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深处的牵挂
今天香鹿山二中到我校送课了。
崔文杰老师,为我校八三班学生讲授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背影》。
《背影》上学时读过,上学时读《背影》,应属嘻哈读法,根本读不出里边蕴含的情感,老师再三强调是篇名作,可我实在看不出它的名处来,固执的认为文笔也不优美,情感也不感人,一个穿黑布马褂的肥胖老头买橘子,有什么可学的,有什么美妙可言,还名作呢?对之嗤之以鼻。
毕业后教《背影》,教一遍有种不一样的感受,等年龄渐长,再教《背影》,竟是含泪授课,也总能想到父亲的种种不易来,这时才知道文章的精妙所在。实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今天听着崔老师讲着背影,我的思绪被拉回到29年前。
1989年9月10日,是我第一次背井离乡到外求学的日子,曾记得那天早上,母亲起得很早,熬了粥,还煮了一兜鸡蛋,并为我收拾了行礼,天没亮就吃过早饭,向车站走去。在飒飒秋风的陪同下,父亲背着被子,母亲拿着行礼,而我却两手空空,步行二里地去等车。现在想来,当时自己空着双手,一定是心安理得的。
车在父亲的不断张望中缓缓驶来,我和父亲上了车,母亲独自回家了,记得当时在母亲的嘱咐声中,我连一句再见也没有说就被汽车载到了远方。
到学校后。一切的一切都是父亲张罗的,从买盛衣物的皮箱,到宿舍的安排,到床铺的铺叠。都是父亲一手操办的。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真的是太傻了。等父亲把一切收拾妥当,我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着,送走了父亲,心里竟没有一点的不安和愧疚,只有对学校的新奇。
等10月1日放假回来,妈的第一句话竟是:“傻闺女,你咋不知道给家里写信呢“。说她和父亲两个人在家里,熬一天又熬一天,就是等不来我的信,父亲还时常到村西头张望,因为那是我回来的路,这短短的几句话,当时并没有多感动,只是记得以后给家里写信了,今天又一次回味起来,才知道有着长长的思念和牵挂蕴含在里边。想到此心里不禁一阵酸楚。
我现在虽然已过不惑之年,可父母还总会为我送些应季的蔬菜,新鲜的艾草什么的,有时我们没课他们会到屋里说几句话,有时看我们上课忙碌,就把东西直接放门口就走了,放在门口的除了物品,还有那长长的思念和牵挂啊。一把青菜,一绺小葱,几穗玉米,几颗花生,上面沾的都是父母的恩情和牵挂,每每在门口发现这些东西常常会眼角湿润。
爱是下倾的,儿女不管长多大的,永远走不出父母的视线和牵挂。
作为母亲的我,在女儿上大学时。也有了和父母一样对女儿的期盼。
曾记得,女儿大学的第一个生日,给我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女儿孤独一人。双手托着脸,痴痴的看着蛋糕,蛋糕上蜡烛点燃,除了那点微弱的灯光外。四周一片漆黑。不知怎的一看到这张照片,我的泪就来了。于是有了女儿身在异乡孤独的种种设想,这张照片成了我心里的痛。每看一次就流一次泪。
虽然当时女儿就告诉我那次生日,她们玩的很嗨,她的同学们,为他过了一个隆重的生日,那张照片,是欢快的前奏。是同学们为他精心设置的场面,照片拍好后灯就亮了,她们就欢呼。
可不管怎样,我的心还是停留在第一次看见照片的感觉上,就是跳不出心疼的那种感觉,每看一次就掉一次泪,(其实现在写到这,心里还有点酸楚,泪还在眼里打转:),后来因为忍受不了心中的那份痛,我干脆把照片从手机里给删除了,可是印在心里的照片无法删掉啊。明明知道,其实那天女儿过的也很快乐,可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写至此已经泪流满面了,我无法解释自己心中的这份情感)
直到有一次沙盘游戏,我把心里的这个痛点说了出来,朋友们的安慰算是对自己的一次疗愈,好常时间没有想起这张照片了,我以为我疗伤成功了,可今天朱自清的《背影》竟又把她给勾了出来,害得我又一次心里酸酸泪流满面。
其实昨天还和女儿提起那张照片的事儿,女儿还笑我的愚,还说不就一张照片吗,可能他现在也还不能明白,父母心中的惦念和牵挂有多深多重吧!
今天又是女儿的生日,做母亲的我能给他做点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