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及其它》——写给佐罗及有心者
懒慢酸斋主按:佐罗兄弟,见字如唔。
应你之事,必谨守前诺。规矩为文,苦不堪言,本文漫笔游走,或有离题,望弟莫嫌其鄙!当然,论点、论据、论证、再论证、结论俱全,结构不严谨而散松些罢了!
只要不是文盲,都有过阅读的体验,所谓千人千面也,世上从来就沒有唯一而永远正确的标准,阅读,各人有各法,不尽相同。所以,我谈不上指点你阅读之法,只是把自己的看法、阅读经历以及心得体会罗列出来,仅供参考。此文如能给你多个视角,愿即足!
我把阅读分类两大类,读书与看书。我以为,把文章的意思弄明白,叫做看书;沉浸在文章的世界中,因共鸣而与作者有心与心之间的静默交流,才是读书。细分下,看书依次分为浏览,浅看,深看;读书则是,浅读,深读与烂熟于心。看书,是看一看,看完之后,很少会去再看;而读书,是反复熟读,多年后还想再读。
人不可一日无书,书非精不读,典藏烂熟于心为妙。无聊时看看书,有心时读读书,看书可以博闻,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看之间,各有其好,唯书籍的等级分类、兴趣涉猎不同而己。
自七千年前神农氏撰《连山易》始,开中华文明之光。继以黄帝草《归藏易》,伏羲创八卦,文王拘,据八卦演《易》而成六十四卦,《周易》成,最后孔子注易,三易一脉相承,至此,中华文明大成。
春秋战国时代,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庶人士子各竞风流。当其时,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大师先哲如云,能工巧匠辈出,其思想的深度与学术的广度,都已达到中华文明的最高峰,也可以说是站在当时世界文明的巅峰。此时期,史称先秦时代,文学,则叫先秦文学。
秦皇出,封建终,极权始!扫六合,灭诸侯,焚书坑儒,千古一帝是始皇。从秦始皇终结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注:与吹鼓史家断代不同),建立极权政权开始,中华文明从最高峰开始滑下,一步步走向衰落,白话来说,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可以说,黑秦是中华文明衰败魔咒之始,极权之下,中华大地,再无学术宽松与自由之境。
赤汉始,先尊黄老之说,有个峰回路转,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一步禁固人性的自由。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华文明回光返照。唐宋八大家以及唐诗宋词,把总体走向衰落的文明,又推向一个小小的高峰。其中,唐诗走向诗韵的巅峰,宋词达到词意的至境,上下七千年,纵横数万里,环宇无能出其右。
黄唐以降,中华文明再无回峰,一路曲折坠落。
有宋以来,理学大行其道,极权顽疾之下,己是偏食儒家的中华文明,此时已是走到了绝地。此后虽有元曲与明清小说可圈可点,此期,中华对世界文明已鲜有贡献,是铁的事实,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也不可否认。
三宝太监七下西洋,虽扬我国威于海外,并成为海洋第一代霸主,却掩盖不了,二代霸主荷兰强占台湾,而给天朝第一记响亮的耳光声。
而后满清夜郎自大,先有康熙抗拒欧洲文艺复兴而致的工业革命科技,错失中华睁眼看世而再生中华文明之良机,后有乾隆嘉庆毁船清海闭关锁国,生生断绝了中华文明的最后一线生机!中华近代一百年的苦难史,此为本因。经济落后不是挨打之因,甲午风云时,我国的经济实力当世第一。腐败也是表像,极权禁固,思想保守,文明弊旧,一言以蔽之,专制而不开化的极权政体,才是文明衰落,任人宰杀的根源所在。
辛亥革命,让亚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站在世之东方,中华文明触底反弹,一路高歌。其间虽有倭寇凶残肆虐,却也没挡住中华文明再次走高峰。当是时,文学大师,如过江之鲫,科学巨匠,繁如星罗,能人宗师,络绎辈出……虽处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华大地,却是如此的波澜壮阔,让人神往。
惜哉,45起,几年内战,可怜一片焦土!
49起,毁然诺,杀无算,禁自由,去宪政,……赤地千里,俨然一人一派之王国!我泱泱华夏文明之国,竟成文化荒漠!
76起,拔乱反正,中华新生。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文学从废墟中萌芽,其时胡公耀邦与赵公紫阳主政,在两位这个组织中少有的良心白开明施政下,苦难久矣的土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主旋律与民间文学,上下互动,双双兴起。我,生于那个时代,长于那个时代,虽然,那时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依我体验,那个时代,应是中华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没有之一!如一直发展到现在,我儿我女,现今会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盛世天国?历史没有如果,胡公殁,赵公落,无数莘莘学子热血红成河。大地呜咽,苍天变了颜色,风也不再歌! 89起,所谓主流文学己是无文可读,只有民间文学在苟延残喘。后来,随着电脑普及,网络遍布,网上文学兴起,文学进入繁荣时代。伟大的乔布斯,让网络手机人手一部,民间文学异军突起,终于解构了几千年来写文章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人人都可发声,人人都是作者。我曾说过,百分之九十九网文的都是垃圾,批评的真意是,排在版面前面的,都是马屁之声。我当然明白,没有民间文学的整体繁荣,何来金字搭顶尖的佳篇。以一亿人为计,每年只要有万分之一好文,就是了不得的成就!感谢科技的进步,而带来的思想进步,让封杀变得困难无比,民智己开,只手掌天的时代,永去不返!我坚信,文学会一直繁荣下去,虽泥沙俱下,而泥沙又何尝不是参天大树必需的养份!我断言,政治改革彻底之时,就是中华文明再次站在世界文明巅峰之始。因为,几千年连绵不绝的华夏文明,世所罕见,冥冥中自有其强大的根本所在。我,这个彻头彻尾,狂热而又理性的民族主义者,翘首以盼那一天的到来,但愿有生之年能看到罢。
喘口气,平息下。
一口气感叹了七千年,也粗略地梳理下文学史。
我以为,先秦时代的文学,现在能保存下来的,全都是经典。而经典,最好是读。依我看,我首推三大奇书,《易经》,《老子》,《论语》。比喻说,《易经》中华文明的本源,《老子》是左膀,《论语》是右臂,这三部书以及后来无数继任之大家,构筑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为便于自我阅读,我把可读类的典籍,分为几个等级。这三部书,是顶尖,第一级,最好是都读懂读透,尽量烂熟于心。二级,先秦时期绝大部分诸子百家,经史子集,都可归于此类。根据自己的精力,功底,爱好,而选几部深读或烂熟,其余部分能涉猎多少是多少,浅读即可。三级,各个时代的一些大家,或非大家的一些佳篇、名篇。四级,四大名著之类,以及民国时代绝大部分大家。五级,沒有了,硬要说有,极权之下的所谓名人、吹鼓手的马屁文。五级之文,反正我是不会读的,但也看过,还是浏览的那种,因为,我看书百无禁忌,无书不看,只不过,非经典不读而己。
以看书为例,几千字文,我浏览也就分把钟左右,一带而过。如觉得还成,或我感兴趣,再浅看或深看。如此文对我有用,我会保存,或觉可读并深爱之,必想办法买回一本。这就是我看书之法。我曾经看过我所有能看到的书,尤其是孩童、少年时期,遇同村大人凡有看书者,我必伸长脖子傍依而看,有时鼻涕滴于书上不自知而遭人嫌。在那个贫乏时代,几分钱的连环画,几角钱的大部头书,都不易买到,也买不起。那时书少,81年发蒙读书,小学毕业前,我生生地把四大名著读完,以及什么《说岳全传》,《封神榜》等等,都是那时囫囵吞枣般看的,现在记忆犹新,不似长大以后,看过就忘。
现在读书,我一般以一本为主,兼读另外几本,轮换着读。比如,我第三次重读《老子》时,兼读唐诗宋词元曲,现在读《周易》兼以诗经,楚辞,庄子,墨子等等。主读的书务求烂熟,兼看的书浅读。建议,凡是在读的经典,最好是纸质书,也许是老土的缘故吧,手持书卷,我才能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氛围中,探究其深不可测的思想,留连于其飞杨的文彩,享受其如音乐般的韵律,痴迷其悠远的意境,而忘掉一切世俗的烦恼。
读书与看书的方法不同,花费的时间也有所区别。比方说,从小到大,直至现在,我看的书无所不包,从数量上来说,何止是所读之书的千倍万倍;现在,不比小时无书可看可读,而是有了太多的选择,我读书的时间,反而是看书的十倍。换言之,把所有阅读时间算成百分之百,我读书的时间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书不到百分之十。曾经,大学时,看琼瑶系列,除第一本看一天以外,余下的十多本一天看完,并得出结论,她的书,不可读,并,只看一本即可,同样的故事,换十多套马甲而己。而今年读《老子》,《道经》与《德经》上、下篇八十一章,共计五千字,相当于我一篇稍长文字的字数,却读了半年,每天二小时以上。
窃以为,49起,无可读之书;79起,有可读之书;89起,有可读之书,只是在民间。有些人之书,前半生所写可读,后半生的别看。有些人之书,骨在时写可读,失骨后不可闻。有些人,……比如,郭氏沫若,也曾张扬个性,《凤凰涅槃》书于二十年代,色彩明丽,想像瑰丽,烂漫主义情怀贯穿全诗,是不可多得的佳篇;而后期他的所谓文章,不是说他的文彩,而是其中的文风、文骨,怎么说呢,不说也罢。现在的余氏秋雨,早期之文,清新明快亮丽,后期之文,不说了,民间称之为余含泪,对上含泪仡怜,对下含泪装逼是也。鲁迅先生之文,文彩在民国如云大师中,算是中等,先生之文,胜在文风、文骨。从小到大,先生之文,是我至爱,先生全集,我通读不下五篇,痛惜的是,先生之文,越来越多地从现在的语文课本中被删去。提一句,被先生骂之人之文,之人之文并不一定不好,先生铁骨利嘴,对事不对人而己。比如,鲁迅先生骂了林语堂先生一辈子,私底下却是一辈子的朋友,鲁迅一度逃难至厦大时,也是林语堂接济的。一个包容如海,一个铁骨铮铮,民国时期之大师风范,我辈惊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有些人,喜欢古典文学,却没有精力,或阅读力欠火侯,我建议,买本《古文观止》读之,千古佳篇,粗选其中矣。或者,唐诗宋词元曲各购一本,选喜欢的读而诵之,进而烂熟。俗话说:书读百篇,其义自见。读多了,无师也自通。俗谚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真的,读着读着,日积月累,腹中自有货,装着装着,结果真牛逼,虽说登大雅之堂难,但在平时交淡,好友聚会时,装逼是没问题的。其实,我不反对装逼,我只反对装空逼,让人一眼看穿或作呕就不好,比如,我之文,就是装逼,哈哈!开个玩笑了,谁都有矫情时,优雅的矫情,就是一种美。
实在不行,最低一辈子熟读一本经典,不管懂多少,试下,与不读书,光看书,结果绝对不一样。
读也好,看也好,独立思考很重要,不好的文章中,或有可取之处,佳篇经典中,也可能有瑕疵。尽信书,不如无书,此之谓也!
总而言之,多看,熟读,认真写,如与我一样懒的话,就随手写吧。不管哪种,真实流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世界的观感,才好。假以时日,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作者:张少鹏(湖南.永州),草于懒慢酸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