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十年回顾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是经洛宁县民政局批准,于2003年7月成立。回顾10余年来,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
一、建立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2003年7月,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依照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由顾问、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会员等40余人组成,今年增加了名誉顾问,根据工作需要,大力发展骨干会员,充实会内中青年骨干力量。至今已经发展到80余人。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会长、理事会,各个乡镇都安排有理事和会员,十多年来召开工作例会150多次,对全县姓氏文化研究工作的起到指导协调作用。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从成立以来根据研究会章程进行二次换届,选举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组织机构,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完善机构组织体系,合理安排会内人员工作分工,使大家各负其责,齐心合力,心往一处想,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有较强的战斗力。
二、在全县内依法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活动。
在全县内广泛开展姓氏文化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姓氏文化研究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修谱工作顺利进行,成效显著。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先后组织召开了20次专题会议,专题研究家谱的编纂工作,倡议各个家族兴修家谱,指导县内各个家族的家谱编修,在全县内掀起兴修家谱的热潮。有关上级业务部门及姓氏研究爱好者,对研究会的工作指导,扩大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的影响。通过兴修家谱,传承了家风家训,弘扬了传统文化,教育了后代,凝聚了人心,加强了家族之间交流和来往,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指导下兴修的家谱主要有:《大门楼张氏家谱》二种,《城村张氏家谱》,《磨头张氏家谱》二种,《下高村张氏家谱》,《金门寨张氏支谱》二种,《寨根张氏支谱》三种,《金山底张氏支谱》,《金山庙张氏支谱》二种,《德里张氏支谱》二种,《南宅张氏支谱》,《禄地张氏支谱》,《大原张氏支谱》二种,《陈宋张氏支谱》二种,《礼村张氏支谱》,《谷圭段氏家谱》,《陈宋党氏家谱》,《马店刘氏家谱》,《张营张氏家谱》,《河东王氏家谱》二种,《故县陈氏家谱》,《刘营刘氏家谱》五种,《月山原张氏家谱》,《寨礼马氏家谱》,《马村宋氏家谱》,《郭村张氏家谱》,《吴村赵氏家谱》,《冀庄郭氏家谱》,《经局张氏家谱》,《坞东张氏家谱》,《程氏家谱》,《坡头雷氏家谱》五种,《禄地范氏家谱》,《樊村张氏家谱》,《中方张氏家谱》,《张家岭张氏家谱》、《大原韦氏家谱》、《金氏家谱》等五十余种。
三、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发行《洛宁姓氏文化》会刊。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先后编印了《洛宁姓氏文化》会刊,共5期2500余份。主要内容为:洛宁县档案馆对成立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的批复通知,洛宁县民政局对成立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的批复通知,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章程以及谱牒研究、全县姓氏分布、家谱内容、家族概况、祖居地史话、家族人物、牌坊、匾额、家谱序言、族碑内容、家族家庙碑记、家族文献、历史名人故居、文化古迹等一百余篇,发放交流到全县部分家族以及上级姓氏文化研究机构和洛宁县档案部门进行交流,目前正在编辑《洛宁姓氏文化》、《洛宁县望族文化志》专题志书。
四、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积极配合洛宁县志办和有关部门为各种志书编纂提供材料。
为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刊《根在河洛》提供稿件十余篇;为《洛宁年鉴》提供姓氏文化研究条目六十余条;为《洛宁县志》提供条目一百余条;为《传说洛宁》提供稿件三十余篇;为《中国家谱总目》编纂提供条目300多条;积极配合洛阳工学院图书馆长谢琳慧编纂《洛阳家谱提要》,协助征集洛宁家谱八十余种;为上级有关部门提供家风家训30余条;为洛宁县村政村风建设提供家风家训80余条,为治村治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构建和谐乡村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
五、探索姓氏文化研究与经济结合互补之路。
为了使洛宁姓氏文化研究工作能够保持活力,我们把经济发展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专题研讨了如何把经济发展与姓氏文化结合互补,确保姓氏文化能够坚强持续有力发展下去。
六、积极组织编纂本县大姓文化志。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积极组织引导开展各大姓氏家族宗亲联谊活动,让他们成立分会,编纂本县本族文化志。目前已起到明显成效。在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精心筹划安排和指导下,已经出版了《洛宁县杨氏族志》、《洛宁县刘氏文化》。这种模式要广泛推广下去,大有可为。
七、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宣传洛宁姓氏文化工作。
今年6月,我们建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微信群”,利用微信进行姓氏文化交流,利用洛宁城事、洛阳头条、搜狐网等平台,加大宣传洛宁姓氏文化工作力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洛宁姓氏文化活动的开展。
八、洛宁姓氏文化研究工作受到上级肯定和认可。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分别受到了历任洛宁县档案局局长李安、曲脉旺、马松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也得到了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徐金星、副会长崔聚成、秘书长白剑等领导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原洛宁县人大主任陈腾雲、洛宁县原副县长雷敬修、原统战部部长杨汉涛、人大办公室主任李德龙、政协文史办主任张泽民、政协副主席吴中立、教育局局长段文明、卫生局局长周流宗、县文联主席王绍武、书法协会主席王建涛等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通知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宗旨是抢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发掘洛宁姓氏文化,深入开发各家族历史渊源、家族文化、家训家规等文化资源,传承优良家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为县域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为了加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统一领导,组织好全县姓氏文化研究工作,促进全县姓氏文化交流,确保姓氏文化研究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现将历届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会人员名单予以公布。
德里张氏望族专刊
本期内容目录
一、张氏世居地---德里村史话
二、德里村张氏家族支系
三、德里村张氏人物传记
四、德里村张氏匾额
一、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撰文
德里村位于洛宁县城南二十里金门川涧河西岸,村东有洛南大渠穿过,流水潺潺,渠东有竹园百余亩,风景宜人;东临涧河和寨根村、金门寨遥相对望。村西为纱帽岭,西南为纱帽山;村南为张氏祖茔和惠家村相邻;村北有民国时期河南省第二十七补充兵训练处遗址。
德里村原名北里村,自古以来为金门川所属之地,自东周至北魏初属宜阳县之西境。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在洛河以南置金门县,治所金门城,属宜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置金门郡,治所金门县城。北魏至东魏时期隶属金门县,北周至隋朝时期为熊耳县所属,唐宋时期为永宁县太平乡所管辖,自元以迄明清、民国初期,隶属永宁县王召里。北宋初年,江州义门陈氏一支迁入,元朝时陈氏为北里村大户。元朝末年,关中战乱,张氏始祖仲文公与党氏携子贵公避兵东迁河南府永宁县,定居邑南金门川北里村。明洪武年间,始祖仲文公年老思乡心切,遂归故里同州雁羌,省亲祭祖,不幸病逝,葬于雁羌。祖母党氏逝后,贵祖葬母于德里村西南纱帽山下,德里张氏祖茔以祖母党氏立祖,为张氏始祖。二世祖贵公与陈氏联姻,贵公所配乃长者陈仲武之女陈氏,生四子琇、珷、珍、玹,贵祖四子,分为四门,开宗立派,繁衍生息,子孙昌盛。自元末到明朝中期,张氏家族一直居住在祖茔以北一大片窑洞中,后繁衍日众,逐渐由南向北发展,到明末时期,已经形成基本格局,张氏四门居南寨,张氏三门居北寨。明朝时期,世称“南坟北村”。南边为坟称“张坟”,北边为古村称“北村”, 即北里村,因村方位在北故名,至今犹称“北村”。
德里村张氏始祖墓
张氏先祖世代积仁积德,每遇灾荒之年,赈灾放粮,救济百姓,以故乡人感恩,称北里村为德公所居之里,故称“德里”。明朝嘉靖年间,皇帝诰封为“德里村”,并下圣旨建坊旌表。
德里村张氏祖茔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廿二日张霦 张霨 张震 等《详陈优免恳乞明察事》云“咸丰七年(1857年)张仁台新摄永篆,阅邑志,见生先祖中丞士益散粮赈饥,活人甚广,金邑侯(明嘉靖年间永宁知县金汝砺,常熟举人。)建坊于村,旌为德里,循例免其子孙各杂派,设祀乡贤,并祀忠义。”
德里村张氏故居二门
德里村由南寨和北寨两个古寨组成。南寨,为明天启年间四川巡按张论所建,即世称德里城,清朝相继重修,至今南寨西崖根犹称“城后头”,遗迹尚存。南寨之南有张论故居,三进院落,相传被李自成农民军烧毁,故居东南有花园和养鱼池,遗迹尚存。
民国六年(1917年)《洛宁县志》卷一【补续古迹】云:“张中丞故宅:张中丞讳论,字葆一,明天启时(1621--1627年)官四川巡抚,遗宅在金门川德里村。村南有古柏一株,大十数围,高四丈许,周身螺纹,枝叶亦然,青葱蓊蔚,奇特异常,传闻系中丞手植,四方好古之士,每盘桓树下,流连不能去云。”
1995年夏我在德里北寨发现一奇石,经考证,此石为张论故宅遗物,应为故宅大门石鼓底座残石。遗石上面有文字,曰:“明万历四十年,本宅兵部观政,安石铭曰:…质惟琮尔,… 阀阅邛颙,… 以介子”之语。
南寨原有张氏家庙一座,明天启年间四川巡按张论所建,被李自成农民军烧毁,其子张鼎延清顺治年间重建,旧址今不可寻。
德里村张氏家庙
南寨村南有清嘉庆武举张虎甲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据《洛宁县文化志》所载“张氏旧居为清康熙初年(1661年)张佑延所建。”乾隆年间重修。三进院落,从大门到后院共十三道门,宅院设计合理,建筑精致,砖雕木雕,惟妙惟肖,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八十年代尚保存完好,九十年代以来后宅上房毁于火灾,前院门楼年久失修,木雕尽毁。故居原悬挂有清嘉庆年间匾额四面,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科(1816年)武举张虎甲立,文物价值颇高,今存“武魁”、“鹏翔高骞”、“春酒介曶”匾额三面。故居东有菩萨庙一座,年代久远,相传为宋代所建。世传为明四川巡抚张论之母朱氏烧香祈祷之所。
三门张氏十世张平延墓碑
张虎甲故居之东大路通衢之处,原有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所建 “旌表张暊妻马氏节孝石坊”一座,为张暊妻马氏,庠生太乙、持松之母所建的石牌坊,解放后被拆毁。按:张暊为张虎甲伯祖父。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六 人物志 列女志 节孝传】:“儒童张暊妻马氏,庠生太乙持松之母,年二十六,暊殁,事舅姑遵内则,沉静寡言,跬步必以礼,教二子虽盛暑不辍,如严师焉,守节四十三年。”【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二建置 坊表】:“张暊妻马氏节孝石坊,在王召里德里村,嘉庆元年建。”
村北有关帝庙一座,为明四川巡抚张论所建,庙中原有一张五色石贡桌,相传为张论从四川运来。
明 四川巡抚张论墓
德里张氏家庙张氏一、二、三世祖碑
北寨,为清咸丰年间德里村张氏三门后裔所修,民国年间重修,今毁。北寨之北大路之旁原有碑楼两座,建筑雄伟,碑文书法,苍劲浑厚,古朴遒劲,气势异常,为世人所称道,具体情况不详,解放后被毁。民国三年,德里属洛宁县王召里,后属金门乡,九区,1947年属洛南县管辖,1951年以来属洛宁县管辖,先后隶属陈吴乡、陈吴公社,今属陈吴乡。德里村位于陈吴乡政府西1公里处,距县城15公里,属丘陵塬区。德里村今为德里行政村所在地,下辖德里村、惠家村两个自然村。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317户,1426人。其中德里自然村236户,1147人;惠家村81户,279口人。耕地面积1347亩,人均不足1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为1800元。村集体经济空白,属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德里为张氏祖居地,张氏后裔现有1200余人,部分居传住在县城。
德里村山川秀丽,风景宜人,钟灵毓秀,孕育先贤,自明清以来,英才辈出。张濬以天顺岁贡,授官蓟州通判,莅任六载,多惠政,百姓安居,边鄙不惊。四川巡抚张论、唐山县知县张讲、顺天府治中张讃、光禄寺署丞张诰,京卫经历、京幕卫参军张诏,清朝兵部侍郎张鼎延、兖州府、淮安府知府张琯,清顺治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吏科都给事中、分巡湖广长沙道张璿、嘉庆丙子科武举张虎甲等一代先贤。民国时期,张有之妻贺贞,绰号“张大脚”,江湖上人称“张寡妇”,为豫西绿林首领,打富济贫,行侠仗义,名闻中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风溪,早年参加革命,历任洛宁县九区区长,洛南县县长,洛宁县县长,嵩县县长、中南局湖北省武汉医药公司党委书记等职;张敬贤,曾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张江水,曾任唐河县公安局政委;张文彬任嵩县副书记等。
德里村是明朝四川巡抚张论、清朝兵刑工三部侍郎张鼎延故里。德里村是我张氏祖宗开基立业和发祥之所,张氏子孙先后迁徙它乡异地,开宗立派,星居四方,父母之邦,尚其勿忘!
1995年7月撰写于金门寨张氏南学院
二、德里村张氏家族支派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撰文
德里张氏祖籍陕西同州雁羌村,即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埝桥村。元朝末年,始祖仲文公避兵徙居河南府永宁县【今洛宁县】邑南金门川德里村,仲文配党氏,生一子名贵,贵配德里村陈氏,生四子,琇、珷、珍、玹,分为四门。明朝中后期,张氏子孙繁衍日众,纷纷外迁。
今德里村张氏后裔共分二大支派在:
其一:三门支派,乃三门珍祖玄孙七世张权、张楹、张杜兄弟三人之后裔,居德里北头,本支张氏,繁衍至今,衍传至二十三世,一千余人。
其二:①四门支派,四门玹祖后裔,有两个支派,四门长房七世张稔之孙张诰之后裔,居德里南头;②四门二房七世张爱之后裔,居德里南头。今居德里南头四门张氏,繁衍至今,衍传至二十三世,五百余人。
三、德里村张氏人物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整理
张氏始祖仲文公传
张仲文,元朝末年陕西同州雁羌村人,今大荔县东念桥村。举进士,配党氏,子一曰:贵。为永宁县德里张氏始祖。“元末兵起,始祖讳仲文者,与室人党氏携家避兵永宁金门川德里村以居,俗呼德里为北里,遂占籍焉。相传始祖相貌丰伟,慷慨负气,慕侠烈之风,不肯苟然诺,好施予,喜赈人之急,为人排难解纷,不责其报。明洪武年间,始祖仲文公年老思乡心切,遂归故里同州雁羌,省亲祭祖,不幸病逝,葬于雁羌。祖母党氏自同徙永,终始一如其丈夫行,以此张公之名闻远迩,永人皆悦慕之。祖母党氏逝后,贵祖葬母于德里村西南纱帽山下立茔,是为张氏始祖。”
二世祖张贵传
张贵,始祖讳仲文之子,奉母以居,事亲至孝,有长者之风,陈公仲武家资颇饶,洽有一女,绝怜爱之,一子尚幼,陈公年已老矣,心私忧之,计不知所出,莫若择一佳婿,可依倚以老,见公事母孝,为人光明坦率,遂以女妻之,赘於家,并迎其母以居。公既缔婚陈氏,先后凡举四子,所以获持外家者甚,至久之,陈公一子亦克成立。长者德公临殁,取其家产五分之一给其子,将四分给公四子,至今六百余年,子姓往来不绝,欢好如一日,亦见张公不忘自始,而长者之崇尚古谊,为不可及也。四子各擅分产,环金门川德里村以居,烟火相接,室庐茔墓相望,死徙不出其乡,故吾祖犹为近古,嗣后孙枝繁衍,四族生聚日众,至有徙居数十里外,葬亦无定处,盖物聚而分,亦其势然也。所配即陈氏,子四曰:琇、珷、珍、玹,分为四门,葬祖茔。
按:金门川德里村张氏家族,以仲文公为开基始祖,二世祖贵公,传至三世时,琇、珷、珍、玹兄弟四人,析分为四门。之后,张氏家族世代繁衍,至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族人达数百户,科甲人物,名人贤士,层出不穷,遂成永宁望族。其后,张氏子孙繁衍日众,至有迁徙出亡在外者,异地定居,开业立祖,遂而星居四方。父母之邦,尚其勿忘!愿我张氏子孙,世代相传,勿相忘也!
张濬,少有大志,才谞过人,奕奕有声诸生间。甫弱冠,食饩胶庠,连入棘围不第。以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岁贡生,授官蓟州通判,莅任六载,多惠政,百姓安居,边鄙不惊,两台交章荐公可大用,上亦奇公才,将不次待擢之,寻卒于官。
张稔,性刚介严正,风采凛然,不疾言不厉色,而人自慑服。二十年邑大旱,蝗民饥相食。公度里中至不能糊口者可二十家,乃出粟百余石,一一赈其乏,遂若不知有旱者,邑侯高其谊尚义,旌之,加棹楔焉。一心向善,尚义好客,高朋满座,宾至如归,以故张公好客,声名远扬。
张士益,以孝著称,为永宁孝子,《永宁县志》《河南府志》《河南通志》“人物志”均有传记。尤以明朝詹钟玉所撰的《张孝子传》为人所称道。
《河南通志》《永宁县志》“张士益传”
张孝子传
明武林詹钟玉
张孝子名士益,字进德,号兑泉,永宁人。幼颖慧,有大志,读书日累千言,慨然思以功名显。生禀至性,甫弱冠,丁父忧,哀毁骨立杖而后起,几至灭性。竭力事母段太夫人,问视服养,晨昏罔间。偶遇事羁宿于外,归必宁母,再拜,谢不孝罪,若无可置身者。所得珍异之食,必先奉母,母或未尝,即他所遇之,终不入口也。性刚方,难犯于人,无少假借。或盛怒时,左右摇手相戒,母至立平。既而段太夫人遘疫疾,且革籲天斋,泣愿以身代,祷后疾寻愈,因减味者三年,邑人上至贤士大夫,下至田畯妇孺,莫不称为张孝子。为人重然诺,喜赈人之急,尝与人货值二百金许,其人抵家之夕,自云遇盗,尽丧其资,孝子即置不问。其生平好施乐善,皆此类也。愤以家务夺幼学志。雅重儒术,徧涉诸家,其议论剖决,上下今古,皆明喆士所不能了者,得孝子一言,乃无不厭服以去,延师家塾,而身自为之讲解,远近闻风负笈至,籍以成名者数十,邑里中高其义,敦请乡饮者三,却弗就,年五十卒。后以子贵,追赠如其官。至今子孙振起,簪缨奕叶,人以为孝德之报。赞曰:
祭海先河,禅山始麓,有开必先,无往不复。德里之村,实生望族,毓秀锺灵,珠胎玉璞。维此张公,内行穆穆,至性感人,天伦是笃。殚心奉母,必虔必肃,色养兼隆,旨甘并蓄。疾而籲天,響答唯速,仁心为质,匪棘其欲。文章启后,诗书式糓,鹊印龙旂,丹朱其轂。簪裾赫奕,芝兰馥郁,望气昆仑,探源星宿。顺德所征,施于邦国,千秌仰止,金门山谷。(本文收录于永宁县德里张氏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卷三 行实)(本文收录于清顺治十年《永宁县志》卷七人物志 孝义)
张论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有传。
张中丞传
明 武林 詹钟玉撰旧志
公讳论,字建白,其先同州人,始祖曰仲文者,始徙永宁家焉。(仲)文生贵,贵生玹,玹生銲,銲生注,注生朴,朴生稔,稔生公父(士)益,传世久远,树德不衰,至于公而始大。公生而风颐伟幹,顾盼玄然,一时有人杰之目,读书能晓大意,留心经济之学,不规规章句间,为诸生十余年,时辈推重。万历庚子举于乡,三上春官。越十年,庚戌乃成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寻擢陕西道御史。刚直不阿,论列不避权贵。熹庙改元,辽事孔棘,征调几半天下,逆珰魏忠贤威福自恣,将相多出其门,公抗疏陈时政,有“大吏尾不掉,倚内竖”语,举朝尽为公危。秋八月,命公巡按四川,时当事檄川兵援辽,土者酋奢崇明、奢寅素蓄逆谋,至是乘出师次擐甲大譟,杀徐都御史,戕害方面官七十员,据重庆以叛,堕名城四十有七,乘势进围成都,盗窃名号,僣称大梁,全蜀几非国家有。公闻变,叱驭飞驰与抚臣朱公燮元谋调马步兵六十万,请帑金五十万两,陈师鞠旅,刻期进讨。复于二年四月奉巡按官监督征进之旨,时贼锋锐甚,我兵恇怯,久祃于锦江,鼓声不起。公大愤怒,按剑指曰:“将士有不用命者,立齿此剑!”亲援桴鼓之三,勇怯尽应,大破贼于泸叙间,尅重庆,擒樊龙、张彤、何若海、石永高、黑蓬头等三十余人,崇明、寅败走水西,除尽复故地外,开拓疆土二千余里。捷闻,天子为行献俘告庙礼。久之,晋公大理左丞,复量移通政司右。以忤魏珰意,蜀功七年不叙。未几,丁母朱太淑人忧归。先帝践祚,诛魏忠贤,首录公功,增秩二,荫金吾世职,一赉白金文绮有差。既而奢酋复结连水西,拥众十万窥蜀,逼永宁州,西南复大震。上用廷臣议,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起公田间,命往抚蜀。公闻命即日就道,抵夔州,简精锐,得八千人,檄总兵官侯良柱将之,责其海子峒失律状,亟令图功自赎。密授方略于监军道刘可训,且引淝水破符秦事,激励将士,悬重赏以购贼首,薄贼于五峰山桃红坝,我兵人人殊死战,贼众大溃,斩首万级,擒斩奢崇明、安邦彦,他所卤获,不可胜计,时崇祯二年八月十四日也。公上疏报捷第,归功于总督与将士用命,而己不言劳。天子览奏大悦,称为西南第一功,诏发三万金犒师,而褒功甚笃。公感上知遇,益治师搜剿贼党,擒陈文魁、胡宗禄等,复擒崇明妻马氏并其孽子俘献阙下,国威以申,全蜀大定,皆公力也。居无何,公以军中失印,上书待罪,朝廷遽从公请,听公归。比抵里,流匪薄邑,攻陷数城,遂围永宁。公破产募士,誓众登陴,昼夜不解甲者七阅月,杀伤贼数百人,永围始解。贼退后,公竟以劳瘁成疾,一夕呕血卒。所著有《暑凉谷集》若干卷,《前后言兵事疏》二百七十余篇。祀乡贤。论曰:
大臣任封疆之寄,岂不难哉!方蜀事之殷也,公以一书生授事行间,卒能歼夷剿敌,克复危疆。至于大功既成,而奸人之侧目者众矣。当奢安授首时,有黔弁恃奥援,欲冒蜀降功,公弗是也。或以利害怵公,公不为动。其人恚甚,思欲甘心于公,一旦窃印以去,印失,而公归。公归,而功罪混淆,遂无不可倖冒者矣!窃怪先帝英明,公又有大勋绩,当事者何不引汉封长罗侯事,破格请公留蜀,而必去公,以快奸人之志乎?至公功所在,口有碑,舆有诵,史册有书,蜀父老人人能言之,数十年如一日也。天生是人,以终始蜀事,捍御乡邦,丰功伟绩,殆与武乡比烈矣!(清 顺治十年《永宁县志》卷七人物志勋业) 清 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卷五人物志勋业)
张论,字建白,号葆一,赠中丞兑泉公讳士益之长子,明万历庚子【1600年】科举人,万历庚戌【1610年】科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九名进士】,万历癸丑【1613年】服阕,初授行人司行人皇华使节。万历戊午【1618年】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天启辛酉【1621年】八月,奉旨巡按四川,天启甲子【1624年】擢大理寺左丞,天启丙寅【1626年】擢通政司右通政。崇祯二年【1628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以叙平叛功,荫袭锦衣卫指挥使世袭,著有《前后言兵事疏》二百七十余篇,《暑凉谷集》。公生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四月初四日,卒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六月初八日,寿六十四岁。明诰封资治尹,通议大夫。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中“张论传”
张讲,号葆孩,赠中丞兑泉公讳士益之次子,天性机警,好学不倦,为诸生时最有声望,先是兑泉公困于里役,督诸子颇严,至勤夏楚,公兄弟刻苦自励,备历薪瞻之勤,与中丞公、治中公自相师友,名籍籍邑里间,制举业最工,试每居高等,食廪饩十余年,而当其从事场屋,辄不利。天启改元,以登极恩膺明经高第,试于吏部,谒选得唐山县,褆躬廉洁,为政宽平,孜孜去民所疾苦,而痛抑豪右,不畏强御,以故士民戴德,恺悌之声洋溢四达,邑人至为立生祠尸祀公,且欲勒碑志,公德政传示无穷,而邑豪之不便公者,多齮龁之,当事者先中蜚语,遂借端指摘,公遂弃职归,邑父老子弟攀辕遮留者千计,妇女童孺亦皆泣送,如失怙恃。崇祯四年归里后,怡然自得,放情山水,教家人以敦睦礼让。
张讃,号葆赤,赠中丞兑泉公讳士益之三子,万历己酉举河南乡试,屡上春官不第,改固始县学谕,迁松江府同知,转顺天府治中。未履任,会流寇陷永宁,公抗节不屈,身殉国难。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中“张讃传”
张鼎延【1595---1659】,字慎之,清永宁(今洛宁)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由行人考选兵科,升兵科都给事中。以敷奏详敏,为崇祯帝朱由检所重。明亡。清征吏部郎中,到任后,严格审核长吏丞尉,黜伪惩贪,奏免不职者千余人。顺治三年【1646年】,分校会试,累迁大理寺卿。擢工部左侍郎,转刑部右侍郎,改兵部。为人正直,晓习文法,再事勤力,十年致仕。有文集二十余卷。
清《河南通志中》“张论传”“张鼎延传”
张鼎延传
张鼎延,字慎之,号玉调,中丞公第一子,学有本原,不习浮华。年二十,举万历乙卯河南乡试。益饬躬砥行,衣履饮食有常,无复膏梁气习。天启壬戌成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改兵科给事中。以边事不戒,曾劾枢部霍惟华、总督张晓、巡抚张三杰,逮削有差。又劾惠安伯贿改敕书,声震左掖,召对文华殿者一,召对平台者三,陟都给事中。值边圉孔棘,羽书旁午,日夜言兵事数百言。以直谏谪行人司副,升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调验封司郎中。寻丁中丞公忧,上疏请恤典,忌者以诵父功言涉誇张,遂见尼。庚辰寇陷永宁,幾死匿眢井中,三日夜得免。乙酉起吏部验封司郎中,陟考功司郎中,管理大计。转太仆寺少卿,寻升大理寺少卿,陟正卿。辛卯转刑部右侍郎。壬辰选兵部右侍郎。仍加一级。诰封通奉大夫。著有《文集》十二卷,《枢垣谏草召对本末》四卷,《诗集》四卷,《张氏家谱》二卷。配廉氏,封夫人。子二曰:琯,璿。《张氏家乘》
清 同治六年 《河南府志》卷45 人物志 政绩
张鼎延《河南通志》字慎之,号玉调,永宁人,都御史论之子。明天启壬戌进士,授行人,擢兵科都给事中。降行人司副,升南京吏部主事、郎中,奔父丧归。国朝顺治元年,礼科给事中孟明辅、山东道监察御史傅景星先后疏荐,起吏部验封司郎中、调考功司郎中。历升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正卿,刑兵二部侍郎,致仕。兰阳梁太常羽明尝称其不设城府,不喜脂韦,见善若渴,嫉恶如仇云。
张文蔚:字子荣,斌之四子,光绪年间金门律管村(金山庙村)人,邑庠生员。素业诗书,明于文理,得道学之传,自觉揣摩已熟,直欲养拙待时。清光绪乙亥恩科举人。光绪年间纂修金门律管村三门《张氏家谱》传世。配雷氏,生员雷公讳雨周之女,性颇名决,能知大体,夙娴母训,必敬必戒。
1991年《洛宁县志》“人物志”
张寡妇
张寡妇(1880---1933),姓贺名贞,今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又名北村)人,娘家住涧口乡草庄村。丈夫张有早逝,抚养3子熬寡度日。长子振升成人后,为争佃耕地,受尽地主欺凌,被迫闯荡绿林,后被地霸收买打手暗杀。贺贞愤极,遂倾家变产,购买枪支,与次子明升一起入伙,当上驾杆。人称“张寡妇”。
张寡妇拉杆之初,人枪不足十数,不敢对大村富户公开行劫,采取秘密绑票法。第一次绑了两个闺女。因未婚女子必须当天赎回,时称“快票”。如有回赎不及的快票,张寡妇非常优待,昼有饮食,夜有床被。亲自守护,不准男丁入内。某夜,一歹徒拨快票门时,被张击毙。凡张寡妇所绑快票,娘家凑不足钱,婆家也予资助。洛宁绑快票之风,由此始兴。由于张寡妇行事仗义,人马逐日兴隆,许多散杆游勇,纷纷来投。最早有杨德廉、金老十、袁禄、王瑞等,他们少年势弱,认张为干妈,尊张为总驾杆。张寡妇则呼他们为“孩子们”。
1924年后,张寡妇人枪已达千余,经常活动在洛宁、宜阳、嵩县一带,昼伏夜出,攻村破寨,对哪些殷实富户,或劫财物,或绑人票,尽管她本人很少出马,但作案者都打“张寡妇”旗号,由此“张寡妇”名闻数百里。
1925年春,张寡妇部被镇嵩军收抚,杨德廉任团长,张次子明升任连长。一日,明升率部在陕县头峪镇催逼军饷,被当地乡绅设宴诱杀。张寡妇闻讯大怒,遂亲率重兵,将头峪街层层包围,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很多无辜百姓惨遭灭门之祸。
张寡妇报仇之后,脱离镇嵩军,重返家乡拉起杆子,不久人枪又达千余。1929年镇嵩军军长万选才派人再次收编张部,张寡妇仍然将枪支交给“孩子们”受编升官,她自己再次回乡拉杆。
张寡妇拉杆结伙,打富济贫,本村地霸豪绅,又恨又怕,为除后患,1932年将其在家务农的三子先升枪杀。张寡妇得知,悲痛欲绝,遂带领人马从宜阳杀回洛宁报仇。大队人马先行,张寡妇殿后,前锋走到涧口乡陶峪北村时,误为德里北村,见男人就杀。张寡妇赶到,方知误会,下令停杀,已误杀村民33人。天明之后,张寡妇撤到九女山上,伺机杀向德里。这时,各村已鸣锣聚众,作号应战准备。张寡妇见势不妙,将部属拉入南山,面向德里痛哭一场,发誓“永生不回德里村”。
1933年,张寡妇灰发秃顶,弃杆从商,常到临汝、郏县、许昌一带贩卖枪支、毒品。一次单身乘人力车赴许昌过一座小桥时,路边高处有一匪徒大喝:“站住!带私货没有?”另一匪徒迎面拦路。她从容不迫,将包袱掷下说:“检查吧!”匪徒正在解包袱时,她掏出手枪将高处土匪手中的枪击落,边开枪,边叫牌子:“我是张寡妇!”两人闻声,跪地求饶。她命土匪将枪拾起,并给枪伤药一包,二人惊荒而去。车夫问:“老太太,你就是豫西的张寡妇?真看不出来。怎么不把他俩打死?”她说:“已把他手指打伤,教训教训就算了。”
月余后,她由许昌返家,经过龙门时,被国民党军武庭麟部查获,枪杀于洛阳东关大桥下。
张逢溪传
张逢溪,德里村人。民国七年(1918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刻苦学习,追求进步。以优异成绩考取洛宁县中第一名。在学校教育和学生运动影响下,已形成“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爱国救民思想。1937年受到共产党以县中为阵地组织“抗敌救援会”的影响,阅读革命书刊,初步形成了革命思想。1937年,因村中地主乡绅仗势欺人,强行在张逢溪家上河滩地中间开渠。逢溪与之论理,遭到毒打,并捆绑送官。因不堪忍受地方豪绅欺压,在反抗压迫和爱国救民思想的驱使下,奋然离家出走,于1937年前往延安,投奔革命,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转战于晋冀鲁豫边区,上太行,走中条,下伏牛,深入敌后,打击敌人。曾任晋豫边区政治指导员、巡视员、科长,翼县、渑池、济源、新安、洛宁五县区长。
1942年日军扫荡中条山,公任晋豫区党委政治指导员,机智灵活组织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并带警卫员三人在深山与敌周旋13天之久,致敌疲惫,挫其阴谋。1943年公任山西省翼城县第二区区长,用离间计,给叛徒向树青写信,故意误交敌手,日军怒诛向树青。
公后受党组织派遣回老家,任洛宁县九区(金门区,今陈吴乡)区长。1947年秋,随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大军第四纵队南下解放洛宁。洛宁解放后,历任洛南、洛宁、嵩县县长兼独立团团长。
1947年9月—1949年2月,任洛南县人民民主政府副县长。1949年3月1日,洛南、洛北两县合并为洛宁县,属陕州专区,温绍孔任县委书记,张逢溪任县长,郭映绪任独立团团长,下设8个区。张逢溪任第一任县长,建党建政建军,政绩较显。(《洛宁县志》)1949年3月—1951年9月,任洛宁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1951年4月,任洛宁县第六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2月——1953年11月任嵩县人民政府县长。
1953年12月,因支援工业南下后,曾任中南地质局办公室主任、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武汉分公司党委书记(副厅级)、湖北省医药工业公司党委书记等职达三十余年。1999年5月,病逝于武汉。.
张振卿,1933年生,秀才岭村人。北京社会函授大学毕业,编辑职务。曾任赵村公社副书记、大沟口水库指挥长,东宋公社副书记,洛宁县商业局服务公司经理,洛宁县志办公室副主任。自1981年起,先后两次参与《洛宁县志》的编纂工作,曾参与民国六年《洛宁县志》点注工作,为洛宁县修志功臣。2003年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首任会长,开创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的大好局面。2005年,参与并组织了德里张氏祖茔树碑和修庙工作,撰写了《德里张氏修庙树碑捐资碑序》,并捐资300元,以尽尊祖敬宗之孝心。2005年,编纂整理了秀才岭村《张氏家谱》。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