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财富
——敬读王金生先生《槐森堂诗稿》感言
张怀群
王金生先生的诗集《槐森堂诗稿》对当代温床式的文化环境培养出的没有苦难意识的人,对痴迷在流行音乐、人体广告、韩剧、网吧、酒吧、超市、歌厅之间的年轻一代;对只能考出高分而学问却欠缺的学子,至少具有两方面的启蒙意义,一是怎样用诗的形式写史、写人、写世事、写心灵的经历;二是告诉当代许多都能写作的人如何写格律诗,如何把人品、知识、典故变成诗的意象,以及格律诗的基本技术要求。在21世经之初,我们能读到由身边的当代人写的具有文化血脉价值的诗集,真不容易,实乃可遇而不可求。
我认为王金生先生是孔子门下一位合格的学生,是自觉承前启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的智者,是汲取了中国文学、历史代表作精华的饱学之士,是终生读书,终生背书,终生用书,终生思考的中国标准式的读书人的优秀代表,他得心应手地应用中国历史、文学、文化的营养,滋补自己的灵性。他完全能进入满腹珠玑、喜怒笑骂皆成文章的当代写作高手之列,同时又是无意有意培养写作人才的文化工程师。
但是沧桑间的很多时间是在无常、无序中浪费掉的,人一生中很多岁月是在无奈中蹉跎掉的。还有一个解释不清的基本现象,一些不能胜任某一岗位或不爱好那个行当或根本不是那一块料的人,恰巧叫他去干了那样一份差事;真正是行家里手的人,偏偏不能到达尽如人意,人尽其才的位置。正值王金生先生可以写出一篇又一篇传世之作的阳光年华里,遭遇的却是不让写、不敢写、不宜写、不必写的今天的青少年百思不解、哭笑不得的生存环境。我曾经为我的祖父、父亲的学问和际遇发过感叹:在千百年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把惊世才华,满腹锦绣文章带进了黄土,不知有多少人在最富有创造才能的年龄段却为生计或什么也不为的未能把名著写在纸上,传之后世。没有写出来只有他本人知道的经典之作和没有派上用场的学问,应该多于写出来的名著和派上用场的学问。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命运的注脚。
即使这样,王金生先生还是尽力抓住了一些心灵的机遇和时光的餽赠,用心,用天分,用勤奋,写下了足以和文学史上有一页记载的诗人成就媲美的代表作,经典之作——《槐森堂诗稿》。在我仰慕的意识里,这无疑是一部永远的诗集,永远的精神家园里的财富。诗集中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是对自己,对亲人,对父老乡亲,对最底层老百姓生存状态的史诗般的描写,如“我买黑市米,你食国库粮。……你为公职犬,我乃插队郎。” “三月未见腥,唾沫充干肠。”“万担挑沤肥,千车运三土。”“众众生皆是戏中角,尘世便是一台戏。”“……。”“墙根有艾蒿,秋枯春自生,……换得几毛钱,安顿小事情,孙馋“果味王”,‘’老妻要顶针,日色已过午,还没卖一根。”“土窑倚崖凿,小炕宽三尺。”“几味时新菜,一盘大白馍,小院共赏月,矮几互斟酌。虽非珍馐宴,却得天伦乐”。
对生活中的假、丑、恶,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一些落后的成分,对古往今来的假的、丑的、恶的行为为何不能根绝而其表现总是惊人的相似,王金生先生以高超的表现能力,来维护人格的纯粹和尊严,一次又一次警示我们要醒世,要知世,要知人,要修德,要做好人。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在地域之间,人群之间,不同的文明程度的比较之下,相对的弱势群体总是存在的,衣食父母的况味相同形式不同的艰辛或辛酸,总是存在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人不是缺这,就是缺那,什么都不缺的生活是不存在的。
对最普通民众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关注是有良知的写作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卖艾翁》、《种柿叟》、《元霄运肥》等篇什就是王金生先生悲天悯人,终极关怀的杰作,绝唱。城里人对乡里人在感情上本能的拒绝,城市主人其实是乡村后代的许多男女对乡村祖辈的轻视、蔑视、嫌弃、多余乃至抛弃,是大家需要时刻反思的话题,是人与人心灵之间不应出现而应长期弥补的距离。你如果多读几遍《卖艾翁》,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一篇读后感只能表达我对这部诗集价值的点滴理解。我们常说做人不易,作文不易,而作优秀的人,作精彩的文更不易,尤其在相对欠发达西北的县城里做出让不分地域间的人能够公认的一流成绩,不易的元素更多。我们庆幸王金生先生写出了生命的、灵性的第一部华章,必将会写出更多的能超越自己的峰巅之作。
2007年12月20日
作者简介
张怀群﹐甘肃泾川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学历,1979年至今已出版文学文化遗产类著作60余种,1400万字,其中有关西王母祖祠圣地、大云寺佛祖舍利供养圣地、泾河百里石窟长廊、西王母民俗、西王母地望与人望、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等文化遗产类论著颇有影响。担任学术顾问(采访)的电视专题片26部在央视等台播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理事长、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兼﹚、台湾中华道教文化研究学院教授、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西王母文化研究首席专家、西王母研究院院长。
备注:此文经作者张怀群先生审阅同意后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