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
原创: 道老 道老先生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垒;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道德经》
上一篇解读了:浅谈《道德经》第四十章:返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万事万物无不在反复运动中发展,运动中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最终都会返到原点。
如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或困难,不需要急躁,只要顺其自然,一切都会复归于本。
接上一篇,本篇解读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
闻:直译为听,也可以理解为知、问、为等动词。
堇:假借为“仅”,才
有一种人,我们称其为上士,这类人日常行在道中,以道行事,他心中无道,但却与道合一。
换句话说,就是知行合一。
上士之人无为而无不为,不会为了追求道而学道,道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有一部人,对于道是一知半解,有时与道而行,有时背道而驰。
有时候相信道的存在,有时候怀疑道的力量。
这类人无为而有以为,我们称其为中士。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有一部分人,听说道,一笑而过,这类人觉得道并不存在,认为道是一个虚无的东西,
他们会嘲讽与鄙视大道之人,面对无为的大道,根本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如果不被这类人嗤笑,就不足以显示道的重大意义了。
老子举了三类对道不同的人,这个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见。
有的人知行合一,不显山露水,也不张扬,默默无闻却精通其专业,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的人,自认为自己很懂,到处演讲和评论,能说会道,眼高手低,显得自己很有文化,但都是泛泛而谈,对本专业了解并不深入,这类人与道渐行渐远;还有一种人,不学无术,但却总是嘲笑他人。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垒;
建:立、创立,格。
费:消耗、损、舍弃。
夷:夷平,开辟。
垒:堆积,循序渐进之意。
由于一些人对道的理解不同,看待方式也不同,所以要反复强调,因此有格言:
明道同于明心,明道就要去除欲望,消除德的相对性,没有分别心,回归于道;
人生在世,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与其啥事都要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不如让自己过得糊涂一点,开放一点,这样就能享受到生活的简单随意、自在逍遥。
进道同于净心,就是要复归于道的初始状态,如果要去除欲望,消除相对性认识,就要复归于婴儿;
一个修道之人,只有忘掉过去,放下因以为豪的事业,才能脱胎换骨、涅磐重生,回到了原点,变成了一无所长之人。
而只有这样,他才能重新找回真正的自己,悟得大道。
夷道同于修心,不断扫除习性,就像砌墙,要慢慢体悟,勤加修行,最终与道合一。
行住坐卧皆是道,修道之人要从生活中慢慢体悟、勤加修行,通过明心、净心而达到去欲、回归本心,就像砌墙修建房屋一样,一砖一瓦皆有道,最终与道合一。
明道、进道、夷道是一个进阶的过程,如果心即道,那么明心、净心和修心就是一个人一生要不断完成的修行之路,只有明心、净心和修心,最终才能悟道。
这一句是讲道,但已经提到了德,去除德的相对性即为得道,下一句重点讲德。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
上德如浴
“无为”之德,谓之“上德”
天地之德,虚空而不外显,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故能滋养万物。
大白如辱
有的理解为:最为纯洁的,会被辱没的。
有的理解为:大白如黑
不管哪个,意思是一样的,上德最接近于道,没有纯洁与侮辱、白与黑的概念。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廣德如不足
广德,不为德,是以有德,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真正的广德,他是不足的,大成若缺。
建德如输
立德,在于输出、舍弃、去除恶习,而不是努力得到或索取。
建德,无为却无以为。
质真如渝
真正的”德“,就如同染污、假的一般,因为真正的”德“不显露自身的样子,处于混沌一般,难分真假。
有德之人,质地纯朴,但外表好象没染好的粗布,斑驳陆离。
大方无隅
方之大,是没有角落和尽头的。
德之大,无边无际。
用来比喻立德,不要设限。
这段重点说了两个词,一是上德,一是立德;
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德性,最接近于道,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
立德,无为而无以为,德的本质是不外显的,有德之人,不会显露他的有德,德之大,无边无际。
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
大器免成
器之大,自然而成,免去有为而成。
道,如器,自然而然,无为而为。
大音希声
希:指的是空虚寂静之意。
音之大,似空虚寂静一般,没有声音。
道,如音,无所声。
天象无形
天:形而上的天,宇宙万空,很大。
天象:也可以说是大象,指像天那么大的形状。
象之大,像天空宇宙万象,很大,但却不显露其形状。
道,其象无象,没有形状。
这句还是在试图描述道,以器、音和象举例,讲的是道的无相对性,无边无际,无声无色,无形无状。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道隱无名
道的存在好似不存在,隐藏了起来,道,无法描述,也不容易为人所知。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唯有道,生育万物,滋养万物。
道生之,德蓄之。
道无名,无象,无状,但道始终与万物共存,虽不显现,但从生到成,道与万物永无分离。
本章总结:
本章先从几种道的类型举例,告诉人们不同人对道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堇而行之,与道合一;有的人半信半疑;也有的人闻道,大笑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道呢?
老子进一步告诉我们认道的几个步骤,明道、进道和夷道,并以德为例,进一步说明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如浴,无为之德,天地之德,虚空而不外显,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故能滋养万物。
立德,要立无为这之德,无为而无以为。
道无形无状,无边无际,自然而成,道生万物,并养育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