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大明村,位于洛宁县城的东北塬上,隶属于河底镇管辖。东边和宜阳县西王村搭界,南边和川底的牛渠村,元岗村接壤,西边和杨坟村为邻,北边和麻延村隔沟相望。西边可以从洛渑路上的杨坟村顺大路往东走五六里,即到大明村;东边可以从郑卢线上的南村(水沟庙)往西上塬二十里,过宜阳县的古村,东王,坡头,西王,就到大明村;也可从宜阳三乡镇东桥头路口,经仁村坡跟上北塬,过坡头,西王,到大明村;南边可以从元岗村上坡到大明村;北边可以从麻延村,翻沟过来,到大明村。大明村由东边的东坡村,中间的大明村,和西边的西坡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十四个居民组,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4500多亩土地,600多户人家,将近有3000口人,有十几个姓氏的家族成员组成,最多的姓氏,也就是张,段,关,杨四大姓,只因这几个姓氏的人们,在村里都建有自己的祠堂家庙。

大明村村名的由来。话说王莽赶刘秀时期,刘秀从西北陕县那边儿过来,天尚未明,过一个村子,鸡叫头遍,就起名鸡叫头。过一个村子喝了茶,就叫茶坊。到我们村时,刚好天已大亮,就起名叫大明;也有人说,宋元年间,河南地区,多经战火摧残,杀戮,导致荒芜人烟,到元末明初,更是战乱不断。明朱元璋时期,村人多由山西洪洞,陕西大荔等地迁徙过来,为了纪念明朝迁徙这段历史,而叫大明;据洛宁县志记载,大明村名取张氏长门之意,取名大明。但我们这方圆十多里地的人们,都称大明为大漠(木),说是到了清朝,为了避免满清对明朝忠实子民无辜的杀戮,改称大漠(木),说这也不无道理。
大明村很大很大(5.6平方公里),大到从杨坡村东坡脑上,顺洛渑公路,一直到下河底村坡脑,之间十多里,29平方公里(县志记载)的这道塬区,十多个村庄,没有哪一个村有大明村这么大,所以这道塬,统称“大明塬”。大明村地形如船,两边和中间高,就如同船舷和船蓬,低的地方,就如船舱。村里曾经有一塔,就如同大船的桅杆,让这艘旱塬之舟,能够安全顺利的远航。

听老年人说,大明村以前名为永乐镇、大门楼村(或大明楼村)。永乐镇这村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是大门楼村这名字,在村里的中年人,老年人那里,都还记得。就是方圆几十里外的老人们,都还知道大门楼村这个村名。说起现在的大明村,可能外地的老年人不知道,你要说是大门楼村,就是县城王范附近的老年人都知道。可想而知,当年的大门楼村,是多么的有名。
大明村以前曾为县治驻地。据洛宁县原宣传部长曲少波写的《洛宁县名的渊源·写在洛宁百岁时》里讲——洛宁置县历史于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8年),取名“崤县”,北魏孝昌初年(公元525年),改称“北宜阳县”,治所黄垆城(今河底镇大明村一带),北周时,洛河以北置“熊耳县”,取代“崤县”和“北宜阳县”,治所黄垆城,隋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即唐朝武德元年,“熊耳县”县城才移入“永固城”(今洛宁老城),到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由“永宁县”改名为洛宁县。从这段讲话中可以看出,以前的大明村,曾经也是个热闹繁华的地方。



大明村以前西有二郎庙,北有泰山庙,南有关帝庙,东有上庙(至于确切叫啥名称,现已不清楚,不过还有地名叫上庙疙瘩),村中有一池塘,池塘边上有南海观音庙,另外村东南有一塔。当年的这些庙,也曾香火鼎盛。到了民国三十年左右(公元1941年),为了大兴教育,村里开办小学部和初中部,村里的塔,庙,都是拆的拆,扒的扒,也就全部拆光了。仅剩村北上疙瘩一间小坛,也许是太小的缘故,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建筑材料,才得以保存下来。学校建起来后,学校名称——洛宁县大明村中小学。学生也都是塬上附近十里八村的孩子们,办的也是红红火火,一直维持到上个世纪底,初中部才被上级教育部门取缔,现在只剩下小学部。八十年代底,村里自筹款加上级拨款建造的两层教学楼,后来也成了危房,卖给村里几户人家,开起了商店门市,或挪做它用。学校也就迁移到村北电房处,由河南省交通部救助打捞局捐建,学校名称为——河南交通希望小学。

在村中靠西的地方,有个大院,建着我们周边村最大的戏院舞台,这个戏院是八十年代早期建的,高端大气,青石根基,蓝砖为墙,每个墙角墙面都加有青砖砌的包角立柱,钢筋混凝土的迎面大梁,坚固耐用。内部全部是钢筋圆木做出来的梁架,舞台顶部,有檩条和密集的椽子,椽子上铺的是圆木分解开的栈板,上面麦草泥铺着小青瓦。当时村里资金也是困难,但当时的张支书为了不落杨坡村剧院之后,为争一口气,毅然决定盖戏院舞台。盖好后,确实让杨坡乡各村干部大为震惊,都夸大明村张支书能干,了不起!一个乡建一个剧院都是难题,何况是下属的一个农村,当时的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大,周边村的群众都佩服张支书的魄力,处事能力和威望。
村子中央,以前有一面粉厂,附近几个村里的农民,都是来这里磨面,后来也许是客源逐渐减少等各种原因,而关闭。门面的几间房子,当时是大队部。八几年的时候,村里买了台彩色电视机,每天晚上不到七点钟,就有专门负责人来开机,供村民及时观看中央新闻联播。电视信号接收塔,也是由三根钢管焊制而成,塔有一二十米高,每天晚上一直播放到晚间新闻,电视剧结束,才关机。当时中国拍的《便衣警察》,日本拍的《血疑》,这两部电视剧,因为拍的好,被传为美谈。后来,随着家庭黑白电视机的普及,村里那台电视机,也就没有多少人看了。再后来,烟叶种植的兴起,这里也曾做过烟站,终因仓库地方太小,后来搬迁另建到村北公路的路边上,这个院子才又恢复了宁静。最后不知怎么的,就卖给了一户村民手里,开起了磨房,建起了猪舍,养了猪,邻街也建起了两层楼房。

村里以前有几个池塘,是村里农民洗衣,饮牛,盖房用水,种地栽苗,浇水拉水的地方。以前没有化肥,有的村民,就在池塘没水的时候,来挖塘泥,晒干后运到地里肥田。池塘边上有柳有杨,有桐有槐,每到夏天,倒也树荫凉厚,是个歇暑乘凉的好地方。后来,村中池塘的地方为了兴建集市,被填平,建集贸市场,再后来又被卖与几家商户,建起了邻街两层楼房。村子北边儿的池塘,也被填平,建起了学校。剩下村子东南角一个大点的池塘,由于长年累月下雨的淤泥冲积,里面淤满了污泥垃圾,变的水草茂盛,成了蚊虫滋生地。夏天不再有了碧波荡漾的水面,冬天也就没有了孩子们快乐玩耍的溜冰场。
以前的农民,住的都是土坯房子,料礓石砌的地基和山墙。俗言说,尖对尖,垒上天。说的就是砌料礓石头墙。打的土坯,也是需要两个人十天半月的杵打,通风凉晒,干透了才能垒砌,遇到雨天,那个时候还没有塑料布,都是用草苫搭盖,盖不住的地方,或者下雨时间长,土打的土坯就会潮湿坍塌,两个人十天半月的力气就等于白费。等土坯打成后,又有了足够的料礓石砌地基,还要拉大堆的土,用来和泥,垒砌。剩下的就是木料,青瓦,还有荆条编织的荆笆,没钱的人家,只能去买便宜的苇笆。所以那个时候,很多村子的坡地都栽有荆条,枝枝槐,就是为了盖房时,编笆用的。记得八九年,我家盖房子的时候,请编笆匠人编笆,我有空的时候,也去看看,给匠人们插插荆条,竟然也学会了编笆的技艺,虽说没有人家匠人编的细密,但也编的有模有样。后来我家翻修房子,笆都是自己学着编的。用土坯砌墙只是为了建房快,也有拉大堆的土,直接拿两块木板做夹板,制成槽状,往槽内填土,用手工杵子打起来,填一层,打一层,直到打平夹板高度为至。一段打好后,再换另一段,继续打。三间房子下来,将近用月余的时间,才能把房子建好。

但也有不盖房子的,那就是挖一个方方正正,足有六七米的深坑,也有趁着天然地势的,都是修一条坡道做路,在坑底三面打窑洞,在一个角落里再挖个深水坑,都是为了防止下雨而集水用的渗坑。我们那里把这种院子,叫天井窑院。这种窑院,住进去冬暖夏凉,就是收获庄稼,上下不太方便。随着年代的变迁,人们生活的发展,手里有了钱的村民,就慢慢搬到地面上盖房子住,闲置的天井窑院经过长期的风雨冲刷,没有人的维护,有的就坍塌损坏了,有的就成了附近村民,生活和建筑垃圾的填埋场。自从土地下放到农民手中后,经过农民自己辛苦的打拼,精心的务弄庄稼,村民的温饱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又可以出外打工,挣了钱,就另批新的宅基地,重新盖起一砖到顶的房子,院子围墙,门楼。没钱的人家也纷纷效仿。村子中央的院落,房子,村里的人慢慢都搬到村子四周住了,村庄内也就没有多少人住了,渐渐地,就形成了空心村的局面。
以前的农民,都是种着队里分下的田地,有空的时候,和村里有手艺的人,建房,打铁,下煤窑等多种方式挣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自从到了八九十年代,兴起了出外打工,村子里的年轻人,就开始走出家门,开始了流浪的打工生活。村子里就剩下了老弱妇幼。也有走不出去的年轻人,在家里种着自己的地,再租种着别人家的地,闲天的时候,也在家门口,打个短工,来补贴着家庭的开支和花销,不至于生活落入人后。
大明村在九十年代,也是吃过自来水的。从深沟里抽水上来,注入建起来的水塔里,经过村子里的大小管线,进入村子里的每家每户,还有专业人员的维修,收费。后来,村子里主水管道到处漏水,而停滞不用。那些想着吃上自来水而填了自己家水井的人家,又重新打井,吃起了深井水。由开始的几家一口井,慢慢转变成每家每户都有水井用,买了水泵,接了电,吃起了自家的自来水。
随着这些年水泥路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实施,现在村里的主干道,次干道,都修成了水泥路,为农民的下雨出行,提供了便利。唯一的缺点就是现在的水泥路,修在原路面之上,而导致有些农户家院子里,下大雨的时候,排水不畅。
总之,现在农村的农民,生活条件有所提高,再也不用像过去,自己织布做衣服;田地上粮食产量的增加,再也不用操心饿肚子;家里房子由水泥钢筋,砖的建造,再也不用操心下大雨的时候,半夜三更不睡觉,以防坍塌;村子里水泥路的修通,再也不怕出行不利,下雨穿着胶鞋,打着雨伞,背送孩子去上学。唯一的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为了父母,家庭,孩子,能够多挣钱,而承受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长时间在外的打工生涯,致使亲戚之间少了走动,逐渐地变的越来越疏远了。
这,就是我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她将来是富裕,还是贫穷,我都会用心去热恋着我的家乡——大明,因为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也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张红歌,微信名家和万事兴,QQ昵称崤山洛水,洛宁县河底人,70后,农民工,在外上班之余,爱好读书,听歌,喜欢文学,中医,农业方面书藉。偶尔会在网上写点儿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