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寨并非村寨,乃偃师市第一高峰,海拔1302.3米,因主峰峭拔,状似香炉而得名,位于偃师市区东南30公里处。因其是偃师最高峰,又听说山势险峻,森林茂密,无路可攀。带着喜爱登山的嗜好,怀着久久向往的神秘,我相约好友数人,决定对香炉寨探秘。借此倚天香炉,亲手插上一炷香,为偃师人民深深祝福。
进入佛光峪,抬头东南望,但见香炉寨直插云端,面东启唇,情吻中岳。若即若离,异常神秘。难怪当地人又称其为“歪嘴山”。
从柏峪村苏家门下车,沿着潺潺的小溪开始上山,西南望香炉寨宛若一尊大佛擎天,面东北打坐,十分虔诚。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其实十八弯很陡,根本无路,只是掩映在浓密灌木丛中的自然流水沟,弯弯曲曲有十八道,道路崎岖,甚是难走。在十八弯的北侧,有一条数百米长的石墙,所谓石墙只是当地老百姓的叫法,并非用石头垒起。依我看倒象飞来的一条赤龙俯卧在山脊上,头向香炉寨朝拜大佛,尾伸小溪戏水,用这样的描述更为贴切。因从小溪向上,间隔数米天降一块赤色的巨石,排列有序,显露在丛林端,飘逸在树尖,连接起来就象赤龙的脊椎骨,十分神似。这令我想起,其他名山有一块飞来石即为神气,可香炉寨的飞来石龙又有谁能与之想媲美。
穿行在密林中,边走边看,不知不觉中,攀过十八弯。但见林海茫茫,斑斓多姿,栌叶如丹,栎叶青青,浓淡交错。鸟语花香,令人目不暇拾。游兴正浓时,结合实情实景,不禁赋诗一首“耳闻鸟蝉鸣,目睹林草青,风起满山白,云涌一天景。”置身其中,天然氧吧尽情享用,空气清新,沁人心脾。越往上走,越是艰难,忽而走在悬崖边,往下看深不可测,山风呼呼,白云缭绕,飘飘欲仙;时而走在密林中,脚下的腐殖质,深有尺许,踩上去丝丝作响。采天然蘑菇,摘植物鹿茸,戏蝴蝶,捉放蝉,兴趣盎然。真可谓一步一美景,一步一重天。
经过3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攀上了香炉寨东边的一个次高峰,但见主峰形似一个偌大的香炉,摆在空中,四周绝壁,不可达顶。也难怪,这尊香炉乃苍天摆放的圣洁之物,为造物主世代祭祀祈福所用,常人焉可攀登也?注目审视香炉寨,南有金犬啸天,东有大佛仰卧,恐龙直立,神龟爬行,菩萨画岳《中岳嵩山》;北有大佛面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北面一尊大佛,紧贴峭壁俯瞰偃师大地,五官清晰可见,惟妙惟肖。
回过神来,向东望去,香炉寨与中岳少室山遥相呼应,巍峨高耸。大草鸭山隈有张良洞,敬德窑等古迹传说。香炉寨的西边是磨石山,龟山。接着是“五佛山”,由五个大小,形状,高低相同的山峰组成,犹如五佛端坐而得名。它虽然并不高大,可是独特的鲜明形象,赋予了它特有的魅力,在这一带有相当的影响。旁边有个“白老师洞”,深不可测,还有一个很大的洞龛,号称“九间潭”,洞龛内有一泓清澈晶莹的碧水,山下有“吕洞宾洞”。相传,当年吕洞宾在此修炼,洞深莫测,据说与山南的“牡丹洞”相通,也就是吕洞宾戏牡丹的地方。再往西就是“马鞍山”,“杨苗洞”,“黄龙洞”,“怀周寨”等山峰。嵩山余脉的万安山区自香炉寨以西绵延40余公里至龙门山,峰峦叠嶂,苍苍茫茫。香炉寨的南边是登封市境内的村庄,道路,梯田。它的北边是“笔架山”和“鸡鸣山”。
整个香炉寨景区,山峰苍翠峭拔,山岩怪石嶙峋,森林茂密,几乎没有岩石裸露,山体主要有石灰岩,板页岩,组成。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为天然次生林,以栎属植物为主,间有松柏及杂灌,有些地方如今尚是处女地,或称之为原始森林,也不为过,林中还有珍禽异兽。这里,四季各异,春天山花烂漫,夏天姹紫嫣红,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自然景观百媚千态,十分诱人。
下得山来,喝几口山泉,洗一把泉水,顿生凉意,立发快感。坐在户家吃上一顿农家饭,那笨鸡蛋,山野菜,玉米糁汤,红薯叶菜馍,吃起来津津有味,喝起来香甜可口。这香炉寨,生态环境之美,释道文化之奥,旅游资源之丰,真是锁在深闺人未知。我今愿借这朝天一柱香祈福,让这香炉寨美名传扬神州,让天下人都能分享这份神游的快乐。
常景周:偃师市作协顾问,偃师诗词学会副会长,高级畜牧兽医师。爱好诗歌、散文创作,诗集文集将有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