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太盛防肠断
(洛阳四绝)

鲁迅先生在小说《风波》一文中,塑造了一个厚昨薄今,牢骚满腹,颠倒含糊的九斤老太形象。
文中写到: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我活了七十九岁了,不想再活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无独有偶,常听到当今有人说,以前社会风气没有这么坏,官吏也没有这么腐败,食品是可以放心吃的,房子是用来住的……等等,不一而足,品短论长。大意是:今不如过去,现在什么都不如过去。
虽然是现代人,但语气和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如出一辙。

必须肯定,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在战争的废墟上,让我们这个积贫积弱的泱泱大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正气蔚然成风。
但不可否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显现。所以才有了改革开放,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

我们这个社会一以贯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过去有过去的长处,现在也不是泛善可陈,不能割裂开来看问题。物质匮乏的过去和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关心的问题重点不一样,看问题的结论也就有差异。
国家大事,肉食者谋之,不敢妄议。民以食为天,说说吃的。
我上高中那会,每周一次回家背馍,所谓的馍,基本都是玉米面加丁点白面,有时是纯玉米面馍,青黄不接时背过纯红薯面馍,最差的时候背过蒸红薯。

学校里两顿面糊糊,一顿咸糊涂。一年四季如此重复。菜是绝对没有吃的,连咸菜也没有。
一周六天课程,背十八个馍馍,一顿一个,决不能多吃,否则下顿饿肚子。
冬天,馍馍冻的和石头一样硬,砸到课桌上能弹起老高;夏天,馍馍长出绿毛,扯出粘條,周二以后基本已经变质坏掉。即使如此,一样要吃,因为饥饿比疾病更难傲,填饱肚子比什么都重要。
那个时候没有敢想着吃好,只渴望能吃饱。但吃饱肚子也是一种奢侈,饥饿让大多数人严重营养不良……

这是我们那个时候真实的生活写照。
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甚至认为是杜撰。这是历史的真实,那个时候我们国穷,家穷,人人穷。那年我十七岁。
俗话说:饥不择食,贫不择妻。在那饥馑难捱的岁月,有谁还顾得上食物的质量。
而今,我们有时一顿饭的耗费,抵的过那时一个中等之家几个月的口粮。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饥饿早已成为故事。

我们今天的食品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是那个年代不能同日而语的。用眼花缭乱,品相众多,山珍海味,锦衣玉食来描写我们当今的饮食生活,是绝不为过的。但总有人把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漂白粉、转基因等等这些个案挂在嘴上,放眼天地间,好像已经没有可食之物。
试问你自己的餐桌上有过多上这样的食品?况且食物总是以分子的形式被人吸收利用,从不会以基因的形式进入人体。我们人类吃猪肉该有几千年了吧,猪的基因改变了人类的基因了吗?没有!当然,转基因的问题需要更有力的科学依据,我们不能信口开河。

不可否认,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但瑕不掩瑜,她正在改变,正在向好,正在日臻完美。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我们艰苦奋斗,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律、守法、以身作则。而不是做旁观者,甚而辛灾乐祸,指手画脚,认为不足和错误都是别人的责任。
看待一切事物,都不可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计其余。那从来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向往美好,是人之天性,但不能厚古薄今,甚至不惜以讹传讹,蛊惑视听,替别有用心的人传谣惑众。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从来都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党派的,她是我们每一个国民的。国家的健康发展,所有国民有共同的责任,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不能苛求每个人都为国家做出同等的贡献,但起码能以公平的心态看待当今社会,绝对不能肆意摸黑,传递负能量。
如果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乐园!
“风物长宜放眼量,牢骚太盛防肠断”。
让我们传递正能量,拒绝负能量。看到励志的好文,转发分享,看到颓废的歪理邪说,一键删除。

漠视负能量,
传递正能量。
有益身心事,
家国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