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去年《小锅盖娶亲》,今年《小锅盖当官》啦?”“辉,人只要正派、有爱心、能吃苦、又勤恳,群众拥护就可以当选村官啦”。8月29日晚,吃完晚饭,柴窑村郭丰勤拉着孩子郭明辉的手望穿秋水、边走边聊,直奔党群服务中心电影放映场。


晚上6时许,在底张乡柴窑村百姓舞台前,驻村第一书记樊鹏琳、村干部吴献恩、王金卿等紧张忙碌着,摆凳子、接电线、挂银幕、调音箱。对于一名拥有12年工作经验的新农村数字电影公司放映员刘向峰来说,这一套程序就像家常便饭,早已成为习惯性动作。


如今柴窑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求学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也让不少人“宅”在家里不愿出门。如何把群众从家里聚到村头,从电视机、电脑和手机“小屏幕”转移到电影“大银幕”,通过观看红色传统文化,发表感言,凝心聚力,弘扬正气,推动脱贫攻坚,成为放映前的关键。上午,柴窑村通过村微信群、广播、张贴宣传单等进行广泛宣传。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公益电影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从我放什么你看什么,到你看什么我放什么,“菜单式”服务成功化解了这个矛盾。放映员手拿着一本本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台账和调查表,上面不仅记录了放映地点、时间和影片内容,还有上次放映《小锅盖娶亲》时村民的反馈意见,根据他们的要求,现代豫剧《第九个女婿》和农村喜剧片《小锅盖当官》在秋风送爽和群众的欢笑中如期放映。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79岁的杜芝旺老人欣喜若狂地说“老年人爱看戏曲,年轻人爱看喜剧,没想到今晚都得到满足了。”




放映员刘向峰洋洋得意说: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种流动放映服务模式很受欢迎,今年全乡已经组织放映292场次,农村公益电影观众达5万余人次,其中柴窑村已放映10场次,观众达1800多人次。(作者/樊鹏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