全身,是否有很自然的舒适,是否有沉厚的气势,是否有虚灵的神气,是否有上下相随,是否动态稳静,是否身势中正,是否是由腰脊的主动,抑或四肢的自动。若是他虽有松软而不开展,虽有开展而不圆满,或是零零当当,或是轻浮无味,或是筋肉不顺,身势倾斜,或是无沉着之动,上无虚灵之气,练出来的神气,不是零断,便是重滞,有这些暗藏着的毛病者,这种太极拳的架式就不可采取。
这段阐述已经足够清楚,只是也的确要是内行才看的出来,作为我们平常练拳的指导,行拳后对照一番,以不断改进,是极有帮助的,我相信这才是真太极拳的标准。
好消息:正安粉特别福利!
11月10日,杨氏太极筑基功法体验公开课
老、庄、易的思想如何融入太极拳的修炼之中?
太极拳中蕴含了什么样的养生秘密?
公开课主题 | 面向中医粉太极拳的体验
主讲老师 | 胥孔林
时间 | 2018年11月10日周六下午2:30-4:00
(讲座1小时,答疑探讨半小时)
地点 | 正安成都学院
下同仁路街9号2楼
授课老师
胥孔林老师,杨氏太极第六代授业传人。

胥孔林,1968年12月生于四川西充县。1994年正式拜入著名太极拳家林墨根先生门下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2000年获四川省太极推手冠军,是杨氏太极拳第六代授业传人,中国武术六段,四川省武术协会太极推手研究会副会长。
胥孔林老师长年从事国学及太极拳推手教学,热心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粤川两地受邀讲习太极,2017年9月应美国西雅图峻瑞太极健身养生协会邀请赴美交流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