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处于湘西境内的丘陵地区,阳光充足,四季气候变化显著,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
这里的山上除了松衫林之外,就是漫山遍野的毛竹林。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的祖先们利用大自然的恩赐,流传下来一种觅食谋生的手艺:叫做织鸡罩。这是一种专门关成年大鸡的鸡笼,但是跟别的地方的笼有点区别,就是没有底层,所以不叫鸡笼,叫鸡罩,它一般只固定于房舍后的屋檐下靠壁处。傍晚时分,鸡们一般会自动的蹲在鸡罩顶部的圆口处,你只要等天完全黑下来后,把它们捉进去,再用块木板压在圆口处就可以了。
湘西地区,以盛产水稻和五谷杂粮为主,也属于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养鸡养鸭,也是这一地区农妇们的主打产业。鸡罩,作为家庭养殖的必须品,每家每户至少要买几个的。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生计,各行各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的发展。我的父老乡亲们重新捡拾起旧业,每家每户织鸡罩。每逢赶集日的早晨,一担担用长木棍挑着的鸡罩,像一条绿色的长龙,顺着山间的小路,蜿蜒儿下,涌向镇上的交易市场。
好卖的时候,从娄底涟源,还有新化赶来的贩子早早侯在桥头,抢着购买技术好织得好看的鸡罩。如果碰到市场疲软时期,往往大部分都是一天到晚都卖不了几个,乡亲们彼此摇头叹气:今天卖不掉,没钱买米呢!那时候年成不好,水源条件差,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交了公粮,就所剩无几了。每家都要靠卖鸡罩的收入补替半年粮食。到了年关,上面还要催缴农业税和上交提留呢!
我的乡亲们就这样坚强艰难的活着......
附近的竹子林在乡亲们的强劲攻势下,慢慢的萎缩了,每年的竹笋一冒出头就被老少妇女和小孩们拔起,剥壳后大部分卖到了市场,自己只留一点炒菜吃。这样的肆虐屠杀竹子们怎么长的起来呢?
人们的足迹慢慢向更远处进军,他们经常很早就磨好了刀,带着几个红薯或者其他季节的杂粮,三五成群,寻找竹林更丰富未曾被砍伐的地方。
砍竹子是件累人的活儿,成天在丛林里穿梭,竹子的枝条被剔掉后,放在一起非常的光滑。记得那时候,我经常从山崖下把一捆竹子快要上顶的时候,因为捆得不紧,一下又滑落溜到谷底,懊恼之后,不得已又下去一根根捡拾起重新捆牢,再次艰难的向山顶的路口爬去。
那年代,生活贫乏,回家的时候早已饥肠辘辘,一大捆竹子扛在肩上,真的是步履艰难。年轻后生,抵不住饥饿,难免在田间地头做些偷瓜摘果的事儿。而稍微年长的人,他们宁愿晕倒也不愿做这亏心的事情,就这样扛着竹子躬着腰,一步一步,高低不一的走在崎岖的山路,或上或下,向着心中的家缓慢地靠近,如果去的太远,到家往往都晚上七八点钟了,
当你把一捆竹子从肩上甩落地上的时候,“哗啦”一声之后,才能如释重负地舒一口气,总算挨到家了。而有些人,匆匆的吃了饭,还要加班加点把砍回来的竹子剖成篾,有时候半夜醒来,我经常看到父亲还在亮着灯,从屋外传来他拿刀“簌簌”响的剖篾声,像一支节奏分明的曲子,在寂静的夜空里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