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廉吏惠中权:实事求是 不尚空谈
文/原野 绝缘蝶
惠中权(1916.12.21-1968.4.1),陕西清涧县后将军沟人,化名秤锤儿,贫农家庭出身,幼时在私塾读书。受中共地下组织影响,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29年考入清涧县第一高级小学,自幼成绩突出,1933年夏毕业回村任小学教员;193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团支部书记、黄陵县区团支部组织干事、青年团延水县委书记;1935年12月任团陕北省委巡视员;1936年3月至6月任共青团(少共)吴堡县委书记;1937年任中共甘泉县委书记,那年他才不过是一个21岁的小青年,他动员青年参加红军,支援前线,发展壮大团组织;1940年任靖边县委书记,全国解放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部长、华南垦植局党委副书记、林业部副部长等职,曾任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1942年任靖边县委书记期间,毛泽东为他亲笔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 ,之后便成为惠中权的座右铭和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
“肤施授勋心自愧,赤胆忠心闹革命[2]”。这句话是他当年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闭幕式上,惠中权与王震、习仲勋等人一起受到大会的表彰,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手将毛主席题词的奖状和奖品授予惠中权之后,心情难以平复时书写下的。史料记载,记者在北京丰台区惠中权女儿惠延虹的家中,采访年逾花甲的惠延虹女士时,听她讲述了父亲惠中权的革命往事。“肤施授勋心自愧,赤胆忠心闹革命”短短的14个字表达了他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心与热爱,更表达了他一心向国为民的决心,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惠中权深入群众,深入工作第一线。他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是从甘泉当县委书记开始的。经记载,在他当年走群众路线时,与朱德总司令还有一段小故事。朱德总司令路过甘泉,与惠中权有这样一段对话:总司令问惠中权,“我这儿有三千部队,你看能在甘泉住几天?”惠中权心想,“你老总来了,要住几天住几天,还用问我吗?”朱总见他没听懂,又问,“你能提供多少粮食给部队用?”他答不上来。朱总就指着田地里的谷茬子和场院里的草堆、秸秆垛说,“这些都能告诉你,你能收上来多少粮食。”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工作得这么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惠中权开始注重深入群众、深入工作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前林业部副部长张昭等同志在回忆中说,群众路线就是惠中权同志工作的基本方法。这个工作方法,为惠中权在甘泉县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甘泉县是咸榆公路必经之地,也是延安的南大门。当时国民党、共产党两个县政府在甘泉县并存,城里是国民党,城外是共产党。国民党经常蓄意挑起事端,给共产党制造麻烦。惠中权坚决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发动群众、领导群众,同假和平真反共的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当时,国民党为了扩充实力,对付共产党,企图拉拢城里的青壮年成立保警队。惠中权闻讯后连夜召开县委紧急会议,很快组织群众,成立了自己的青年自卫队,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国民党县政府下令禁止城内商人出城卖货,禁止解放区光华商店代价券通行。为了打破国民党县政府对城外商业的封锁,惠中权一边发动群众把城外的市场搞活,吸引商人;一边派人进城宣传,使城里的店铺纷纷搬到城外;同时带领群众在城外修公路,使过往车马行人绕城而行,形成了城外市场繁荣、城内一片萧条的局面。正是由于惠中权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带领群众与国民党县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有礼有节而又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在1940年将国民党县政府赶出甘泉县,甘泉全县获得解放。
为民、务实、清廉。惠中权为官清廉表现在作风方面,靖边地处边区边陲,属毛乌素沙漠边缘,沙多土少,土地贫瘠,又连年遭遇大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想改变靖边的贫困面貌,让军民“丰衣足食”,并非易事。1940年,惠中权调任中共靖边县委书记。当时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对延安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当时惠中权只有25岁,身上带着一股子拼劲儿,到任后一头扎进基层,走村串户访贫问苦、问计于民,然后返回县里,发动县委、县政府的同志们讨论后,制订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具体措施。他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分析靖边的地理环境,有效应用靖边的地理优势,在有沙丘的地方修起水道,利用水力把起伏不平的荒沙削高填低,形成平地——这便是源起于靖边的著名的“引水拉沙”;同时大规模利用水力拉沙淤塞山间耕地,形成水漫地以改善土壤——这便是“引洪漫地”。他硬生生将一个个困难击倒,带着靖边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改变粮食自给问题。他们创造的“引水拉沙”和“引洪漫地”的实践经验后来在全边区得到推广,造福了不仅靖边一县。除此之外,惠中权造林种草、防风固沙,发展畜牧业,提出“一驮盐一匹布,一斗盐二斗麦”的口号发展驮盐等带领群众走出困境,多渠道搞活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都在全县推广。
在惠中权的领导下,1942年靖边县已基本实现粮食自给,成为边区典范。在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上,惠中权被选为模范县委书记。毛主席在会议报告中充分肯定了靖边的工作,并强调:“特别是靖边同志这种认真努力、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县效法。”
1944年2月,惠中权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兼任毛主席的秘书工作。毛主席要一名熟悉陕北情况的当地干部当秘书,惠中权很高兴能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但也担心自己水平有限、难以胜任,所以一开始与毛主席谈当地事情时,很紧张、很拘谨,毛主席则耐心地缓解紧张气氛。时间长了,他也就应对自如了。他在毛主席的教育下进步很快,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工作方法。从地方调到中央,惠中权始终牢记毛主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教导,秉承“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将边区大生产的详细情况向毛主席汇报,为毛主席研究、决策边区经济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
坚苦朴素、严于律已。惠中权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个人生活上十分俭朴,衣着朴素简单,总是那套褪了色的黄制服。那时候他抚养着八个子女、一个老人,家庭经济状况很紧,机关考虑到他家的具体困难,给了300元补助,警卫员几次要到行政处领来,都未许可。他在生活方面从来不向机关提出任何要求,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长期以来,他废寝忘食,竭尽全力工作,积劳成疾,身患多种疾病,组织上让他出国治病顺便进行工作考察,但他认为国家正是困难时期,他花费的这些外汇应该给国家买机器。
细看惠中权工作过的地方,从地方到中央,只要是惠中权工作过的地方,都留下“密切联系群众,造福一方百姓”的福祉,扎实工作,心系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了将惠中权的这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扎实工作的工作作风发扬光大,2017年4月15日,在中共靖边县委旧址、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镇靖堡惠中权故居暨镇靖堡展览馆正式建成并开馆。惠中权纪念馆不仅是他一生史料的展示馆,更是弘扬他勤廉为政的精神、激励后人奋发的教育基地,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也是后人为官学习的榜样。
重家风树家教。清涧惠姓之源,以文献资料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末期。到明清时代,惠姓人口显著增加。惠姓家族重视家风家教,族人知书达理,行善积德,已然成风。惠氏家风家教传承近现代,更是良才辈出,名扬乡里。惠中权自幼在优良的家风家教传承中耳目濡目染,潜潜默化,得良好家风家教熏陶,品行优良,聪慧好学。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优良传统,使惠姓成员中涌现出的优秀者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清涧县大力倡导家庭文明建设,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涧惠姓更是注重弘扬先辈优良传统,倡导发扬光大家庭美德,并结合先辈的良好家风家教事例和经验,注入新时代的家风家教新内容,订立了新的惠姓家训[3]:
家教历史,源远流长。
族风美德,始终毋忘。
核心价值,立家立身。
敬老爱幼,乐于助人。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清正廉洁,勤劳致富。
好学上进,精益求精。
诚实守信,公道正派。
明辩荣辱,拒绝陋习。
夫妻和睦,邻里融洽。
勤俭持家,知足常乐。
遵纪守法,文明友善。
爱护环境,低碳生活。
关心社会,热爱国家。
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将反腐倡廉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系列的反腐新举措,取的新进展;十九大以来更是取得了反腐压倒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惠中权“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以及他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美德和良好的家风,正是我们今天要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靖边县委旧址 惠中权故居暨镇靖堡展览馆





作者简介:
原野,原名艾克利。男,汉族,陕西子洲人,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业余喜欢诗歌、散文,传播好家风、促廉洁方面的正能量文章。
绝缘蝶,原名张生慧,女,汉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擅长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