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诗
文/王大训
诗词创作与其他文学创作一样,都是作家人格和素养的投射,有怎样的素养即有怎样的创作。而创作过程,是在灵感的激发和情感牵动下的,整体性连贯性的心智和行为过程,任何有违于此者,都将使创作过程有所伤损,技术派所以难于写出好作品,原由在于此。
行文贵气,重势,尚风骨,求辞色。气韵、意境、风采、思想性这些最可贵的东西,都为作家的天赋、才华、素养和功力所浇灌,为创作过程整体性的心智过程所决定,而这些,都是技术力所不及。技术派是屠宰师,是切割,是分析,是支离;整篇作品是由热血所浇灌,由筋骨血脉所连通的生命体,而技术切割,往往将其变成一堆没有温热、支离破碎的烂肉。或许正是因为此,语法派永远成不了文学大家,平仄派也难于写出好诗。
创作过程凭感觉,其基础是长期积累积淀的素养和功夫,感觉合理的,也是合于技术的,感觉得体的,也是合乎语法的。感觉高于技术,直觉高于分析。作家行文时,不是靠工具书之主语谓语、定语状语、述语补语导引,不是靠丈量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虚词来堆砌文字;书法家创作时,也非每写一笔对照间架、锋势,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等规则。作诗亦然,创作时必须远离技术,回避技术的掣肘,技术的意义,仅在于事后修改和分析。
任何技术都须合用,合则用。平仄以求顺,节律以求谐,音韵以求悦,对仗以求合,简约以求节。如果一味地泥于技术、迷信技术,难免会成为削足适履和那位效颦的东施。现在有一些平仄、格律、韵脚的软件和词书,参考可以,盲目遵循不必。有人每写几字,则用软件工具比对一番,合则续,不合则改,这不是在写诗,这是在作践自己。在我看来,这类工具功过参半,常常误人子弟,使许多诗词爱好者望而却步,挡在大门之外了。这些软件的设计者,有几人会作诗,有几人作过几首好诗呢?自己尚在门外,又如何引人登堂呢?
许多教创作的教授,自己不会创作,许多讲平仄格律者,自己不会作诗,原因在于,他们是分析派,不是创作家。
由此想到一种现象,许多楹联家联作得很美很工,却作不出好诗。究其原因在于,联行文短,重工偶,重局部,不像诗词行文长,更须关注整体性,更需要气脉和情感的持续性。或者可以说,联是百米、六十米短跑,诗词更像是四百米、一千五百米、三千五千米中跑。楹联者,先学诗,诗词者,后楹联。这是本人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