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水寺前荞麦山,巍巍鼎力山水清。炀帝陵寝于此处,翠柏常借日光红。
名胜古迹:圣水寺、炀帝陵、属豫西绿竹之乡,今洛宁县域内东宋镇锦阳川郭村村地境内,位置在渡阳河南岸处,圣水寺傍山依水,寺院的建筑规模宏伟,有正殿堂,左、右殿堂,廊庑相连,雕梁画栋,五脊六头,青砖铺地,金碧辉煌。善男信女,奉香拜佛,香火旺盛。老和尚讲经说法,劝善避恶,洗心去欲,顿悟成佛,宁静致远,气和致祥。
寺院前一溪之隔,矗然鼎立一座山丘,很像一颗荞麦仁,都叫做荞麦山,山上翠柏茂密,荆草丛丛,山花烂漫,鸟鹊常鸣。隋炀帝驾崩扬州,竟迁葬在圣水寺前的荞麦仁山上,所以人们都把荞麦山叫杨广墓(就是隋炀帝陵),因为荞麦山一年四季翠柏常青,当地人都顺口的称为柏山,荞麦山炀帝陵为圣水寺相邻作伴,是锦阳川上的古迹形胜。
隋炀帝(杨广)驾崩扬州,为何把他迁葬在此?有无依据?究竟“圣水寺”建造在何时?有无文证?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圣水寺在大宋里,魏太和中建,有明洪武年间重修碑记,又万历年间重修。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记载,圣水寺在马村保,魏太和二年建,明洪武年间重修。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一·地理沿革表》记载,民国二年改永宁为洛宁。
《县志》上说的,魏太和二年,应是在公元228年,这里的“魏”指说的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太和”是魏明帝(曹睿)的年号,公元227年为太和元年。“明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他在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朝,在位二十八年。“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1573年继位,在位47年。
“大宋里”锦阳川上有大宋村,小宋村。《幼学琼林》兄弟篇说宋代时的宋郊、宋祁均有才干。宋祁先中了状元,章宪太后说“弟不可先兄”于是赐宋郊也状元及第。当时人们都称说大宋、小宋。
《人生宝鉴》记载:宋仁宗天圣年间,从西域来了一个痴和尚,名叫经五,善通相术,从此经过,见到宋郊、宋祁兄弟二人说,宋祁将来可以考状元,宋郊可以排榜第三名,话别而去,经五和尚后来有从此经过,又见到了宋郊,对宋郊说你也成了状元相啦。因为你曾营救了几万个生命,你说有否?宋郊在深思的说,有天下大雨,院子里有一群蚂蚁,眼看要被淹没冲去。他就赶快去拿了个竹拍来,把蚂蚁都营救了出来。经五和尚听了以后说,原来如此,话别而去。当时宋郊、宋祁兄弟二人的聪明才智传闻到京城皆知,后来在开科选状元了,在放榜之前,章宪太后问这次状元是谁?主考大人回答说,是宋祁,章宪太后说,兄弟二人均聪明有才干,弟不可先于兄,这一次破例、赐宋郊也状元及第。锦阳川上的大宋村、小宋村则是一榜状元,宋郊、宋祁的故里。宋祁后来官至尚书,他的名言:“红杏枝头春意闹。”当时都称他为红杏尚书。
再说,圣水寺前炀帝陵的文证《河南新志》一九三九年版载,“隋炀帝在永宁县东北(今东宋镇辖区锦阳川上郭村地境内)。唐太宗迁葬于此。”自此圣水寺同炀帝陵,并称为名胜古迹,形胜之地,含蓄着诗情画意。对于锦阳川千年来的历史沿革,起着丝罗绸缪的关系。
锦阳川上马村村境内一古老的寺院名“福胜寺”,在明嘉靖二年的重修碑记上,竟书刻一首诗。《马陵景》诗句写到“满街杨柳渠流水,园中青竹似凤尾。九井峪内军兵至,孙子庞涓斗智术。五帝坟边尚书现,圣水寺前炀帝隨。锦阳川首马陵道,济心玄道万古垂。
《马陵景》描写在锦阳川上马村境内丘陵上,可以望见锦阳川上的自然生态绿色环境,怀古忆昔的真实写照。“清渠流水,茂林修竹,杨柳垂堤。”是正个锦阳川上的好风景,最为怡情的描写。
诗句“九井峪内军兵至,孙子庞涓斗智术。”在怀古忆昔的说,今天的锦阳川在“井田制”时期名叫“九井峪”啊。“井”字是田地的象形字。孟子曰:“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各种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可以各家做各家的事。”今天的锦阳川在“井田制”因为有着“九井”之田而得名,所以叫“九井峪”。到了战国时期,孙膑(也称孙子)齐国军事家,庞涓是魏国军事家,二人互相军争斗智,公元前341年,孙膑、庞涓在这“九井峪”首的“马陵”古道上进行了一次大战,结果使庞涓走上了灭亡,记载在历史,称曰“马陵之战”。《史记》记载:“魏与赵攻韩,韩求救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今开封魏国的首都)。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齐军已经越过了魏的都城向西而进了),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用减灶破敌之策。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兵,轻骑倍日兼程追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旁多阻碍,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埋伏。孙膑说:“暮见火举万箭俱发。”庞涓果然亱至斫木下。见白书,乃攒火观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箭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齐军乘胜尽破其魏军。在“九井峪”的“马陵”古道上留下“马陵”之战古战场载入历史。
诗句说的“尚书现”是明成祖年间,营建北点,把大运河通往北京,经过山东济宁到临清的一段因淤塞,重新疏通,后被敕封“宁漕公”。锦阳川的马村就是“明工部尚书宋礼的故里。”
诗句:圣水寺前炀帝隨。为把“隋炀帝”称炀帝“隨”。应从《隋代》史作答案,“在南北朝、北周时期,杨坚父杨忠,立有战功,杨坚被封为隨国公。娶鲜卑贵族独孤信之女为妻,其长女嫁给周宣帝为皇后,所以,杨坚门第显赫,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后来杨坚平定叛乱有功,他开始大杀周室诸王,为自己登基铺平道路。581年2月,杨坚以“受禅”为名,废周静帝而自立,他就是隋文帝。因杨坚被封为“隨国公”,作“隋”为国号。这就是“炀帝隨”的来历。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载,“唐函州城”《唐书·地理志》以永宁崤置函州,按旧志在县北四十里,刀还,大宋间,旧府志谓县北马村保,唐武德三年筑,或有所据,《县志》上说的“武德”,县唐高祖李渊的年号。李渊的祖父李虎也是北周的开国功臣,被追封为唐国公,父李丙与隋文帝杨坚,都娶鲜卑贵族独孤信之女为妻,李渊本人袭封唐国公,也是隋上层统治集团的成员。617年初,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便在当年五月,在太原起兵反隋,十一月入长安,立即宣布“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政,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公元618年炀帝死,李渊正式称帝,改元武德,因他在隋朝时袭封唐国公,所以国号曰“唐”。于武德三年,在西去长安,东到洛阳汴京,经走在九井峪的要冲,要塞“马陵之战”古战场的马陵道前的马村(县志上说的马村保),设筑函州城,有着一定的战略要策的意义。因为当时洛阳有瓦岗军、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李密的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几乎控制了崤山以东全境。函州城可以作为养兵息马防御瓦岗军从此处古道西进,作以阻击的准备。公元627年李世民继位,称唐太宗,年号贞观。628年李世民统一了天下,瓦岗军归顺于唐,唐太宗对地方机构的设置仍是州、县两级制,州官称刺史,县官称县令。在九井峪上设筑函州城,这九井峪内的古道,则更是一条光明大道了。那行路君子,衣冠子弟,商家贩运,皇帝御辇,骅骝骐骥,马驰人逐,唐太宗的御辇不断地在此经过,看到那荞麦仁山上,山花烂漫,圣水寺爆竹声声,唐太宗便心生念头,把炀帝陵由扬州迁葬在此,圣水寺前荞麦山上,还有着一定的含义,唐太宗曾有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自此圣水寺炀帝陵相互为伴,唐太宗把隋炀帝陵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当从这九井峪的大道上经过的时候,举目可见,使唐太宗的所谓“三镜”更在念念不忘,唐太宗从627年继位,至649年,在位共计二十三年,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最为旧的史书,和史学家所称颂。
在唐太宗为政时期,把炀帝陵从扬州迁葬在当时的九井峪上的圣水寺前(因圣水寺取名圣水河而名寺)即改“圣水河”名“渡阳河”。把“九井峪”改名“锦阳川”。因炀帝的“炀”字和“太阳”的“阳”字音同意不同,对“炀”字的释义,如《扬子方言》炀炙也,火炙猛为“炀”。“阳”字的释义,如《玉篇》营天宫明万物为之阳,《说文》高明也,日也。《左传》天子当阳。在这里的不同典籍的词义则说,作为一名帝王家要像真正的太阳,唐太宗在位的政绩,则“加强政治。”“革新政治”“休养生息”“奖励农耕”。对少数民族“注意保持少数民族部落体制,尊重其风俗。”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华夷父母”。
关于隋炀帝的政绩,《隋代史》记载,587年2月杨坚建隋朝以后,使造成近四百年,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逐渐的进行统一。隋史记载,583年3月隋文帝下令伐南朝陈、梁,十月命杨广率军50余万,分别从江苏、湖北、安徽、四川数路出兵,“东接沧海、西接巴蜀”,“旌旗舟船,横亘数千里”。589年正月起全面袭击,二月全境皆平,得州30、县400,户50万。隋大将杨素奉命平叛“转战千里”,“历七百余战大获全胜”。统一了全国南北分裂的局面。
隋文帝(杨坚)原立长子杨勇为太子,隋炀帝(杨广)是文帝的第二个儿子,因杨广在“统一天下有功,威望日高”,平日也装作不好声色,暗勾结杨素,收买宫人,结果隋文帝废掉杨勇立杨广为太子。604年隋文帝患病,杨广协同杨素等人,害死文帝而自立。即位以后,在南北各地,修筑了几十座宫殿。宫殿的柱梁大木,采自遥远的江南诸州,每根由两千个农民运送,跋山涉水,运到洛阳需数十万工。这样的运输队伍“首尾相属,不绝者千里”。运夫劳累过度,“僵仆而毙者,十四、五者。”605年筑西苑“宫树秋冬凋落,则剪彩为花叶,缀于枝条,色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
605年大运河中叚通航,他便从水路去江都,他乘的龙舟和皇后乘坐的舟,俨然如水上宫殿,第二年下诏,大造舆服仪仗,就役使工匠十余万,费钱数亿。各州县的居民为了交羽毛皮革,跑遍了水陆各地,把有羽毛可用的禽兽几乎给捉光了。610年二下江都,开江南河,又动用人力数十万。616年三游江都,618年之初即被缢杀。为其服役者当时有一千余万人。所以当时“丁男不供,始役妇人”。造成“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的严重后果”。
把唐代诗人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中的第六首摘录在这里,诗句云: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杨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杨柳枝词》即古《横笛吹曲》之《折杨柳》,其词也惜别伤离,或哀叹兴衰,多寄杨柳以抒情。汴水,即汴河,隋炀帝兴修运河,自开封以东,引汴水达淮河,名通济渠,又名御河。河岸遍植杨柳,营建行宫四十多所。“不胜春”指他日的春风已成了过去,今日的春风吹得杨柳的花白如雪,随风乱飘,炀帝行宫内到处杨柳花,白如雪,空宫无人有吊古伤昔之意,也是对隋炀帝为政时滥用民力使得天下人民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的一种代表性的写照。
晚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两首,把第一首的诗句录写于此,诗句曰: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炀帝三游江都(今扬州,也名芜城),从洛阳开始起航,达扬州的经过河流,汴水是交点之处,所以“汴水”都成了诗人笔下之词。隋炀帝三游江都,乘的龙舟何为豪华?《通鉴》隋炀帝记四载“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两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重有百二十房,皆饰金玉……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末两句的意思在谓,假若炀帝不造水殿龙舟,供自己享乐,就其开凿运河而论,共夏禹治水的功业相比,也差不了多少,作者从利弊两方面来衡量,开凿运河的作用,其见解不凡。
对隋炀帝,不应该一笔抹杀。他在前期政治活动中,使中国走上了统一是有所建树的,但是他随心所欲的使用民力,有损着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唐太宗李世民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今天锦阳川上,郭村村境内,胜景古色的圣水寺,他年以“破四旧”为名,遭到了损坏,现在变成了废墟一片。荞麦仁山炀帝陵,芳草藤蔓,颜色碧透,同今天锦阳川的景色互相交映,旧貌换新颜。国家对新农村的建设,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绿荫道村村相连,那“古道西风瘦马”很早就不见。千年天堑渡阳河,在郭村渡口处,隔渡阳河相望的方里村渡口上,两岸相对处架起了,势如长虹飞架,“同心渡阳河郭村大桥”使千年天堑变通途,解决了左右两岸、四邻八村的人民及往来经过在这里商旅人员的交通方便。对于促进新农村的经济繁荣、百业兴旺、流通货物、商贩贸易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的作用。总概括说:“锦阳川”风景如画,是一美妙的大好山河。(聂选甲/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