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平实的语言,朴素的情感,细读此文,感人肺腑,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果园里的二奶奶是在她七十三岁那年的冬天去世的,也许正是应验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俗语,平日里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二奶奶,却在那个初冬的夜晚里,安静地躺在了自己果园屋子的那盘土炕上,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
出殡的那天,阴云密布的天空中,慢悠悠地飘洒起密密麻麻的细碎雪花;那纷扬的雪花缀白了果树上的一根根光秃秃的寒枝,落满了果园内外那片黑黝黝的土地,仿佛是老天爷也在为其悲泣,给天地间披一件素衣,伴她一路驾鹤西去。
二奶奶的娘家是南边汶河岸边上的一个小乡村,离俺的村庄足足有二十多里地,她年轻的时候,因为人长得十分标致漂亮,村里人都习惯地叫她为“南乡俊媳妇”。说起二奶奶和二爷爷的的爱情故事,就像过去那部老电影《柳堡的故事》里所描述的情节一样,特别的精彩,致使至今乡人们空闲聚堆聊天时,还常常提起并大加夸赞一番。
二奶奶的为人处事特别的爽朗和善良。她从小就命苦,六岁那年没了父母,多亏了自家一位好心的叔父收留了她,曾经拖着棍子要过饭,也差一点做了财主家的童养媳,194年清明节前,家乡的村子里来了解放军,那年她刚好十六岁。十六岁的孩子,放现在还是背着书包上学堂的时候,而那时的二奶奶却俨然是一个深明事理的“小大人”,她怀揣着对万恶旧社会的厌恶与痛恨,以及对新社会的期盼和向往,积极主动地和村贫协会的大人们一道,走大街串小巷,出西门进东家,苦口婆心地说服动员那些穷苦人家的女人们大胆地走出家门,带头参加识字班学文化,剪发放足,拥军支前,支持村里的土改,批斗地主恶霸,使村里的各项工作得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为此她们村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模范村”。
解放后的第三年,她被上级人民政府评为了县里的“劳动模范”,身披着大红花去县城参加了表彰大会。就在这次大会上,她结识了当时在村里担任民兵连长的二爷爷。相同的志向,共同的语言,使这对年轻的革命男女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定下了终身。
那时节,乡村里办喜事,仍然时兴用花轿迎娶新娘。当她得知二爷爷的家里穷,没钱雇花轿时,二话没说,只是浑身上下打扮个干净利索,胳肢窝里挎着个红包袱,头上戴上朵小红花,于结婚的当日,徒步走过那二十多里地,独自一人迈步走进了二爷爷的家门。没用大红花轿的往来迎娶,没有欢喜畅快的迎亲乐曲,有的只是二人间的那份真挚的情爱,还有乡亲们送来的一句句朴实无华的祝福。
婚后的二人,互敬互爱,共同进步,成为村里人人羡慕的恩爱夫妻。就在那年的秋天,抗美援朝的战争打响,上级政府号召村里的适龄青年踊跃参军,保家卫国,作为村民兵连长的二爷爷带头报上了名。临行前,二奶奶拉着二爷爷的手,千叮咛万嘱咐,眼含热泪,依依不舍地送别了自己的丈夫。二爷爷这一去就在部队上待了五年多。家里的二奶奶吃苦受累,起早贪黑地忙活着,无论是上坡种地,还是照顾老人,事事都赢得了乡亲们地佩服和称赞。
提起二奶奶年轻时候的为人故事,乡亲们最爱津津乐道的便是她那好打抱不平的侠义风姿。平常日子里,村子中发生的一些不平之事,只要让她知道或是让她撞见,她都会仗义直言,鼎力相助。
1958年的秋天,一场持续半月之多的连绵秋雨,致使那满坡即将成熟收获的高粱,被活生生地烂在了地里,全村人翘首期盼的明年的口粮,在人们的绝望与痛惜中成为了泡影。第二年的春天,家家户户灶断炊烟,口无食粮,人们只好依靠着那剩余不多的干菜团子,采树叶子熬汤艰难度日。好歹挨到立夏过后,生产队里为帮助社员度过灾荒而种下的一片片“囤鼓炉子”南瓜,已经开花结果了。村子里一位年轻的媳妇实在饿的有些不行,跑到南瓜地里偷偷摘下一个嫩瓜,刚想张口去吃,不料被巡坡看田的村治保主任逮了个正着,那家伙心怀邪念,不仅对偷瓜的女人拳打脚踢,而且还在女人的身上摸来摸去,耍起了流氓。
此事恰巧被路过的二奶奶看见,心中顿时火冒三丈,就见她快步走向前去,搭手薅住那男人的衣领,劈脸就是两个耳光,直打得那人呲牙咧嘴,眼冒火星,灰溜溜地抱头鼠蹿而去。
从此以后,二奶奶便成了村里老实本分人家的“保护神”,更是人们心目中“公平正义”的代言人。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的家乡。村子里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土地被承包到户,乡亲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二奶奶一家也和大家伙一道,起早贪黑,摽着膀子拼命干,村里人的庄户日子,就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除了侍弄好自家的责任田外,二奶奶家还承包了村里的五亩苹果园。正当她家的日子风起水涌、日渐富裕起来的时候,一个噩耗却打破了她家里的那份祥和与欢乐,二爷爷查出晚期癌症。
面对着如此巨大的打击,二奶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咬紧牙关,坚强地把家庭的重任担在了自己的肩上。为了让二爷爷舒心地走完自己的最后一段人生时光,二奶奶托人买来了一杆气枪(那时候国家还没实行枪支管制),每天她都会抽空陪二爷爷去河滩树林里打鸟散心,直到二爷爷去世前的那一霎,她还满脸微笑地站在他的面前。
可当她看到二爷爷慢慢闭上眼睛之后,却禁不住一下子瘫坐在他的身旁,满眼里的泪水便“哗哗哗”地流淌。
丈夫走了,可家中的日子还照常去过。当时她的三个大女儿早已出嫁,家里还有两个上高中的儿子。为了给丈夫治病,家中的积蓄早已花光,那些值钱的物件也变卖干净了,只剩下了那五亩果园和家中的这幢宅院。虽说自家遇难时,乡亲们也纷纷前来你三十、他五十地帮了不少钱,但毕竟是杯水车薪。为了让两个儿子继续好好地上学读书,二奶奶思忖再三,毅然决定卖掉家中的宅院,而她自己却把家搬进了果园里那两间低矮的看园屋子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晃几年的光景过去了,留存在二奶奶心中的那份殷殷期盼,终于换来了儿子们的丰硕回报。他们先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工作,又各自建立起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二奶奶老了,昔日里的那满头黑发已经变白。每当儿子们回来想把她接进城里去住时,她都会断然拒绝,因为她舍不得离开那片陪伴自己度过最为艰难时光的果园。在这片果园里,冬天的晚上,她用落下的树叶,烧热那盘给她温暖、伴她度过漫长黑夜的土炕;春天的午间,风儿摇曳着的树叶花丛间,掩映着她那辛勤劳作的身影;清风徐来的夏夜,她总会燃起那晒干的艾叶,让随风飘荡的艾香驱走蚊虫,让天空中的星星陪她守望着那满园的希望;秋天的夕阳里,挂满枝头的那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映红了她那爬满皱纹的一脸笑容。
果园里的二奶奶走了,可发生在她身上那些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永远会在后代子孙们的心中传扬。
作者简介:肖金光,男,1966年仲秋时节生人,昌乐县五图街道黄埠子村一农民,爱好文学和历史,劳作之余,常提笔书写文章。曾在省,市,县级报刊上发表作品多篇。写作信奉的理念:不图出名和挣钱,只为流存在心中的那份爱好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