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魂牵梦萦的这方水土就是我的家乡——下峪。我无限热爱生我养我的这方水土;我为能生长在这方水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下峪历史悠久。在下峪乡故东村千佛寺附近,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一把,现存于洛宁县文化馆,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洛河沿岸刀耕火种,繁衍生息。距下峪街1.5公里处的鞍子岭北侧,发现一个庞大的汉代古墓群,从墓葬规模及出土器物来看,下峪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是人口密集、豪门望族众多的繁华小镇。唐代大将马三保曾屯兵镇守下峪,“马三保的鞭子”名震豫西,令来犯蟊贼闻风丧胆。宋代名将杨再兴亦曾镇守下峪,屯兵下峪西窑。下峪乡麻院村有走马坪、仓房沟、跑马岭、栓马桩、饮马坑等地名,均因宋代大将军金荣在此操练兵马而得名。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曾在西南象君山麓开矿炼银。上庄王姓在此居住也相当久远,在其鼎盛时期,在下峪街留下许多宏伟建筑,如过街楼、百王庙、石牌坊,现存明清古建筑王家大院。
下峪文化灿烂。洛河流经镇界15公里,洛河之滨,孕育了雄奇古朴、阳刚大气的河洛文化。荣获“省文化艺术之乡”之称,“崇阳垛子”传承至今已300余年,被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宝山祖师庙古称太玄观,属道教圣地;崇阳盟佛寺、下河南婵寺、故东千佛寺,个个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年有香会,香客云集,热闹非凡。中原文化与佛教文化在这里融汇,形成了绚丽夺目的多元文化。

下峪的早晨
下峪物华天宝。北部土地肥沃,光照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优质烟叶闻名遐迩。南部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已发现金、银、铜、铅、锌、锰、铁等10多种矿产,尤其以银铅最为丰富,且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现已探明白银储量2500吨;探明铅储量47万吨,远景储量130万吨,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南部山区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繁多,野猪、梅花鹿奔走山涧,野鸡、野兔寻常可见,葛根、连翘满山皆是,板栗、核桃、柿子、猕猴桃远近闻名。
下峪人杰地灵。王莽撵刘秀的传说,明朝朱元璋、朱允文二帝与全宝山的不解之缘,李自成西山炼银的故事,洛河之滨的西施村,更有春秋末年吴越混战时越国大夫范蠡与西施联手大败吴国的动人传说,为下峪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厚重的历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董相甫、任成舟、王立基等一大批下峪儿女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解放后,下峪籍供职于省内外、国内外政治、文化、经济各界的名人不计其数。
下峪山川壮美。古朴民居使人流连,田园风光令人陶醉;王家大院古朴深邃;全宝山省级森林公园茫茫林海,云蒸霞蔚;北国漓江西子湖水平如镜,碧波荡漾;河洛大峡谷鬼斧神工,雄奇险峻。有沟壑纵横、梯次相间的丘陵浅山,有古朴原始的农家小院。来下峪,可以观古民居,品农家菜,领略古朴民俗;游西施湖,登全宝山,欣赏河洛山水。观梯田,看展馆,体味农耕文化;赏垛子,看古树,鉴赏田园风光。是旅游休闲、消夏避暑、写生摄影的理想去处。

下峪窑洞群
我们没有理由不了解这方水土,我们没有理由不赞美这方水土,我们没有理由不崇拜这方水土,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这方水土。如果人生是一条射线,那家乡就是端点。一个人只能走出家乡的视野,却永远走不出故乡的情怀。
下峪在我们的眼中如此厚重沧桑,可是下峪的陈年往事却鲜有文字记载,多是来源于先辈口传。以前,家乡父老喜欢热闹,吃饭、纳凉时也喜欢聚在村头皂荚树下谈天说地,《下峪轶事》中的许多故事都来源于这种场合。星转斗移,事过境迁,家乡的人们也与时俱进,耍qq,玩微信,成为人们的最爱,即使村里有红白大事,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谈论的也是天南海北,国家大事,有关下峪的轶闻趣事,则很少提及。我写《下峪轶事》的初衷,就是不想让下峪曾经的岁月消失在网络时代,淡出人们的记忆。希望大家能通过阅读《下峪轶事》走进下峪、理解下峪,热爱下峪,把我们的家乡下峪建设得更加美丽!
下期:洛宁张清华【下峪轶事】一《探下峪隶属,究柳林缘由》,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洛宁县下峪镇人。从教30余年,爱好写作,作品曾发表于《教育时报》、《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著有《百年下峪》一书。近年诗文散见于《洛宁文友》、《洛宁城事》、《永怀河洛间》、《洛宁城事搜狐号》及《洛宁城事今日头号》等媒体。其中《下峪轶事》在《永怀河洛间》连载十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