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当师之后,才明白什么叫“人不知其子之恶”(守谦学堂转发)
原创: 秀實 生命教育文化智慧
有次有位老师跟我吐槽,说她那的一位生活老师,孩子才3岁,开始读书的时候不太能坐的住,老师就让他在教室里听读熏陶,那位生活老师竟然好像有点抱怨这位老师没有管她的孩子。
又有一位生活老师,孩子比较小比较淘气,想要干嘛就干嘛,当妈妈的基本对孩子是相当的体贴,但是基本就不太顾忌孩子这样是不是合理的,有没有干扰别人破坏环境。当别的老师管教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就心疼自己的孩子,觉得老师对孩子太不体贴了,没有理解到她的孩子的需要。
有一个当老师的妈妈在讲到她在带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说,她会对自己的孩子更严格一些,但因为孩子可能觉得自己的妈妈是老师,所以会比较调皮,结果孩子往往受到的责罚会更多。
又有一位爸爸在讲到孩子在孩子妈妈的班上的时候,孩子妈妈似乎为了避讳会偏爱自己的孩子,反而对自己的孩子特别的严格,即便孩子表现的很不错,作为老师的孩子妈妈也从来不表扬一。孩子爸爸很是抱不平的认为,这是不够光明的心态,应该磊落光明的一视同仁,该表扬也应该表扬。
曾经跟一位同事说到,作为教师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就是,要有足够的中正的心。如果心不够中正,要不就偏爱,要么就不够公正,或者是对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对待学生。所以说,在一个班级中,没有平等心的人,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
但身为父母和身为老师的身份是不同的,跟孩子的感情也是有不同的,怎么能够完全的一致的?尤其是,孩子对老师的依恋和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是不一样的,怎么能一样呢?
曾经在一次培训上,有一位老师就跟王财贵先生说,说她的孩子在回家之后,依然按照在学校的习惯喊她“老师”。王教授后来也讲到易子而教的道理。
不排除有些人是可以两个角色合于一身而成功的。当老师的理性的爱与父母的慈性的爱的特质还是有区别的。当一位老师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往会面临一个选择,是选择作为父母,还是选择作为老师。
有教师特质的人往往选择做老师,会对孩子客观的提出要求。而有的人选择的是当父母。当选择以父母之情对孩子的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管教孩子的能力,因为以父母心去面对孩子的时候,第一情感会是体贴、慈爱,感同身受,而不是客观、理性的去看。尤其,如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诫的,“人不知其子之恶”。
真正的在教学的第一线,每天跟孩子摸爬滚打在一起的老师,对人性的认识会更全面。有的说,孩子都是天使,孩子多么的纯洁可爱,说这种话的人可以判断的出来,ta应该没有亲自、长期的参与到照看孩子的实践中,而只是站在旁边指手画脚的哪一类。有的又说,孩子非常的麻烦,照顾孩子会提前到更年期,云云,这一类的人虽然可能参与过孩子的成长,但是没有用心观察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如此,也就难以体会有什么乐趣。
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去看一个孩子的时候,会很清楚的看到起优点、缺点,也能够清楚的看到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的偏爱。所以有时候看到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其实并不好讲的太具体、太仔细,因为你所看到的这个孩子的表现,跟家长看到的孩子的形象,是不一样的。
曾经听一个老师分享一个案例,说她放在讲台上的钱不见了,后来费了很多周折推断出来是其中的一个孩子拿的,孩子妈妈回去严厉的追问孩子,孩子承认了,但是孩子爸爸就是不相信。家长偏听孩子的,而不听老师的,最后老师也觉得比较崩溃。
所以当老师,有时观察到孩子的一些表现,有好的,也会有不好的。好的表现会多鼓励,而不好的表现,老师自当管教。就像《学记》里面所讲的: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易经》里面也讲到:“君子以果行育德。”
但管教了,其实不一定能够讲的太具体,家长如果有疑惑,那就指向“这个老师是否能够中正”,如果能够信任这一点,不具体也无关紧要。否则,护短就莫投师了。
秀實
2018年11月4日 于微旨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