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之苦的中国人民,怎么可能抛弃马克思主义,重新“将儒教立为国教”呢? 中国人民不曾忘记,在近代中国,只要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就会有封建主义文化出来帮衬。它们总要结成神圣同盟,反对中华民族的生气勃勃的新文化,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下中国又回头尊崇孔圣人的“礼”。反动公知的复辟梦想,实则是坑民害国啊! “礼”,无非就是讲秩序,人民并不排斥秩序;只是关心劳动阶级在这秩序中所处的位置,如果把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固化在“尊”的位置上,是人民不能容忍的。
儒家“礼”的实质,就是建立在封建等级制的基础上。这个连后来的资本主义都不大看好,都不大公开提的东西,还妄图在现代复辟,是不是翻错了黄历?
中华文明古国,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子路跟随孔子周游,有一天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位用拐杖扛着除草农具的老人。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很反感,斥责道:“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
这位老人的眼光多么锐利,他是不屑孔子的。本来嘛,文字也不是孔子发明的;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他哪样都不会使用。除了溜须拍马、就是和南子闹个“绯闻”了。
他有3000多名学生,成材率也不算高,约72位吧。太可惜,都教育成了72只毫无建树的学舌鹦鹉,整天只会摇头晃脑“子曰诗云”;在办事能力上,除了阿谀谄媚,就是三跪九叩了。
孔子时期,诞生了中华乃至世界级别的一大群思想家一一老子、墨子、韩非子、管仲、晏婴等等,哪一位的才干有所逊色呢?尤其有位鬼谷子,这前辈了得: 他的徒弟可个个都是威振四方的盖世英豪啊,把那“营营苟苟”、“克己复礼”、“黄金屋”、“金香玉”的春秋大梦,击个粉碎。

孔子之后,经过漫长历史文化演变,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社会新思想和新主义的传播除去思想上的瓶颈,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大大得益于此次运动的了。
鲁迅先生斩钉截铁地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1936年鲁迅逝世,郭沫若撰写挽联道: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郭沫若撰此联是为了寄托对鲁迅的哀思。上联嵌孔子之名,正切此意,下联嵌鲁迅之名,与上联词语重复、交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空前启后的伟大影响;不是孔子,却胜过孔子。
伟大领袖毛主席如何对待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呢? 他曾提出了明确主张:总结,整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他有一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古老的国学被甜赋予了全新的灵魂,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提供方针政策的指导,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贡献力量,更奇妙的是,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水乳交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呈现出大中华气派,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读懂毛泽东,国学方能用。集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书法家、诗人、忠诚的共产主义领导者于一身的毛泽东,博览古籍,精通经、史、子、集,更是一位空前绝后的、无与伦比的“国学大师”。
他对国学的评说、批注和古为今用,是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整理和挖掘这笔精神宝藏,对今日的“国学热”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对于国学的全面复兴和走向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尹玉峰,沈阳市生人,现居北京。北京开放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广西柳师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