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殊镇位于河西走廊西段、讨赖河南岸的戈壁滩上,属祁连山北麓褶皱地带,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228米,最低海拔1550米。文殊山位于文殊镇西南部,山体砾岩裸露。文殊山以北是20世纪以来由祁连山洪积塑积的洪积扇和冲积扇,自然坡度12.25‰。
文殊镇位于河西走廊西段,嘉峪关市区以南,文殊山北麓,北以讨赖河与峪泉镇为界,东与酒泉市肃州区西峰乡、西洞镇接壤,南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隔山相望。镇域版图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纺锤形,东西长21千米,南北宽10千米,总面积134平方千米。镇政府驻石桥村,地理坐标为东经98°22′,北纬39°41′。
文殊镇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7.3℃,1月平均气温-9.7℃~-9.4℃,极端最低气温-31.6℃(1952年2月18日),7月平均气温20.3℃~21.6℃,极端最高气温38.7℃(1973年7月31日)。文殊镇地处内陆戈壁,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6.67℃,最大日较差29℃(1979年4月11日)。降水量随地势升高而增加,戈壁绿洲地带年平均降水量仅85.3毫米,降水集中于6~8月,年最大降水量165.7毫米(1979年),年最小降水量35毫米(1956年);文殊山年平均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上。年平均蒸发量2114.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46%。文殊镇属长日照区,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000小时,日照率69%,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5.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风速2.4米/秒,夏秋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17天,风速高峰期在16时左右。
文殊镇农用地面积25749.5亩,占总面积的12.8%;其中耕地20278.7亩,人均2.59亩,园地2429.4亩,人工林地2625.5亩,牧草地415.9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5235.8亩,占总面积的17.5;其中河流水面774.6亩,坑塘水面61.2亩,滩涂32189.1亩,沟渠2148.2亩,水利工程建筑62.7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3581.2亩,占总面积的1.92%;其中村镇居民点用地2989.3亩,独立工矿用地591.9亩。交通运输用地2851.9亩,占总面积的1.42%;其中铁路用地1513.7亩,公路用地628.3亩,农村道路用地709.9亩。未利用土地133366.6亩,占总面积的66.38%,其中裸岩砾石地129810.8亩,田坎3328.5亩,裸地227.3亩。
文殊镇为汉族聚居区,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文殊镇汉族人口7373人,占户籍人口的99.57%;少数民族人口32人,占户籍人口的0.43%。少数民族人口中,藏族19人,裕固族10人,满族2人,土家族1人。

讨赖河为文殊镇乃至嘉峪关市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据酒泉水文站在境内讨赖河龙王庙处的观测统计,讨赖河年径流量4亿立方米。
1972年,双泉年涌水量1324万立方米,可利用量662万立方米。2002年,年涌水量达到2877万立方米。
讨赖河(北大河)是文殊镇境内唯一一条河流,属黑河水系,为内流河,发源于祁连山深处托勒山下,在西末山子以西入境流向东北,过兰新铁路桥后转向东偏南,流经嘉峪关市区南缘,至张家油房以北进入酒泉市,境内长约35千米,平均流量15.15立方米/秒。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结冰期(枯水期),平均流量10立方米/秒,输沙量0.56千克/立方米,河水清亮;7月至9月平均流量200-500立方米/秒,输沙量108千克/立方米,河水浑浊,呈土黄色文殊镇地处西北内陆戈壁荒漠地带,风灾、霜冻、寒潮、干旱、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风灾主要有干热风、大风2种,河口、团结、冯家沟等北大河畔地带风灾多发,其中干热风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平均十年七遇,造成小麦减产。8级以上大风天气多出现在3至6月,危害蔬菜大棚和农作物。每年秋冬时节寒潮较强时往往引发霜冻灾害。由于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夏季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文殊镇南靠祁连山,夏季暴雨引发山洪,造成较大损失。

文殊镇地处西北内陆戈壁荒漠地带,风灾、霜冻、寒潮、干旱、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风灾主要有干热风、大风2种,河口、团结、冯家沟等北大河畔地带风灾多发,其中干热风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平均十年七遇,造成小麦减产。8级以上大风天气多出现在3至6月,危害蔬菜大棚和农作物。每年秋冬时节寒潮较强时往往引发霜冻灾害。由于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夏季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文殊镇南靠祁连山,夏季暴雨引发山洪,造成较大损失。
文殊镇境内以嘉峪关断层为界,地下水运动差异较大。断层以西地下水埋藏较浅,深10-25米,含水层厚10-50米,潜水由南向北流动;向东越过断层线后,由于含水层底板下降,潜水面深度突增至100米以下,含水层厚度也突然大至400米以上。此外由于讨赖河河水的渗漏作用,讨赖河沿岸地下水较丰富。双泉位于文殊山北坡地质断层处,1972年涌水量0.43立方米/秒,经过多次裁引后,2002年涌水量为0.925立方米/秒。文殊镇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7.3℃,1月平均气温-9.7℃~-9.4℃,极端最低气温-31.6℃(1952年2月18日),7月平均气温20.3℃~21.6℃,极端最高气温38.7℃(1973年7月31日)。文殊镇地处内陆戈壁,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6.67℃,最大日较差29℃(1979年4月11日)。降水量随地势升高而增加,戈壁绿洲地带年平均降水量仅85.3毫米,降水集中于6~8月,年最大降水量165.7毫米(1979年),年最小降水量35毫米(1956年);文殊山年平均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上。年平均蒸发量2114.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46%。文殊镇属长日照区,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000小时,日照率69%,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5.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风速2.4米/秒,夏秋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17天,风速高峰期在16时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