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笔记《论语》篇
学而第一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篇,是记述孔子治学和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话语。钱穆先生有言:“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务本之义,乃学者之先务,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时常温习功课,对于巩固自己的知识,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一、温习,二、实践;两种解释。为政第二篇中也记述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中,举一反三,更是自学好方法。但成温习为温,而非习,可知第一篇的习,应该为实践之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孟周游列国,皆不得任用。至汉代武帝时期方有董仲舒复兴儒学,孔子至董仲舒约五百年,这朋可算够“远”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后面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正是谦谦君子的风度吗?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这其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才是真正的君子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