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零一四年七月,大河网发布一篇名为《河南一山村大旱缺水,村民跑几公里外山沟寻水吃》的文章。文中提到的山村,就是河底镇郭头村,文中说的山沟,就是郭头村北的莲花寺沟。文中只是说长时间干旱少雨,村民没有生活用水,到莲花寺沟挑水吃的真实情况,对于沟里的莲花寺,没有详细的说明,但我从此文中,得知郭头村有莲花寺,至于说莲花寺的规模有多大,却是一无所知。
今年春夏之交的时候,去茶坊村看月山寺,听月山寺负责人侯大姐说:“郭头村有莲花寺,也是近些年前才建的三间大佛殿。”从这话里,更加证实了郭头村有莲花寺的事实。但一直未能腾开工夫去郭头村一看究竟。
八月份的时候,我去牛头村看了关帝庙后,并有缘认识了刘百龙老人,从他处得到了详细的关帝庙传说资料,经过我的亲身见闻和编辑整理,把文章发在了李新光老师主办的洛宁城事平台上。文章发出后,有郭头村李老师在文后留言:郭头村莲花寺也有资料和传说,并留下了联系方式。这给我以后有空去郭头村看莲花寺,有了一个得力的向导。
九月十一日,天气晴朗,早上去地务弄农活,回家吃过早饭后,就骑上车去杨坡某营业厅办理换套餐的事情。上个月我在外地,孩子在家为了这事儿,没少骑车去了杨坡,去了几趟都没看到营业厅没人上班。好不容易看到有人上班了,又因为没有我的身份证,我在微信上给他发了照片,还是未能办成,说必须让我本人亲自拿身份证到现场办理才可以。到杨坡后,已是上午十点多钟,又是星期一,正是上班的时候。街上各商家的店铺门前,都是人来人往,买家和卖家之间的讨价还价,熟人相见的寒暄聊天,大街上车来车往,热闹的很!而营业厅却还是大门上锁,看门边留有手机号码,打过去却是处于关机状态。如此的服务质量,让消费者说什么好!除了每月提示:您的余额不足,欠费停机将影响您的通信畅通,为了保障您的正常通信,请及时充值缴费的信息,这充值后的服务就是这样吗?当初在村里办卡的时候,营业厅老板可是答应的挺慷快的呀!如今却是这样的服务质量,不能不让人心寒。每次打服务台电话,营业厅人员上门维修时,总是丧着个脸,给人没有好脸色看,好像欠了他钱一样的不耐烦。
看到这情况,一时不知该做什么好了,忽然就想起郭头村的莲花寺,就用手机打了文后留下的联系号码。当李老师接了电话,听我说要去郭头村看莲花寺时,李老师在电话那头就猜到是我,并热情欢迎我到郭头村看莲花寺,又说了详细的地址,他家郭头村小学不远。挂罢电话,就驱车前往,第一次去郭头村,也不知道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郭头村面对连昌河,背靠山坡,南和牛头村为邻,北与陕州区方里村搭界,杨坡到龙脖水库的水泥公路邻村而过,路两边的杨树遮天蔽日,骑车前行,迎风扑面,甚是凉爽。

到了郭头村的标志牌处,左拐二百米左右进村,直行到一个三岔路口处,是一条南北水泥路。路西就是郭头村小学,看校园内已建成文化广场,想必村里的学生也不会太多。现在农村的学校都是这种情况,父母在外地打工,要嘛把孩子带到打工地上学,要嘛就是在原籍住校,星期天回家。少数学生在家跟着单亲母亲,或者是跟着爷爷奶奶在村里上学,孩子在家学习成绩怎样,在外的父母也很少知道,由于缺联系,少管教,成了留守儿童,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淡泊了许多。这也许就是当今社会的悲哀,为了生活在外打拼,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养。

路东则是郭头村村委大院,院子里打了水泥地坪,开阔平整。村委会两层楼的迎面外墙,更是粉刷的洁白如雪,楼顶上有“郭头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走廊外檐墙上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粉白墙壁的衬托下,鲜红的大字和党徽,格外的引人注目。顺着村委会两层楼南边的通道,进入后院。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呈现在眼前,“郭头影剧院”几个大字高高的刻在建筑物的最上面,在舞台左右的迎面墙上,写着“喜怒弥间上下古今五千年;方尺之台纵横江山八万里!”写的真是大气磅礴。但满院的荒草和漏天的屋顶掩盖不住满目的荒凉,如昨日之黄花,风光不再!农村的一些古建筑,在岁月的流逝,人为的破坏,风雨的侵蚀下,坍塌不堪,村集体无钱无项目维修,村民也只能望而兴叹!

想着还要和李老师去莲花寺看,就走出村委会的院子,打电话和李老师联系。刚骑上车,就看到一位老人骑辆老年助力三轮车,朝这边开来,看到我,就摆手叫我,让我过去,想必这就是李老师了。有人接应,自然是好事,省的麻烦问一些不知道的人。就骑车过去,在一处院落处停下车,李老师拉着我的手,热情的邀我到他家里坐坐,算是认认门。到了院里,看上房和东厦房,都是以前的建筑,前檐蓝砖石头垒砌,两山墙和后墙间有土坯。只有西厦房是混凝土砖石结构,为了防水,地基也相对比东厦房高一些,建的时间看来是比较晚。李老师看我在看房子,对我说:“这都是以前的建筑,有点儿落后了!”我接着说:“土房好呀,只要地基高,排水畅,冬暖夏凉呀!”李老师看我如此说,笑着回答说:“是啊!是啊!夏天住这房里,不用空调风扇,也凉快的很呢!”当我问起郭头村的人员情况时,李老师说:“郭头村有二百多户人家,千余口人,多数姓李。”
随后跟着李老师进入上房屋,在沙发上坐下。李老师拿来一份郭头村村志的资料让我看,并说这是他写的,看着几页写满字的资料,不由得让我对李老师有了一份敬佩之情。李老师翻到郭头村古迹的一页,我也就对莲花寺的大概情况有了一丝了解。
莲花寺建于隋末唐初,鼎盛时期,有佛殿三间,廊房六间,水流堂三间,关帝庙三间,厨房两间,门楼三间,共二十余间房屋,僧人五名,神像十二尊。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建村小学被拆毁。庙里的古碑,也被拉进村里,做了水磨子的底座。
莲花寺在唐朝时曾为皇家寺院。从宜阳县三乡五花寺到陕州区元上村安国寺,长四十五里,又称四十五里皇城。这道川古名为刀环川,因川内有连昌河,又称昌涧。在这刀环川里,牛渠村有千佛寺、刀环村有虎头寺、刀环村连昌河对面东坡上有月山寺,郭头村有莲花寺、陕州区元上村有安国寺、元上村东北塬上,有熊耳山空相寺,这些寺院当年香火鼎盛,游人众多,如今一部分寺院在风雨中坍塌或被人为拆毁。周边村里的老年人流传有俗语说:月山寺为金銮殿、安国寺为后宫院、而莲花寺则为后花园。
看到李老师整理的这资料,不由得让我想早一点到莲花寺现场去看看,领略一下皇家后花院之风景。看罢资料,和李老师一起走出院子,李老师在得知我来之后,就提前拿到了莲花寺大殿的钥匙。出了院门,李老师又打电话给莲花寺庙主,说今上午有人到莲花寺去游览,让他有空到莲花寺一趟。想想我一个年轻后生,来莲花寺一趟,竟然惊动两位老人一晌午不得歇息,真是诚惶诚恐,心有不安,感激的不知说啥才好。李老师挂罢电话,开着他的老年三轮代步车,在前面带路,我紧随其后,顺着村里的水泥路,往村北莲花寺沟奔去。

村北尽头处,水泥路尽,往莲花寺沟去的路,就成了沙土路,再往里走,路也越来越窄,路已不再是路,而是顺着以前的河道往里行走,如今河道已没有了水,坑洼不平。李老师全然不顾一路的颠簸,车速不减,在一拐弯处,由于河道高低不平,三轮车后边的右轮竟然飞离了地面。这让在后面骑车的我,不由得为他捏了一把汗,连忙高声说:“慢点开、慢点开!”等车轮落了地面,我才松了一口气,真是有惊无险!也许是车开的快,噪音也大,或许是李老师的年岁已高,有点儿耳背,竟然没有听到,也没做出任何反应,依然快速前行。在这路况上的这开车速度,让我这后生,都有点儿自愧不如。

莲花寺沟两边的山坡,也由刚刚开始的土沟土坡,变的高大起来,慢慢的也就变成了沙石坡。顺着河道的两边,有空闲的地里,都栽上了杨树,也许是近一个月没有下雨,或者是天旱的缘故,又或者是进入了白露时节,杨树下都落了一层黄叶。太阳光炙热地照在这山沟里,丝毫不因长时间的干旱无雨,而减少一份对大地的热爱。在河道一稍微平坦处,李老师在前面停住了车,我想大概快到地方了吧,也就停住了车,抬起头来,不知何时,两边光秃秃的山坡上,竟然长满了苍翠的柏树林。

看我停住了车,李老师对我说:“离莲花寺没多远了,前面的路不好骑车,咱就走路去吧。”走路就走路,烧香拜佛需要诚心,心诚则灵嘛!如今的一些寺庙,为了游客游览方便,把水泥路一直修到寺庙门口,如果不是寺庙的门槛高,恐怕会有一些人把车一直开到佛堂跟前,如此行径,那还有心诚之说。看电视电影,藏民为了去布达拉宫,真是一步一叩首,三步一跪拜,一直拜到寺庙里,有人如此,无人照样跪拜。俗话说:头顶三尺有神明,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也许真的有神灵在看着呢。要不怎么会有一心向善,必有福报的因果。舍得舍得,有舍必然有得!

莲花寺大殿门口的平台面积不大,却栽着几行杨树,都有碗口般粗了,由于天旱,树上的叶子都落的稀稀拉拉。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六日为莲花寺庙会,玩杂耍的娱乐队来此表演,由于栽有杨树,没有可以尽兴表演的地方可用。看此平台面积不大,以前的二十余间房舍怎能够用?我说出了心里的疑问,李老师说:“以前这里面积很大,由于没有保护措施,长年累月的雨水冲刷,崖边泥土的塌碎,现在也就剩下这么大面积了!”

扭过头来,看莲花寺对面的四座山头皆是柏树森森,绿意盎然。李老师说:“对面的这四座山,因长满了柏树,附近人都称之为柏山,再加上后面这三座山,皆有柏树生长,七座山头都朝向寺庙的位置,如同莲花瓣一样,这寺也就被称为莲花寺。”看到我举着手机要拍对面柏山的照片,李老师说:“拍对面柏山的照片,由于沟里的杨树阻挡视线,必须爬到莲花寺背后的半山坡上才能拍好。”李老师就在前面带路,向小路上走去。这时候,迎面从小路上走过来一个比李老师年轻,身材瘦小的老人,李老师上前去打招呼,并对老人说:“这就是我打电话给你说今天来看寺庙的人。”又扭头对我说:“这就是庙主胡连勤,今年六十四岁了。”我忙迎上前去问老人好,来此游览,多有打扰了!庙主说:“没事儿,没事儿,都是农民,又都是热心这事,想看啥,想知道啥,外面热,咱一会儿到大殿里面说。”李老师对庙主说:“他想要拍对面的柏山照片,我也七十五岁了,你比我年轻,让我在下面歇一会儿,你就带他上去吧!”庙主就代替李老师在前面带路,爬上上山的小路,在半坡上一根电杆处,庙主说:“就在这里吧,以前县里宗教局来人,也都是在这里拍的照片。宗教局的人还说,月山寺、安国寺、莲花寺,这三所寺院属莲花寺周边景色最好,尤其是这对面的四座柏山,堪称一绝!”看对面的柏山,绿油油的,顺着山势连绵起伏,郁郁葱葱,成排成行,高低错落有致,如同士兵排列布阵,披着绿色的军装,整齐有序,昂头挺立,随时接受着游览者的检阅。



拍了照片,一起回到大殿里坐下,李老师和庙主这才说起重建莲花寺的缘由:话说莲花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毁建村里学校后,香生们便无处上香敬奉佛祖。牛头村西有一后花沟村,属于陕州区地界,村内有一个叫马孟举的人,也许是为了敬奉佛祖方便,就在他村的地界上新建一座莲花寺,自此后,庙主胡连勤的家人就身患疾病。二零零五年,从宜阳县高村来了两位信佛之人,就让胡连勤建莲花寺。胡连勤说:“我建不起,况且家里人还有病在身,也没有那个能力建莲花寺。”那两个人就对他说:“你把莲花寺建好后,功德自然就圆满了,到时候你家里人的病自然就会好,没有力量不怕,有心即可,建不起寺庙,打一口窑洞也是可以的。”胡连勤听了这话,就组织了几个香生,抽空在莲花寺旧址处打了那口窑洞,窑洞打好后,香生们有了敬奉之所,胡连勤家人的病也就慢慢好了,这就增加了胡连勤信佛的信心。有空到处募化筹集资金,当听说要重建莲花寺的消息,四方香生及社会各界人士,都慷慨解囊,踊跃捐款相助,最终筹的资金三万四千余元,在二零零七年建起了关帝庙一间,二零一一年建起大佛殿三间,二零一二年又塑像六尊,并于二零一三年农历二月二十六开光庆典,使莲花寺金碧辉煌,焕然一新,并树石碑一通,用于勒石记事,以昭千秋。


谈说之间,已到了吃晌午饭的时间,我就起身说得回家了,就和李老师一起辞别了庙主,原路返回郭头村。并看了以前水磨子所在的位置,莲花寺的古碑就在这地底下丈余深的地方,虽说是古迹碑刻,知道在这地下,老人们因为没有钱,也没有能力把它们挖出来。埋着就埋着吧,也许埋在地下,就是最好的保护,也许挖出来了,说不定就会有人见财起意,还会丢失呢!如同我村的二郎庙碑,到现在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看罢古碑所埋的位置,就和李老师告别,李老师紧拉着我的手不肯松开,一再让吃了饭再走,但想着来时到杨坡所要办的事情。李老师的孩子们也都在外上班,只有他老两口在家,老伴又有病在身,还需他自己做饭,我怎么还好意思再打扰他。还是辞别了李老师,骑车赶往杨坡,营业厅的店门依然紧锁。来不空回,只好走进隔壁超市买了点蔬菜,算是没来杨坡一趟。

张红歌,微信名家和万事兴,QQ昵称崤山洛水,洛宁县河底人,70后,农民工,在外上班之余,爱好读书,听歌,喜欢文学,中医,农业方面书藉。偶尔会在网上写点儿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