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郁达夫的心中埋下仇富的种子》
曼殊斐儿_bcbb
2018-08-06 12:45 · 字数 2523 · 阅读 4 · 日记本
《是谁在郁达夫的心中埋下仇富的种子》

01
甲午战火熄灭的第二年,祖国正是风雨如晦,山河惨淡,浙江富阳的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之家,被一声小孩的哭声打破了宁静,于家的三公子降生了。
这小孩的诞生,因为贫穷,没能使全家人高兴起来,再加上父亲的肺病,家庭的负担更重了,郁母的脸上又多了份愁容。
这家境注定郁达夫的童年不会美好,果然,郁达夫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几亩薄田,几间破房,还有贫穷和债务,不过值得欣喜的是还留下了较多的藏书。
生活的重担落在了郁达夫母亲的身上,两岁的小达夫,不仅失去了父爱,同样也很少感受到母亲的陪伴和母爱的温暖,因为母亲要身兼父职,为生活奔波忙碌。
就算这样,郁达夫比起姐姐来说,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家庭的贫困,实在养不起他们四个娃,郁达夫的两个哥哥很早就外出读书了,姐姐被送人当了童养媳,家里只剩下郁达夫和母亲,寡母孤儿过着备受煎熬的苦日子,这苦不只是饥饿之苦,还有欺凌之辱,因为家中没有立身的男人,没有顶梁柱,家里的薄田被盗卖,打下的谷物被偷窃,就连祖坟上的树木也被人砍断。
这种种欺凌,一对寡母孤儿有何办法?所有的苦楚只能化作父亲遗像前的痛哭,在母亲的哭声中,一颗仇富的种子悄悄地在小郁达夫的心中暗暗的埋下。
02
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打倒这对孤儿寡母,他们在生活中不只有乌云也有阳光。小郁达夫天资聪明,九岁题诗四座惊,他的才华,让私塾先生大为赞叹,小学阶段也连连跳级,这些是郁母的心灵得到安慰,也是郁家的苦日子中的一缕阳光。
成绩的优异,是郁达夫不那么自卑,因为跳级郁达夫年龄小身材矮和班级中的学生有了差别,为了能和比他大的孩子抗衡。小郁达夫幼小的心中也有份渴望,也想像富家孩子那样,穿双擦得锃亮的皮鞋,走起路来咯噔咯噔作响,想在同学面前讲讲排场,撑撑门面。更想让自己柔弱身躯包裹下的那颗心强大起来。
对于苦孩子的这点小小的要求,这点小小的虚荣,岳母怎能不答应?可家庭实在太贫困,能典当的东西大多已经典当,给郁达夫交了学费,怎么办?郁母左右为难,可要强的她还是拉着郁达夫,走向了商店。
此时,郁达夫的心里比灌了蜜还甜,连走路也没有饥饿的困扰,蹦蹦跳跳,脸上写的是快乐,心里装的是得意,就这样蹦蹦跳跳来到商店,店员笑逐颜开,热情相迎,从挑拣到试穿,郁达夫心神荡漾,仿佛已经穿上皮鞋,走进了教室,那皮鞋正在在同学面前咯噔咯噔作响,那响声是在向同学宣扬,我不再低人一等。我也好和富人一样。
小达夫正在得意之际,那双皮鞋竟需两块大洋,两块大洋啊,对于一个苦难的家庭来说,那简直是奢侈品,郁母小心翼翼的给老板商量能不能赊账,原本客气的老板脸拉的老长,笑容变僵,提高声音,拉着长腔大声说到,本店概不赊账,还向他们母子投以鄙夷的目光,那声调那目光,让郁母无地自容,涨红了脸,泪在眼里打转。
不甘心的母子,一连又去试了几家商店,都没有能遇到好心的老板,一次又一次自尊的受伤,懂事的郁达夫默默的脱掉鞋子,拉着母亲灰溜溜的溜出了店门,一路上带着羞愧、愤怒,怨恨的复杂心情,走完了那段并不漫长的漫长路,回到家后,党郁母翻箱倒柜的寻找,能典当的衣物,小郁达夫哭喊着说:“娘不用去当,我不穿皮鞋啦“。说后母子二人又一次抱头痛哭。此刻,埋在小郁达夫心中的那颗仇富的种子,已慢慢的发芽。
03
经历这场皮鞋风波之后,郁达夫回到学校后,拼命的读书,拼命的和同学中的贫苦者来往,对有钱的人经商的人仇视起来。迁怒,嫉妒,蔑视,不屑,愤懑。这些情绪在郁达夫幼小的心灵中潜滋暗长。
这种心理并没有随着郁达夫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他在后来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就有体现,小说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和烟厂的穷困女工陈二妹能够做交心的好朋友。就是这种仇富心理在作怪。

他的小说里,对于底层穷人,没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批判,没有高高在上的冷嘲热讽,只有朋友般的同情与歌颂。
这与他幼年的穷困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心中那颗仇富的种子一直在慢慢的膨胀。
04
郁达夫幼年的穷困,青年在日本求学时所受的白眼。都在滋养着仇富这颗种子的成长,让郁达夫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愤青,面对黑暗的现实,他弱不禁风,不能亲自上阵舞蹈弄枪,他和鲁迅一样,用笔做武器,用文人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激愤,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创造社,还决定出版《创造》季刊,想要在中国文学界打下一片新天地。
谁知《创造》销路并不好,书店老板的冷脸。又滋养了郁达夫心中那可仇富的种子,郁达夫和郭沫若两人心里难受,一气之下以男人独有的方式,喝闷酒来解愁,连喝三家店喝的不省人事,如果说平时郁达夫的仇富还有点含蓄,还有点遮掩,那么此刻醉酒后的举动才是真性情的体现,他趁着酒劲儿跑到街道中间。对准路上奔驰而来的小汽车。(当时只有富人,有钱人才能开起的小汽车。)把手当做枪做射击状,高声大呼,我要枪毙这些资本家,此刻他心中仇富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05
成名后郁达夫,仇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济困。年轻时没名气没学问的沈从文,怀着文学梦想,“北漂”到了北京,生活往往陷入困顿。
绝望之中只好给郁达夫写信,请求他帮助。
郁达夫豪爽仗义,不仅亲自跑到沈从文住处,寒冬天当即解下围巾相赠,还请他吃喝,送他银元,把沈从文感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郁达夫当时工资水平也不高,生活也并不是太宽裕,像沈从文这样求助的文青多了,使郁达夫也往往不堪其扰。
郁达夫激愤之下,在报上刊载公开信,告诉沈从文和所有文学青年:“我的力量太薄弱了,可怜的朋友太多了,所以结果近来弄得自家连一条棉裤也没有。”
仇富的思想不光影响郁达夫的物质生活,在他的情感生活中也有所体现,在日本留学时,他爱上了他房东的女儿隆儿,却因是弱国的子民,自卑到不敢追求日本人。为了发泄私欲而去嫖妓,然而郁达夫的嫖妓,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和那个又老又丑妓女的故事,当别人问起为什么时,他竟然回答,因为,这一妓女没人要。这与众不同的解释,不能不说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也不能不说是他心中那颗仇富的心理在作怪。
到底是谁把仇富的种子埋在了郁达夫的心中?是欺软怕硬的乡亲,是当时积贫积弱的国家,是为富不仁的鞋店老板,还是郁达夫自己呢?
王爱红,中学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不做作,不违心,只愿用笨拙的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微信号psx711125,欢迎大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