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通讯工具的普及,那种对家人的牵挂之心与思乡之情,逐渐在脑海中淡化,吾非薄情之人,只是现在的快节奏生活,让我时常忘记一些重要的节日,甚至父母、妻儿的生日。近几天,在手机短信里陆续看到朋友们发来的中秋祝福,我才知道一年一度的“团员节”即将来临,那种“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情和气氛需要酝酿了,是该回家看看父母的时候了。
现在政府把中秋节作为法定假日来过, 表示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可和对社情民意的尊重,更能凸显“走群众路线”的人性色彩。随着年龄的增加,那种对节日的期盼和感受日益平淡化,当生活的安逸、平和与喜悦成为常态,当人们对饮食享受的追求不再成为目标,当分离与团圆、思念与牵挂、孤寂与痛楚被坦然接纳、被赋予人生意义的时候,类似中秋、端午、春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不再占居人们更多的情感,慢慢淡化成一种继承祖辈传统、追忆民俗风情的符号,只会在夜深人静时翻起诸多沉淀已久的记忆。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无论如何,中秋还是踏着它固有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了。每到中秋时节,让我感慨、回忆最多的仍然是童年吃月饼时的情景。中秋节的月亮又圆又大,照得大地就跟白天一样,小时候常听爸爸说:“中秋节晚上,看着月亮吃月饼,小孩儿们的眼睛会变得又黑又亮,还能收到嫦娥姐姐的礼物”,所以每年中秋节,我和姐姐们天不黑就拿着月饼等着月亮出来,生怕月亮躲在家睡觉, 那时候,国家仍处于经济困难、物质匮乏、商品奇缺的时期,家庭的兄弟姐妹多,父母倾尽心力为养育我们日夜操劳奋斗,我的童年没有饿肚子的记忆,托邓小平的福,全家人能吃饱,但细粮白面不多,我们小孩儿对于好吃好玩的东西还会有更多的渴望,譬如:过年的新衣服和鞭炮、压岁钱、杀年猪,正月十五的花灯、元宵,五月端午的蜜枣粽子,比如父母赶街买回的小人书、零食和水果,比如中秋节的月饼、核桃与板栗等等。凡是平日里不能放开享受的美食,父母都会尽力在节日里让我们得到满足,于是节日便成了儿时的一种幸福期盼。

小时候习惯把中秋节叫“八月十五”,每当节日来临,地里的玉米即将收获,秋高气爽,稻田飘香,虽不小康,但已温饱,青黄不接的苦难日子已经过去,无论穷富,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几日尽其所能准备中秋食品,孩子们更是欢天喜地,企盼美妙时刻的到来。我的父母会在临近的赶集日用部分积蓄和卖苇席的钱换回丰盛的食物,如核桃、板栗、花生、鸭梨,有时也会买回一些国营贸易商店里销售的油酥,但我们最期待的还是父亲手制作的“杂粮月饼”,近30公分直径,焦黄色的表皮上撒着白色芝麻,想起来都让人流口水。父亲心灵手巧,制作的月饼好吃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学校工作再忙,他都会把这事放在心上,提前几天,就准备好了足够的备料:按比例配好小麦面粉、荞面和玉米面粉,平日里稀缺的香油与红糖等,如果不够还会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渠道备齐,年景好时还会在和面时打上几个鸡蛋。中秋节当天,父亲会把打月饼当作首要任务来做,和面是最费时费气力的,为了让月饼有酥香而不甜腻的口感和能保存较长时间,需要用香油与熬制的红糖水和面,以使各种备料充分均匀,然后用那种开放式夹板平底锅上下两面火耐心翻烤,伴着诱人的浓香,期待着明月的出现,期待着夜晚的来临,因为不到明月升起,按照家规,母亲是不会分发美食给我们吃的,除非天气缘故。
夜晚降临,月圆如盘,月色皎洁,碧空如洗。父母就会指挥我们姐弟五个在院子里正式“祭月”, 晚上八点来钟,月挂树梢头,是祭月的最佳时机,沐浴着皓月的清辉,找一片没有树影的空地,把小方桌支到院子中央,把中秋月饼和各种水果整齐地摆在桌上,月饼要立起来,朝着月亮,摆好以后,点燃三支红蜡烛,没有跪拜仪式,只是静默几分钟。院子四周都种满了翠绿的竹林,北屋正房门口是爬满藤蔓的葡萄架,父母还特意把已熟透的紫葡萄留到中秋之夜才摘下来享用,而我们也都能遵守延迟满足,不去违规。安安静静地守在桌前,直到祭月结束,当父亲安排大姐把分出的两份果品给爷爷奶奶送去返回后,就宣布开始享用美食,那时候,小方桌上的月饼对我们有着无限的诱惑力。商店里买来的油酥一人一个,家里制作的“杂粮月饼”随意吃,板栗、核桃、石榴等水果由父亲按人头平均分配,而对我们狼吞虎咽的吃相,父母在节日里总是显得十分宽容,不会责备任何一个人,吃完美食,我们姐弟五个就在宽阔的院子里玩捉迷藏、丢手娟、老鹰捉小鸡和放孔明灯的游戏,母亲常常会讲一些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给我们听,大姐也会讲一些她自己编撰的故事……夜风习习,皓月当空,在一座古老而幽静的四合院里,一个清贫而快乐的家庭,五个兄弟姐妹吃着月饼,簇拥着父亲母亲,满天繁星眨着眼睛,全家人围坐在墙角的老槐树旁边,不时传来兄弟姐妹爽朗的笑声。那种温暖幸福的场景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记忆犹新,长大后,我才明白母亲分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月饼,是幸福亲情的温婉表达,是兄弟姐妹的快乐回忆,是全家爱的延续。

月到中秋月更明,情到深处情更浓。近40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童年的往事每每想起令人感触满怀,虽然儿时的伙伴们早已散落在天涯海角,虽然那些老房老屋在新农村建设的升级改造中,早已物是人非,但童年的中秋记忆却恒久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考上大学或外出参加工作,姐弟五人一个个远离家乡,离开父母,出门在外打拼,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小家,而生活也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繁荣而逐步富裕,各种食品和生活用品琳琅满目,月饼更是花样繁多,包装精美,并制作成各种口味。可是如今的中秋节,商业味很浓,有人购买“豪华月饼”走亲访友,各种应酬让人身心疲惫,住在高楼林立如同天井的的城市,看月落月升也成了奢侈品,虽然能吃到各种各样的月饼,但是再也找不到儿时吃月饼的那种感觉了。尽管四海明月皆相同,但我心里一直认为在家乡看到的明月最明、最圆,因为只有父母守望的家,才是游子幸福的港湾,才是倦鸟的心灵栖息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这个国人心目中仅次于春节的团圆节日,从古到今,演绎了多少美丽的故事传说,随着时代变迁,苍白了岁月,枯萎了的回忆,却没有让我戒掉那种美丽质朴、与世无争的乡音,亲情无价,它永远是我们生命里不可缺乏的力量,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眷念,它凝聚着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借助现代交通的便捷,“千里江陵一日还”已不再是文人诗词中的夸张,咫尺天涯的遗憾也将成为永远的历史。曾经的沧桑岁月已经远去,但心底的缠绵思绪还在,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无论时代赋予人类多少崭新的元素,而古老文明的中秋节日,那种原始的、朴素的、真实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是维系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它所达到的亲情效果,是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也许只有全家团聚吃一顿安心的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才算落实了中秋节的真正含义。“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这不仅是古人几千年来的美好心愿,也是现代我们不变的追求,年龄渐长,我们对节日的那种企盼也渐渐寡淡,而越来越多的念想只是对亲情的留恋,即使没有高档华丽的月饼,只要亲人都能聚首,品一口家酿的葡萄酒,吃一次母亲做的家常饭,闻着故乡熟悉的泥土气息,那种温馨祥和的聊天气氛才是中秋节应有的味道吧。
“年年中秋人赏月,月满人和两团圆”,中国人这种温和柔软的情愫只有在节日时得以释放,对亲朋故友的怀想凝结于浪漫的满月,把遥远寄予心怀,让我们抓住每一个“月圆”之时,多尽人子之务,多慰父母之心,年华易逝,父母易老,“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趁父母健在,多回家看看父母吧!至少多看一眼他们额头新添的皱纹与白发,回家时给母亲打个电话,自豪的告诉她:“儿在路上!”

【顾原锋】:一个徘徊在文学边缘的探索者,喜欢用文字编织自己的理想人生,曾在《女友》、《中学生心语》、《觅航诗报》、《文汇报》、《秘书工作》、《党建文汇》、《教育时报》、《青年导报》、《牡丹》、《洛阳工作》、《书城》和《洛阳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300余篇,现供职于洛宁县委政研室,2010年担任《洛宁县年鉴》特约编辑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