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有感于王炎平先生亲授《老子与中国》
原创: 杨国辉 山西正学堂 昨天

“至于中国文化本身的出路,有很多人已经在路上,有很多人也即将开始,也许还有一些人还从未想到这样的问题,但是我想告诫自己——要做那个在路上的人。而王炎平先生他本人不仅是在路上,更是这路上经典文化的坚守者和传道者——令人感动,更令人敬畏!”——这是去年我见到王炎平先生之后留下的文字。一年后的今天录于此处,一者再续前缘,接着去年没说完的话没做完的事情继续前行;二来以此开篇,写下今日读书听课之思考。
“天下不可一日废者,道也。君子一日不可废者,学也。”这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先生在其《读通鉴论·卷九·献帝六》中的一句警世名言。王炎平先生将此格言放于其著作《孔子之道》一书的扉页上,以此开篇——论世道论天下,论人道论人间人;且以此自警,躬行不殆。
2018年9月30日,年近八十的王炎平先生不远千里再次北上,按教学计划为山西正学堂讲授“老子与中国”专题。
今日白发写苍茫,
黄卷古灯燃残躯;
五千文明三百日,
无问西东瀚海凫。
这是我在读先生《科举与士林风气》一书扉页上王安石《读史》一诗时写下的《而立之思·三首》之《真我》,其中意象的源头便是先生之形象事迹。
去年见先生时就知道先生眼疾严重,医生建议他尽量不要看书了,实在不得已,一天读书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且每次读书的时长不能超过半个小时。这对于一个真读书人而言实在是有些难为情啊!先生是一名历史学家,一名人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本职,对于此他当然是“当仁不让” !因而,先生每日的读书备课或改稿的时间必然是超过了一个小时。对于一个老人而言,对于一个有眼疾的老人而言,这真的并非是一个“明智”的举动,但先生却乐此不疲,一发而不可收拾,简直就像一个任性的小娃娃。没错,就是这“小娃娃”式的任性,让我想到了《老子·第十章》中“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一句。先生并非真是一个“小娃娃”、“婴儿”,也没有小娃娃那充盈的精气,甚至行动还有些不太方便,眼睛又不怎么靠谱,但他却有着如婴孩一般的赤子之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至少对于学问及其本职工作,先生做到了如此——可见先生深谙孔老之道,且身体力行。
老子有言:“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夫子亦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夫子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若我们人人都能做到如此——人人求己,日日为道,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
王炎平先生是这样做学问的,也是这么讲的,更是这样做的,何况他还是一个暮年老者。虽说是学问满腹,但于身体也总有不能行之者,可他却并未因此而松懈,而是如婴孩一般,专气致柔,载营魄而抱一,见素抱朴,绝学而无忧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此为学,何愁无道,何患无治?
前贤能如此,先生能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懈怠呢?
我明白自己要做一个真我,做自己的主人,做一个体能和心能合一的现代人,且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