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洛宁县陈吴乡东寨子村的大街上,有两个三尺见方、五尺多厚、锻制的花岗岩石块,每个石块上面都有直径一尺多的圆柱形深坑。村里人说这是“榜眼爷的旗杆窝”。与这对旗杆窝照直的西边胡同里,坐北向南有榜眼爷大院。
这“榜眼爷”指的是清代咸丰年间宫廷一等侍卫武榜眼韦应麒。他乳名韦小黑,家住东寨子村。其祖先是金朝的武德将军韦仪。
传说韦小黑从小就爱好舞枪弄棒。他个子不大饭量大,一顿能吃5斤肉。他力大过人,场里的碾麦碌碡或是门里二百多斤重的大石头,都能双手轻轻举起、慢慢放下。上学了,教书先生给他起了个学名叫韦应麒。
有一天夜时,月明星稀、风清夜朗,韦应麒在村头打麦场上练武,见村边“魁星楼”上灯火通明。应奇心里纳闷、夜里咋会有灯?莫非魁星楼上夜里有人?他胆子很大,就一个人上了“魁星楼”,想看个究竟。谁知他刚一走到楼底下,楼上灯就灭了。他仍然悄悄上了楼,忽然听见有说话声:“快走,榜眼爷来了!”韦应麒推门进去,咋也找不见人。后来有人告诉他,那是小鬼(指鬼魂)说的。
打那儿以后,应麒知道了自己将来可能会是“榜眼”,练武更用心了。他还在自己的的书皮上写了“榜眼韦应麒”。教书先生为此还打过他几板子,说他“人小心眼子不小”。
他长大以后,进京比武打擂夺状元。由于他貌不惊人,主考官并没有咋看重他。当时擂台上有一个武士高声宣称:“谁能把我的弓拉开,可以砍下我的一只胳膊!”韦应麒听得一时性起,“噌”地一下从人群中跳到了台子上。观众非常惊奇,睁大眼睛看着他能不能拉开硬弓。只见韦应麒一运气,使劲儿一拉,不但能弓拉满月,还“崩”地一声把弓弦拉断了。台下观众一片高喊:“去,砍掉他一只胳膊!”那武士一看不妙,慌忙逃跑了。据说,抬榜时有人说他朝中没有根(指当官的人),不能录用。但有人查得韦应麒的叔父做过“光禄寺”的官职,这才确定韦应麒为第二名(榜眼),后来,他充当了咸丰皇帝的一等侍卫。尔后,中英失和,皇帝车驾出宫,众侍卫纷纷逃散,唯有韦应麒尽心尽力保护皇帝。回京后,皇帝对他的有勇有谋大加赞赏,封他为武显将军,授山东东昌府参将,到刘家口守防。后来,四十多天大雨不停,韦应麒与兵丁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感动了山东巡抚,被保举为总兵。但他未上任就死在了京城。韦应麒的孩子韦祖恩恪守父训,仍居东昌,先学文再习武后中进士,替补其父担当起同治皇帝载淳的一等侍卫。同治皇帝对韦应麒、韦祖恩父子竭力护驾十分赞赏,便派人到韦应麒的老家河南省永宁县东寨子村,在韦应麒家的大门口竖起两根高达一丈五尺的木制旗杆,上面悬挂着两面杏黄旗。天长日久,旗毁杆朽,仅有两个石制的旗杆窝至今尚存。

