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达近作自选:刘丽梅(20首)
文/詹黎平
说出
说出一把镰刀
和镰刀上结痂的锈斑
不比说出一把穗稻
和穗稻里夹杂的稗子容易
说出一棵青菜
和青菜上附带的虫洞
不比说出一柄锄头
和锄头上崩裂的豁口容易
说出一个早晨
和早晨仍在延续的梦寐
不比说出一个夜晚
和夜晚容纳的菊花、流浪狗和醉汉容易
说出一艘轮船
和轮船装运沙石时的吃水声
不比说出一条江或一片湖
和江湖承载的船帆、波涛和风雨更容易
说出你所看见听见及梦见的一切
不比说出你从未看见听见和梦见的一切更容易
鸡汤
给年迈的父母买了只土鸡,
鸡炖好了,老母亲
又喊我们过去一块吃。
深秋,我和妻,爹和娘
四个人
围坐在傍晚的餐桌旁。
鸡汤香气扑鼻,
色泽油亮金黄,味道醇厚浓酽
确是人间难得的美味。
如此秋夜,
我们和老父母一起喝着鸡汤,
慢慢忘却了屋外的寒凉和淅沥秋雨,
时光里的嘈杂渐行渐远。
某种幸福深入骨髓。
我恍若洞见,鸡汤里
荡漾着一个温暖的人间,
让我这个时有忧伤和疼痛的男人,
也常怀济世兼爱之心。

刘丽梅
我想写一写刘丽梅
这一个和那一个
叫刘丽梅
或者不叫刘丽梅的女人
她已活过了二十一世纪的前十五载
进入人生的中年
她风韵犹存,徐娘半老
做着卖菜,补鞋,推销保险的杂活营生
偶尔也跟男人玩玩暧昧
她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泡桐
秋风一来就落叶满地
她是路边的野花
自生自灭
她是家门前的垫脚石
努力垫高儿女的梦想
她是手心里溢出指缝的细沙
是石头丢进水中一圈圈荡漾的涟漪
她是口香糖
是廉价口红和香水
是被树枝不小心勾破的长袜
性感,让人想入非非
她是家长里短流言蜚语的消费者
长舌妇
如此普通
隐藏在生活里
仿佛是生活本身
哦,刘丽梅
年轻时我甚至追过她,
满大街都有我们一起轧马路的身影
但最后跟她结婚的却不是我
我想写一写刘丽梅
这个不时被老公挟在腋下倒拖回家的女人
是我迷茫岁月沉默孤独的精神寄托
刘丽梅
她不是一个人
她是无数个
苦难
但内心坚强不屈的
中国女人
木匠
树是圆的
经过木匠的手斫成方
木匠是方的
经过身体里的手搓揉打磨成圆
一棵圆的树在木匠手里是一块好材料
斧劈、钵走、刨光、手锯、契合
变成桌椅、橱柜、门窗
一个方木匠在岁月手里是一块好材料
饿其体肤、苦其心志,打架、斗殴、拜师、学艺、独闯江湖
最后磨练成一个手艺平平但会耍奸、滑头的木匠
想起多年前我有一方好木材,请过一位方姓木匠
给我一套80平米的新房整整磨了105天洋工
当他把一门谋生的手艺变成冗长的时光
我则在苦不堪言的民间术数煎熬中识破人间的真相
剃头匠
在我们村
理发师不叫理发师
叫剃头匠
剃头匠手艺好
可是徒弟笨
村里人都不愿意让他的徒弟
在自己头上学徒作法
弄得剃头匠累死
徒弟总出不了师
剃头匠有哮喘
后来发展成肺病
可大家照样叫剃头匠理发
都知道剃头匠活不了几年
能理一次算一次
好日子要先过
那条小巷
小巷很长
暗暗的,潮湿的
有几条狗追人,彻夜吠叫
隐隐有啼哭
几声长,几声短
嗡嗡回荡在幽长的小巷里
像找不到出口的风
此刻,回想起童年经过的那个小巷
仿佛一条绳索捆绑着我心灵
我知道,我的自由曾多么有限

网红面馆
领导说
前面这家宏义面馆是网红
去得迟没位置坐
近午
楼下已坐满,楼上尚有少许空位
我们点下面食即上楼
木板墙上贴满了许多照片
一个中年男子
喧嚣的年代
在世界各地游玩
我好奇网红的由来
领导解释
——这里卖的每碗面条老板都捐出一些善款
——七十岁以上老人来店里吃面免费
——如你不幸被小偷偷光了盘缠,来此店说明情况
即可得到一碗免费的面条
似易又似不易
面毕,肠胃里似有股热流
慢慢涌动
坐落在普通小巷的面馆
门面狭小,朴实无华
但从中闪耀在落叶上的几许微光
轻轻搔动了我的多年内心隐疾
那里已麻木不仁良久
亟需醍醐灌顶

哑巴
傍晚,在快餐店
见到他时
哑巴的头发已白
像秋天芒花一样的白
我认识他:
哑巴仍然是哑巴
理发师仍然是理发师
他冲我微笑
点头,笑容里的尘埃很厚
曾经有那么几年
我常去他店里理发
他拿着电剪刀
在我的板寸头上作道场
那时的哑巴意气风发
那时的生意风生水起
后来,生意渐渐淡下去
许久我都没有再见过他
仿佛大家都在岁月里睡去了一样
仿佛生活之水冰一样凝固
我们互不流动
直到重逢,邂逅
哑巴老了
那个堵在时间喉咙头的哑巴老了
我和他都没有发出恰当的声音

灯火
这一次,我在夜晚出行
仿佛一种仪式
我有意躲开白天的无尽嘈杂
成为一个饱览夜色荒芜和温暖的人
一路上,我时而眯眼假寐,在头脑中反复播放岁月的风暴
时而透过车窗望望窗外,浏览大地上的原色风景
有时看到黑夜本身,夜啊黑得像一团化不开的浆糊
有时看到灯火举着光明如星斗明灭闪烁
我不知道每盏灯火后面是些什么人
但我知道他们肯定跟我一样曾历经人事的纠结和沧桑
表面平静如水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尽管此刻他们躲藏在一盏盏灯火后面
做着该做或不该做的事情
说着想说或不想说的话语
让我确认这世界上同时还生存着那么多的同类
活着并不孤独
如我即使在暗夜出行
也有未见过的无数灯火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抵达内心

一条河的秘密
我在那条河上来来回回往返了无数次
那是一条真实的大河
河里有水已流淌上千年,至今仍未干枯
据说从前河水是清的,看得见水底游动的鱼虾
但如今它混浊,腊黄,泥沙俱下
包含着深不可测的肮脏和秘密
河是敞开的,雨和雪都可以把天空中的暧昧直接下落到河里
河上有桥,有的通火车汽车,有的专供人步行
这些都没关系,借助桥梁,我可以撇开浑河顾自赶路
而河水也在桥下兀自奔流,从不停顿
看不透河的秘密就不看了,生活在前需要我关注的事太多
岁月也不饶人,河水流过就流过吧
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事
当一个人从出生时的晶莹透明到成长后的浑浊不堪
就像一条河一样
岁月在其中干了多少污浊事
岁月带走了其中多少秘密
杯酒时光
清晨,天仍然是暗的
有人在街路上猜拳
声音结实放肆
带着未尽的酒气
想起自己以前也这么干过
与三两酒友不时豪饮至凌晨
在大街上高声划拳唱歌
满不在乎地掏出家伙
对着墙根哗哗撒尿
生命似乎也就这杯酒时光
那些欢畅早已烟销云散
如今我循规蹈矩安分守己
不羡慕不嫉妒,几乎看透人生
只在晨起小便,听闻街上有人一路猜拳
仿佛岁月呼啸而去
知道,这不过是又一代人
在翻越青春这座高山
而我早已刀枪入库,战乱方休
过去的岁月纷至沓来
一生中总会有某个时辰
与过去的岁月重逢
为我们有缺失的生涯
补圆
一张张人面桃花
几十年后
我的老同事们
纷纷从一个个人世的角落里走出
他们的身上携带着过往的时日
他们的记忆中仍飘飞着二三十年前的雪朵
当我们重新汇聚在一起
哦,过去的岁月如同洪流
纷至沓来
我退回到坚硬的岩石
老去的
仿佛只是时光本身
扁担
一根长长的扁担
须配一副宽厚的肩膀
才能扛起生活的重
能挑百斤以上的重担
在村子里就算能人
那时我的肩膀尚单薄
而负荷已超重
那时,我看到和经历的生活
仍然朴素、粗粝
出门时总需带上一根扁担
随时准备挑回一些有用或无用之物
青田石门
在青田石门
我极力仰起谦卑的头颅
让一挂瀑布清洗
我挂满泪水的脸颊
这是何年何月?
青田敞开从未关闭过的石门
而瓯江仍横亘在路上
我几乎忘却了渡船马达声
旋即抵达对岸
身后,有一扇大门
正缓缓闭合
后来的岁月,我一直无法忘记
大自然所饱含的沧桑
跟人一样
它也有飞流穿肠的忧伤之痛
和末路狂奔的欣喜之殇
烛台
蜡油仍在
但已失去灯芯
我的奶奶拨弄过这支烛台
为菩萨换过新装
我的三叔公装填过烛台里的蜡油
为神灵点过灯盏
那时我看着他们做这些事
内心雀跃兴奋
如今我回想他们做这些事的画面
内心沉寂、黯然
烟火
当我们说终于烟消云散了
意思是大地上的一切又重归于零
——那散落在灶膛里的火星
还缺少一把干柴
——那流落在民间的烟火
也亟需通过幽暗逼仄的烟囱
静谧的乡村越来越人烟稀少了
已没有人在黎明时分赶着一头老牛前往沙洲吃草

月亮
如今回想起来
一辈子其实也看不到几次月亮
每次见到它,或圆或缺
孤独地挂在天上
哦,它就会悄悄盗走
我内心莫名的忧伤和惆怅
如果再细思下去
一辈子其实也见不到几个瞬间
那年轻美丽的高光亮相
再次见到她时
总物是人非,多出几分沧桑
人与人的缘分仿佛纸币一样不经用
转眼间琐碎平凡的岁月
催老了你我
想想月亮如此古老
人生却如此苦短
我空有一腔无用的抱负
空有一身无力的悲切
无人识得和救赎

父亲
年届耄耋的父亲已87岁,
尽管风烛残年但也为此颇感自豪。
父亲的年龄像座陡峭的高山,
令人仰望不止。
但其实父亲越活越小,
正在向童年迈进。
而我越活越老,
正在向父亲靠近。
我们两个活得越来越像
一个时光里的重影。
越来越像一对人间的亲兄弟
上阵的父子兵……

砧板
被千刀万剐过的砧板
终于空下来了
白天,它享受阳光的抚摸
夜晚,让月光临幸
但这一切仍无法
掩藏砧板显而易见的寂寞
那些油盐酱醋的日子
那些青菜萝卜的岁月
都已经过去
风干的刀砧板
弥漫着无限的空虚

地火
我从未设想过我会钻到地底深处盗一把火
在山的内部,在黄土、褐土、黑土
和页片岩、石灰岩滚烫的身体里
我,像猎豹一样甩头狂奔,
我,想赶在时间之前取到地火
在压过齐天大圣的五指山下,在地底深处
我打开灯光努力照亮一些黑暗的虚无飘渺的事物
我看到前面或后面的灯火紧追不舍
有的超过了我,有的则被我超越
可是,跑什么呢?有什么能让人轻松获得?
无论怎么发力
总有一种东西永远横亘在你面前
无论怎么发狂
总有一种东西让你无功而返
一枝红彤彤的地火始终在远处幽幽燃烧
从未让人近距离的发现并攫取
这么多年,我总是在一些表面的事物上浪费光阴
我在地面上、水面上或者天空上翱翔梦想
习惯与那些陈腐易见的事物较劲
比如我习惯与人比山高比水长比物多
习惯与人论一时之长短、得失,争片刻之高下、输赢
忘记了自己从未盗取过地火
手中还缺乏一把一击胜之的大杀器
我并不知道这辈子能抵达的时光有多深
能见到的地火有多炽热
我只是在地底深处,在一个又一个前不见光
后不见口的漫长隧道里,
老老实实地做着追逐地火的夸父

作者简介:
达达,本名:詹黎平。男。浙江省作协会员,淳安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诗集《生活史》、《混世记》、《箱子里点灯》等5部,近年诗作见刊于《山花》、《星星》、《时代文学》、《中国诗歌》、《诗林》、《大河诗歌》、《江南诗》、《品位·浙江诗人》、《文学港》、《西湖》、《绿风》、《诗选刊》、《诗探索》、《星河》等文学刊物。曾获中国大别山“十佳诗人”奖,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活力诗人”奖,淳安县首届“十佳文艺人才”等荣誉。现居浙江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