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古村黄瓜
古村黄瓜浑身翠黄、瓜直条长、皮薄肉脆、甘甜生津、余味清香,生吃、凉拌和热炒都堪称佳品。古村黄瓜种植年代久远,当年曾和谷圭香瓜及官庄西瓜并列为洛宁三大特色果蔬,是古村的第三张名片。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古村黄瓜不仅满足本村群众的生活需要,还供应底张、兴华、山底、罗岭、长水、马店等地村镇市场,在全县享有盛名。
清明前后,随着气温回升,村人就开始着手培育黄瓜幼苗了。人们到河滩的老柳树洞里去掏挖腐殖质,或晒制用树叶锯末沤制过的腐殖土,过筛后装在盆子里,然后把上年精心选留的黄瓜种子均匀地插种在盆土里边,每天按时洒水保湿晒太阳,晚上搬到室内保温防冻,一般两三天后出苗,七天后有两个叶片时就可以移栽了,这时的瓜苗最易成活。

当年种植黄瓜的土地都是各家各户的自留地或生产队分的菜地,集中在古村湾里下竹园至洛河一带。地里早已在初春上足了猪粪和牛粪,经过深耕细作,栽瓜苗时要先将瓜地起垅,在垅沟里放满水,用小竹蔑将黄瓜苗从盆中一棵棵地带土挖出,小心地栽入没过水的地垅沿上,按照行距二尺株距五寸的间距栽种。水是黄瓜的命脉,从此每天下午太阳落山后必须浇水一次,保持瓜地湿润。
随着气温不断回升,期间要追施一次沤制的黑豆肥和一次发酵的鸡粪,在水、肥、阳光的共同作用下,黄瓜苗一个劲地疯长,瓜秧子象蛇头一样遍地爬行。这时黄瓜秧子上会生出一种虫害,全身赤黄,麦粒大小,有甲壳和双翅且会飞,其繁殖力极强,村民们都叫它“黄蝇”,蚕食黄瓜的幼芽和嫩叶,对黄瓜危害很大。当时瓜农对付它的是山里的一种树皮,这种树皮颜色发黄,味道极苦,村人称作苦皮,把这种苦皮晒干碾碎,喷洒在黄瓜秧苗上,防治黄蝇等虫害效果非常有效,又无毒付作用。

芒种前后,古村黄瓜开始上市了,这时刚好小麦也要收割了,村民们既要外出卖黄瓜,又得参加生产队劳动收麦子,都耽误不得。各户都每天都要抽出一人在天亮前就下田摘黄瓜,早早地用扁担挑着竹筐赶到周围各个集市和村子去卖黄瓜。早上市的能买个好价钱,最高时价格能卖到一毛钱一根,后来一毛钱两根,随着黄瓜大量上市,最后卖到一毛钱七八根。古村人卖黄瓜是不带秤的,论根撂个子由顾客挑着拿,一般早上九点前都卖完回家了,不耽误到打麦场干活。
到黄瓜盛产期,每户每天能摘几百根黄瓜,这时男女老少齐上阵,小孩们在家看护黄瓜浇黄瓜,壮劳力挑担到路远的集市上卖黄瓜,一担能挑200多根,老年人和妇女们则用竹挎篓背上黄瓜到周围村子里走村串户叫卖,周围乡村的黄瓜市场基本上被古村人占领了,一看到翠黄的黄瓜上还带着嫩刺和黄花,不用吆喝就知道是古村黄瓜,因为古村黄瓜从头到尾,从里到外一色黄,一条街最属古村黄瓜卖得快。一季下来,每家各户卖黄瓜收入几百元很普遍,黄瓜成了当年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黄瓜在村人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就连学校老师和公社驻队干部都知道古村黄瓜的事是耽耽搁不得的。学生们可以在自习课上请假去浇黄瓜、撵黄蝇,社员们也可以在农忙时去摘黄瓜卖黄瓜。就连割资本主义尾巴最厉害的年代,种黄瓜卖黄瓜的盛况也没受到影响。
不管哪里人从村前路过,摘吃几根黄瓜是不算偷的,更不会有人去制止。古村人走亲访友,若带上一篮子黄瓜比什么都受欢迎。古村黄瓜好吃名气大,正是因为水土好、管护好、人勤快善良的缘故。当年古村老人李世闯曾一季种植好几亩黄瓜,产量和质量均创全村最好记录,是古村黄瓜种植的代表人物。他曾豪爽地说;我过去跑竹马跑遍了洛宁东半县,现在卖黄瓜走遍了洛宁西半县。
古村人种植黄瓜的盛况一直持续了近百年,直到现在,在洛宁西部任何地方只要一提到古村,就会有人说古村的黄皮黄瓜真好吃。遗憾的是在后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淡化出种植序列,现在只有零星种植。(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杨青显,网名朝花夕拾,退休干部,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喜爱花卉盆景、篮球运动、文学和石艺,曾在《洛阳日报》、《河南粮食报》等报刊发文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