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浪漫的辛弃疾

群星璀璨的中国诗词林自古至今都不缺乏“狂人”,他们用文字击穿灵魂,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狂人们大多沉浸酒色之中、放荡形骸之外,活得无拘无束,俨然天生的浪子。
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执笔之人颇多,然而要说其中狂者,那必然当属李白:唐皇不度我如何?只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世人斥我如何?但凡“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剑客不尊我如何?“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行云流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了去无痕。

李白的牛得到了同在唐诗巅峰的杜甫的认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位仙人从此诞生!
够狂吧!
…

然而辛弃疾颠覆了人们对“狂”的认知。
李白固然放浪不羁,然而较之辛弃疾,我的感觉是李白个人情怀浓郁,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而辛弃疾家国情怀更浓,诸如:了却君王天下事…通常我们说的狂都在当代,而辛弃疾则不然,他的狂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超越了传统!我们一起来看《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
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
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
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
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
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
二三子。

洞穿古今的名句: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不恨古人吾不见,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全词都透露着一股狂人气息,“一笑人间万事”把怨恨洒向了无边无际,而他一回首便引得“云飞风起”,堪比李白“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诗情!然而你以为这就是狂了吗?非也,再看洞穿古今的两句,这才是辛弃疾俯仰天地之间的霸气!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前一句很正经,后一句很意外。描写江山多娇,是大多数诗人都会做的,而能够物我转换得如此极致,恐怕就无几人可为。辛弃疾把青山拟人化,并且赋予了“辛弃疾式”的感情,借镜面化的赞美效果,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踌躇满志,意正当年。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这句话无需多言,辛弃疾直把狂字写其中!不过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他为何而狂?实际上这首词是辛弃疾罢职闲居时所作,体现的是不被认可的寂寞与苦闷,所以他的狂是为了引出最后的六字:“知我者,二三子。”他太狂了,以至于世间能懂他的人不过二三者。

具体这二三人是谁,后世都在推测,除了辛弃疾当时的朋友之外,我们不妨把陶渊明、屈原、孔子等他在词中提到的典故人物都算在内,不过已俱是亡人呐!想来稼轩兄的确是孤独的,不知读完此词的你是否懂他呢?

辛弃疾简历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